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水回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0442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净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水处理系统,特别是一种中水回用装置。



背景技术:

废水因排放量大、污染严重,已成为水处理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生产规模扩大后,企业的生产废水总排放量仍须维持在原有水平,因此,需要在原有废水处理设备基础上对部分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减少废水排放量,以达到综合治理、回收利用的目的。

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针对污水(废水)的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可进一步采用三级处理或多级处理工艺。常用于去除水中的微量COD和BOD有机污染物质,SS及氮、磷高浓度营养物质及盐类。深度处理的方法有:絮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法、臭氧氧化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电解处理、湿式氧化法、催化氧化法、蒸发浓缩法等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脱氮、脱磷法等。深度处理方法费用昂贵,管理较复杂,处理每吨水的费用约为一级处理费用的4-5倍以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多个池体按照工艺次序连接,并改进处理结构,以优化沉淀、分解及酸碱调节的中水回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中水回用装置,包括按照处理工艺顺序排列的沉淀池、分解处理池和酸碱调节池,所述沉淀池、分解处理池和酸碱调节池通过管路顺次连通;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漏斗槽底,所述漏斗槽底内设置絮凝网组件,所述絮凝网组件包括呈倒置伞状的网架,所述网架包括主杆,所述主杆的顶部设置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所述下层伞骨架的外周贴覆有防水布,所述防水布的中心设置漏水口,所述上层伞骨架的外周贴覆有网布,所述网布上均匀分布若干网眼,所述主杆的外周套接固定套管,所述主杆与固定套管之间留设间隙,所述漏斗槽底的底部设置排污管,所述固定套管固定在所述排污管内,所述主杆由上至下穿插入所述排污管内,所述主杆的底端连接驱动油缸;所述分解处理池内设置生物膜,所述生物膜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滤料层、厌氧层及好氧层,所述好氧层的上表面形成附着液层,所述附着液层的上表面形成流动液层,所述厌氧层及好氧层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步升高;所述酸碱调节池通过供药管连接调节药剂箱,所述供药管上设置流量阀,所述酸碱调节池内设置酸碱检测器,所述酸碱调节池内还设置搅拌桨。

本中水回用装置,在沉淀池内驱动油缸推动主杆上升,以使主杆带动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均处于张开状态,此时防水布的外表面与漏斗槽底的内壁相贴合,网布处于张开状态,其上的网眼均张开,由此废水在沉淀池中进行絮凝和沉淀过程,絮凝物逐渐下沉以致落入防水布和网布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絮凝收集,使驱动油缸下拉主杆,主杆带动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同时收拢,由此防水布和网布合并敞口,网眼在收拢中逐渐缩小闭合,以避免其内的絮凝物散出,最终在重力作用下,絮凝网组件中的絮凝物通过防水布的漏水口进入排污管以排出。在分解处理池内的厌氧层及好氧层由进液端向出液端形成由薄至厚的倾斜坡度,由此使得液体流动速度减缓,更进一步增加液流与生物膜的接触 时间和面积,加强反应效果。在酸碱调节池中调节中水的酸碱度,具体营养成分的调整是指中水浓度、酸碱度和营养盐成分的补充调整。

在上述的中水回用装置中,所述上层伞骨架包括若干根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所述主杆的顶端上,所述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所述网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所述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在上述的中水回用装置中,所述下层伞骨架包括若干根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所述主杆的顶端下方,所述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所述防水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所述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在上述的中水回用装置中,所述沉淀器为斜管沉淀器,所述沉淀器包括两个上下正对设置的支撑格网,两个所述支撑格网之间设有斜管填料,该斜管填料的斜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两个所述支撑格网之间通过不锈钢拉紧螺杆连接。

