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7000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夏季,用水量急增,冷却塔消耗的水量大大增加,排放的水量很大,每天会排放好几次。回收这部分水的关键是尽可能的使循环浓度提高或增加循环的次数才排放。每次循环都会使污染物的浓度提高,为了避免系统腐蚀和损坏,溶液循环浓缩到一定浓度时必须排放。回收冷却塔排水的标准化学处理方法是水软化和中和后使循环周期延长,但是单独的加药有一定的局限性,回收的水难以得到符合指标,一般还存在一定浓度的钙、硅、 氯和其他组分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可以造成冷却塔的故障。针对于此,为了进一步的回收这部分水,现有技术中已有企业采用反渗透处理,但是冷却塔排水中的Si02很容易析出,容易造成反渗透膜的污染和结垢,一旦Si02结垢,去除是非常困难的,且Si02很容易损害反渗透膜,非预期的修理费用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其能最大限度减少反渗透系统的结垢和污染,延长反渗透系统的使用寿命, 提高冷却塔排水回收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种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包括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管式微滤系统和二极反渗透系统;该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沉淀池和污泥处理系统, 该第一反应池上设有冷却塔排水输入端,而该第一反应池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反应池的输入端,该第二反应池的输出端连接沉淀池的输入端,该沉淀池具有位于上部的上清液输出端和位于下部的污泥输出端,该污泥输出端连接到污泥处理系统中;该管式微滤系统的输入端与沉淀池的上清液输出端连接,并于沉淀池与管式微滤系统之间的管路上设有高压泵,该管式微滤系统具有过滤液输出端和浓缩液输出端,该浓缩液输出端连接到沉淀池中;该二级反渗透系统的输入端与管式微滤系统的过滤液输出端连接,该二级反渗透系统具有纯水输出端和浓水输出端,该浓水输出端连接到沉淀池中。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和沉淀池依次呈阶梯状排列。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管式微滤系统主要是由数个采用错流过滤的管式微滤膜构成,该管式微滤膜为表面粗糙的碳氟化合物。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管式微滤系统中进一步包括有清洗柱和进气阀,该清洗柱和进气阀均与管式微滤膜连接。
3CN 202139133 U
说明书
2/4页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污泥处理系统中的污泥处理设备为板框压滤机。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二级反渗透系统前增设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以及管式微滤系统,并该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由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沉淀池和污泥处理系统组成,籍此,各系统依次对冷却塔水进行一次软化一二次软化一沉淀一一次除污泥一微滤一二次除污泥一反渗透一三次除污泥,达到污水中的钙、硅、氯和固体颗粒的去除效果,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处理效果好。 并且将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和管式微滤系统设置在二级反渗透系统前,有效地将大量杂质去除,能简单有效地减少反渗透系统的结垢和污染,使二级反渗透系统出水可靠,实现冷却塔排水的高效回收。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艺流程图。附图标识说明10、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11、第一反应池12、第二反应池13、沉淀池14、污泥处理系统20、管式微滤系统21、动力泵30、二极反渗透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该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包括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10、管式微滤系统20和二极反渗透系统30,该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10主要由第一反应池11、第二反应池12、沉淀池13和污泥处理系统14组成。具体而言,该第一反应池11上连接有污水进水口,冷却塔排水通过污水进水口被注入到第一反应池11中,当冷却塔排水达到一定量时,于该第一反应池11中加入适当剂量的盐酸(HCl)对冷却塔排水进行第一次软化,在本方案中,第一次软化工艺在PH值(酸碱值)4. 5时进行。所述第二反应池12位于第一反应池11侧旁,该第二反应池12所处的地理位置最好比第一反应池11低,与第一反应池11形成阶梯排列,以使第一反应池11中的冷却塔排水可以通过溢流的方式注入该第二反应池12中,当然,也可以通过动力泵或其它方式将第一反应池11中的冷却塔排水注入到第二反应池12中。当第二反应池12中的冷却塔排水达到一定量时,于第二反应池12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和氯化铁(MgC12+FeC13)与Si02反应,同时将冷却塔排水的PH值调低,从而实现冷却塔排水的第二次软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次软化工艺在PH值为10. 5时进行。[0030]所述沉淀池13紧挨着第二反应池12设置,该沉淀池13的地理高度最好比第二反应池12低,与第二反应池12形成阶梯排列,以使第二反应池12中的冷却塔排水可以通过溢流的方式注入该沉淀池13中,当然,也可以通过动力泵或其它方式将第二反应池12中的污水注入到沉淀池13中。当沉淀池13中的冷塔排水达到一定量时,于该沉淀池13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NaOH)进行沉淀处理,完成沉淀反应后,沉淀物下沉到沉淀池13的底部形成污泥,而液体则上浮在沉淀池13的上面形成上清液。所述沉淀池13的上端设有上清液排出端,于沉淀池13的底部设有污泥排出端,于污泥排出端的管路上设有污泥泵,该污泥泵定时将沉淀池13底部的污泥打走送入到污泥处理系统14中。所述污泥处理系统14具有一板框压滤机,其与前述沉淀池13底部的污泥泵相连, 并对由污泥泵送来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后的污泥含固率大于70%,污泥固体被运到垃圾填埋场处理。所述管式微滤系统20主要是由数个采用错流过滤的管式微滤膜构成,错流过滤技术使膜孔不易堵塞,膜通量大,过滤效果好。