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曝气装置以及包含该曝气装置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1394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曝气装置以及包含该曝气装置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曝气装置以及包含该曝气装置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目前,公开号为CN204058056U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连续流恒水位SBR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壁,在所述外壁的内部设置有内隔墙,所述内隔墙将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主体隔成内部的生物反应区和位于所述外壁和所述内隔墙之间的沉淀区,在所述生物反应区中设置有进水装置、曝气装置、搅拌装置和排泥装置。

现有的上述SBR污水处理系统,在静置的过程中,反应池内的淤泥沉降,可能会附着在曝气装置上,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曝气装置上的出气口容易被堵塞,影响曝气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曝气装置,在于提高该曝气装置的防堵能力,使得其使用性能更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机,还包括连接于曝气机的曝气支管和若干个曝气头,所述曝气头包括固定于曝气支管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微孔出气罩;所述微孔出气罩的上方罩设有防泥盖,防泥盖限制行程地上下滑动连接于底座;所述防泥盖的下侧设有与流经底座的空气相作用的受力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微孔出气罩的上方设置防泥盖,且防泥盖上下滑动连接于底座;在曝气机工作时,底座内的气压增加,通过防泥盖下侧的受力部与底座内的气压相作用,从而将防泥盖向上顶,使防泥盖与底座之间产生间隔,底座内的气体先从微孔出气罩散发出,再沿防泥盖与底座之间的间隔中流出,达到曝气的效果;在静置状态时,由于重力的作用,防泥盖贴合于底座上,对微孔出气罩起到遮盖的作用,减少淤泥沉降对微孔出气罩的影响,提高了曝气装置的防堵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孔出气罩为圆筒状;微孔出气罩一端与防泥盖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为开口;微孔出气罩滑动连接于底座,微孔出气罩的开口端设有限位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曝气机运行时,底座内气压升高,防泥盖的下侧与底座内的气压相作用被气体向上顶,微孔出气罩从底座内移至底座外,气体沿出气孔散发出,达到曝气的效果;同时由于微孔出气罩的开口端设有限位部,防泥盖由于限位部的限制不会从底座中脱离;使得曝气机停止运行时,防泥盖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孔出气罩为盘状,固定于底座的顶部,所述防泥盖设有穿设入底座内的滑动部,滑动部于底座内设有限位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曝气机运行时,底座内气压升高,防泥盖的下侧与底座内的气压相作用,被气体向上顶,使防泥盖与微孔出气罩之间产生间隔,此时气体能够沿微孔出气罩上的气孔流出;同时防泥盖由于限位脚的限制作用不会从底座中脱离;使得曝气机停止运行时,防泥盖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泥盖的形状为弧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泥盖为弧形,当曝气机停止运行时,微生物与淤泥容易沿着防泥盖的弧形外壁上滑落,使得防泥盖不易被微生物和淤泥附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螺纹连接于曝气支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与曝气支管为螺纹连接,使得底座能够方便地从曝气支管上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的曝气装置;还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设置有内隔壁,所述内隔壁将反应池依次分隔为入水区、反应区和排水区;其中,曝气装置设置在反应区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池内安装有上述的曝气头,曝气头不易堵塞,使得反应池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后,曝气头依然能够稳定的进行曝气;因此延长了对反应池中对曝气头的清理周期,节省了人力、物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设置于反应区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器对反应区的水体进行搅拌,加快曝气机产生的气体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从而加快气体与污水的反应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区里还设置有滗水器,所述滗水器上设置有连接于排水区的第一排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反应区经过曝气和静置后,出现上清液,启动滗水器,使滗水器沿反应区的水体表面向下运动吸取上清液,并将吸取的上清液通过第一排水管排放至排水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水区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反应区的入水管,所述入水管上设置有入水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入水区通过入水泵将入水区的污水输送至反应区的底部,由于污水排入的是反应区的底部,能够减小污水对上清液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区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溶解氧仪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观察溶解氧仪内的数据,来了解反应区内污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方便调节搅拌器和曝气机的功率,更好地对污水的曝气处理进行监控。