在上述的中水回用装置中,所述分解处理池的内部具有U型通腔,所述U型通腔的一侧端口连接分解处理池的进液口,另一侧端口连接分解处理池的出液口。生物膜位于U型通腔的底部,进入分解处理池的液流从进液口需经过U型通腔才能到达出液口,由此必须经过生物膜进行好氧处理,进而有效保障中水与生物膜的接触反应,提高好氧处理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中水回用装置中,在沉淀池通过增设絮凝网组件,以在静止张开状态下使得沉淀物沉淀在内,并通过网体将其捕获,且絮凝网组件的结构在收拢状态下能有效防止沉淀物再次扩散,进一步通过定期收拢以便高效排污,避免沉淀的沉淀物浮起造成二次污染;在分解处理池内利用生物膜对中水进行有氧、无氧等分解作业;在酸碱调节池中有效调节中水的酸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中水回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淀池;2、主杆;3、上层伞骨架;4、下层伞骨架;5、网布;6、固定套管;7、驱动油缸;8、分解处理池;9、生物膜;10、酸碱调节池;11、搅拌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中水回用装置,包括按照处理工艺顺序排列的沉淀池1、分解处理池8和酸碱调节池10,沉淀池1、分解处理池8和酸碱调节池10通过管路顺次连通;沉淀池1的底部设置漏斗槽底,漏斗槽底内设置絮凝网组件,絮凝网组件包括呈倒置伞状的网架,网架包括主杆2,主杆2的顶部设置上层伞骨架3和下层伞骨架4,下层伞骨架4的外周贴覆有防水布,防水布的中心设置漏水口,上层伞骨架3的外周贴覆有网布5,网布5上均匀分布若干网眼,主杆2的外周套接固定套管6,主杆2与固定套管6之间留设间隙,漏斗槽底的底部设置排污管,固定套管6固定在排污管内,主杆2由上至下穿插入排污管内,主杆2的底端连接驱动油缸7;分解处理池8内设置生物膜9,生物膜9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滤料层、厌氧层及好氧层,好氧层的上表面形成附着液层,附着液层的上表面形成流动液层,厌氧层及好氧层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步升高;酸碱调节池10通过供药管连接调节药剂箱,供药管上设置流量阀,酸碱调节池10内设置酸碱检测器,酸碱调节池10内还设置搅拌桨11。

本中水回用装置,在沉淀池1内驱动油缸7推动主杆2上升,以使主杆2带动上层伞骨架3和下层伞骨架4均处于张开状态,此时防水布的外表面与漏斗槽底的内壁相贴合,网布5处于张开 状态,其上的网眼均张开,由此废水在沉淀池1中进行絮凝和沉淀过程,絮凝物逐渐下沉以致落入防水布和网布5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絮凝收集,使驱动油缸7下拉主杆2,主杆2带动上层伞骨架3和下层伞骨架4同时收拢,由此防水布和网布5合并敞口,网眼在收拢中逐渐缩小闭合,以避免其内的絮凝物散出,最终在重力作用下,絮凝网组件中的絮凝物通过防水布的漏水口进入排污管以排出。在分解处理池8内的厌氧层及好氧层由进液端向出液端形成由薄至厚的倾斜坡度,由此使得液体流动速度减缓,更进一步增加液流与生物膜9的接触时间和面积,加强反应效果。在酸碱调节池10中调节中水的酸碱度,具体营养成分的调整是指中水浓度、酸碱度和营养盐成分的补充调整。

上层伞骨架3包括若干根支杆,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主杆2的顶端上,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网布5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下层伞骨架4包括若干根支杆,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主杆2的顶端下方,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防水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沉淀器为斜管沉淀器,沉淀器包括两个上下正对设置的支撑格网,两个支撑格网之间设有斜管填料,该斜管填料的斜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两个支撑格网之间通过不锈钢拉紧螺杆连接。

分解处理池8的内部具有U型通腔,U型通腔的一侧端口连接分解处理池8的进液口,另一侧端口连接分解处理池8的出液口。生物膜9位于U型通腔的底部,进入分解处理池8的液流从进液口需经过U型通腔才能到达出液口,由此必须经过生物膜9进行好氧处理,进而有效保障中水与生物膜9的接触反应,提高好氧处理效果。

本中水回用装置中,在沉淀池1通过增设絮凝网组件,以在 静止张开状态下使得沉淀物沉淀在内,并通过网体将其捕获,且絮凝网组件的结构在收拢状态下能有效防止沉淀物再次扩散,进一步通过定期收拢以便高效排污,避免沉淀的沉淀物浮起造成二次污染;在分解处理池8内利用生物膜9对中水进行有氧、无氧等分解作业;在酸碱调节池10中有效调节中水的酸碱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沉淀池1;主杆2;上层伞骨架3;下层伞骨架4;网布5;固定套管6;驱动油缸7;分解处理池8;生物膜9;酸碱调节池10;搅拌桨1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