该管式微滤膜的最小孔径能达到0. 05微米, 从而能有效地将直径在0. 05微米以上的颗粒筛分出来。管式微滤膜材料最好采用表面粗糙的碳氟化合物,该材料具有不易堵塞、耐磨损、耐腐蚀的特性,以利于用酸碱溶液清洗该膜上的结垢;由于该管式微滤膜为习知公有技术,在此不加予详述。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管式微滤系统20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前述沉淀池13上端的上清液排出端相接,于该进水管上设有一动力泵21,该管式微滤系统20上还设有与沉淀池相接的浓水管,该浓水管上设有阀门。正常运行时,所述动力泵21将上清液连续打到管式微滤膜表面,形成一个高速的剪切速度,液体的压力驱使一定水通过膜孔,而比膜孔径大的颗粒被拦截随浓缩液通过浓水管回到沉淀池13中。另外,在该管式微滤系统20上,还包括有由清洗缓冲柱和进气阀组成的反冲洗系统,该反冲洗系统连接有PLC编程的自动化控制器,该反冲洗系统以压缩空气的方式配合前述动力泵21的剪切速度实现每10至15分钟反洗一次,避免管式微滤膜孔淤积和堵塞而限制流速,保证系统连续,产水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固体微粒还是会在管式微滤膜的表面积累,限制流速,当流速减少至干净膜流速的30 40%时,可关机对管式微滤膜隔离,再用酸碱溶液进行清洗,在本实施例中,先用次氯酸钠去除细菌,再用盐酸清洗污垢,清洗后的管式微滤膜可再次提高流通速度,且不影响膜的寿命,避免拆装和更换带来的人员和材料成本。所述二极反渗透系统30用于将管式微滤系统20中的过滤水进行反渗透处理。该二极反渗透系统30是采用反渗透技术进行水的净化处理,从而使水质变得更好,具体是利用半透膜(R.0膜)以水压或泵浦加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方渗透到较低浓度的一方,利用孔径仅为l/10000um (相当于大肠杆菌的1/60000,病毒的1/3000)的R. 0膜,将现在社会工业污染物及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大量混入水中的杂质全部清除,从而达到规定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标准,产生至清至纯的水。由于R. 0反渗透技术生产的水纯净度是目前人类掌握的一切净水技术中最高的,纯净度几乎达到100%,所以人们称这种水为纯水。通过反渗透膜的纯水被排出利用,未通过反渗透膜的浓水被送回到沉淀池13中,利于该二级反渗透系统30与前述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10以及管式微滤系统20结合能使冷却塔排水的回到率达到97%,液体的排放为零,3%的液体因蒸发而丢失。[0035]本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冷却塔排水进入第一反应池10,用HCl把pH调到4. 5左右; 然后使第一反应池10的冷却塔排水注到第二反应池12中,加入MgCl2和FeCl3与SW2反应,当PH调到10. 5后,将第二反应池12中的冷却塔排水注入到沉淀池13中,加NaOH形成沉淀,沉淀的污泥送入污泥处理系统14中进行处理,上清液注入到管式微滤系统20中去除固体物,同时去除高浓度的S^2,但溶解性总固体含量(TDS)仍然很高,需要将管式微滤系统20的过滤液送到二极反渗透系统30中,透过R. 0膜后,几乎去除了所有的TDS和SW2, 未通过微滤膜和二级反渗透膜的固体微粒被送回到沉淀池13中。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在二级反渗透系统前增设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以及管式微滤系统,并该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由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沉淀池和污泥处理系统组成,籍此,各系统依次对冷却塔水进行一次软化一二次软化一沉淀一一次除污泥一微滤一二次除污泥一反渗透一三次除污泥,达到污水中的钙、硅、氯和固体颗粒的去除效果,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处理效果好。并且将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和管式微滤系统设置在二级反渗透系统前,有效地将大量杂质去除,能简单有效地减少反渗透系统的结垢和污染,使二级反渗透系统出水可靠,实现冷却塔排水的高效回收。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管式微滤系统和二极反渗透系统;该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沉淀池和污泥处理系统,该第一反应池上设有冷却塔排水输入端,而该第一反应池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反应池的输入端, 该第二反应池的输出端连接沉淀池的输入端,该沉淀池具有位于上部的上清液输出端和位于下部的污泥输出端,该污泥输出端连接到污泥处理系统中;该管式微滤系统的输入端与沉淀池的上清液输出端连接,并于沉淀池与管式微滤系统之间的管路上设有高压泵,该管式微滤系统具有过滤液输出端和浓缩液输出端,该浓缩液输出端连接到沉淀池中;该二级反渗透系统的输入端与管式微滤系统的过滤液输出端连接,该二级反渗透系统具有纯水输出端和浓水输出端,该浓水输出端连接到沉淀池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和沉淀池依次呈阶梯状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微滤系统主要是由数个采用错流过滤的管式微滤膜构成,该管式微滤膜为表面粗糙的碳氟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微滤系统中进一步包括有清洗柱和进气阀,该清洗柱和进气阀均与管式微滤膜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处理系统中的污泥处理设备为板框压滤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包括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管式微滤系统和二极反渗透系统;该冷却塔排水预处理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沉淀池和污泥处理系统,并该第一反应池上设有冷却塔排水输入端,该管式微滤系统的输入端与沉淀池的输出端连接,并于沉淀池与管式微滤系统之间的管路上设有高压泵,该管式微滤系统具有过滤液输出端和浓缩液输出端,该浓缩液输出端连接到沉淀池中;该二级反渗透系统的输入端与管式微滤系统的过滤液输出端连接,该二级反渗透系统具有纯水输出端和浓水输出端,该浓水输出端连接到沉淀池中,纯水排出使用。该冷却塔排水回用系统能最大限度提高冷却塔排水回收率。
文档编号C02F9/04GK202139133SQ201120242420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1日
发明者张燕厚, 梁继业 申请人:东莞市威迪膜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