综上所述,在曝气头处于曝气状态时,微孔出气罩向外出气,淤泥被冲散不与微孔出气罩接触;在静置状态时,曝气头上滑移连接有防泥盖,防泥盖受重力作用与底座相贴合,降低淤泥与微孔出气罩接触的可能性,使得微孔出气罩不易被堵塞;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防堵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曝气支管与曝气头连接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二中曝气支管与曝气头连接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反应池;2、入水区;3、反应区;4、排水区;5、内隔壁;6、曝气机;7、曝气支管;8、曝气头;9、底座;10、防泥盖;11、微孔出气罩;12、滑动部;13、搅拌器;14、滗水器;15、第一排水管;16、第二排水管;17、滤片;18、入水管;19、入水泵;20、溶解氧仪表;21、排泥管;22、排泥泵;23、入水口;24、出水口;25、限位部;26、限位脚;27、限位沿;28、限位孔;29、出气孔;30、受力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反应池1,反应池1内设置有两块内隔壁5,两块内隔壁5将反应池1分为入水区2、反应区3和排水区4;

如图1所示,入水区2的内壁设置有入水口23,外界的污水通过入水口23进入入水区2内,入水区2的底部设置有入水管18,入水管18上设置有入水泵19,当入水泵19启动时,入水区2内的污水通过入水管18进入到反应区3的底部。

如图1所示,反应区3设置在两块内隔壁5之间,反应区3上设置有曝气机6,曝气机6连接于反应区3底部的曝气支管7,并且曝气机6输出的氧气通过曝气支管7上的曝气头8排入到反应区3内;反应区3的侧壁上设置有搅拌器13,搅拌器13运行时对反应区3内的污水进行搅拌,使污水与曝气头8释放的氧气加速混合,加快污水内的微生物与氧气反应的速度;反应区3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溶解氧仪表20,通过溶解氧仪表20能够观察到反应区3内液体的溶解氧的含量,通过观测溶解氧的含量,能够更好地对曝气机6与搅拌器13进行控制。

如图1所示,反应区3内还包括滗水器14,当反应区3的污水经过曝气,形成上清液时,滗水器14在反应区3内上下移动并将上清液进行过滤并吸入第一排水管15中,上清液通过第一排水管15进入排水区4;反应区3与排水区4之间的内隔壁5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二排水管16,当滗水器14出现故障时,反应区3内的上清液也能通过第二排水管16进入到排水区4,第二排水管16内设置有滤片17,用于对经过第二排水管16内的上清液进行过滤;反应区3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泥管21,排泥管21上连接有排泥泵22,当反应区3需要排空时,驱动排泥泵22将反应区3内剩余的泥浆吸入排泥管21中,并通过排泥管21排出到外部。

如图1所示,排水区4接收第一排水管15或第二排水管16的上清液后,当上清液的液面高度足够时,上清液通过排水区4内壁上的出水口24排出反应池1。

如图2所示,曝气头8包括具有内腔的底座9、防泥盖10和筒状的微孔出气罩11,底座9的底部设置有内螺纹,并通过内螺纹与曝气支管7螺纹连接,底座的顶部向内延伸有限位沿27;防泥盖10的上侧形状为弧形;微孔出气罩11设置在防泥盖10的下侧,并与防泥盖10固定连接,微孔出气罩11上设置有出气孔29,出气孔29的孔径较小,液体无法进入微孔出气罩11中;微孔出气罩11的底部设置有限位部25,限位部25能与限位沿27抵触,防止与微孔出气罩11从底座9中移出;限位部25的形状为三角状,在安装时通过挤压的方式扣入底座内。

曝气头8的运动过程如图1、2所示,当曝气机6运行,气体通过曝气支管7进入到底座9内,并与防泥盖10底部的受力部30相作用,从而将防泥盖10上向顶;使防泥盖10与微孔出气罩11一同向上移动,直到限位部25与底座9顶部的限位沿27抵触;气体沿微孔出气罩11上的出气孔29进入到反应区3内,达到对反应区3内进行曝气的效果;当曝气结束后,曝气机6停止运行,防泥盖10和微孔出气罩11由于重力的作用回复至原位,微孔出气罩11移回至底座9中并被防泥盖10遮盖。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曝气头8的内部结构,本实施例中,底座9的顶部固定有盘状的微孔出气罩11,微孔出气罩11上设置有出气孔29,微孔出气罩11的边沿设置有限位孔28;防泥盖10的的底部设置有弧形的受力部30,防泥盖10的两侧设置有滑动部12,滑动部12插接在底座9的限位孔28中;滑动部12的底部设置有限位脚26,限位脚26能与限位孔28的外沿抵触,防止防泥盖10移出;其中限位脚26为盘状件,扣接于滑动部12上;如此设置的限位脚26与流经底座9的空气接触时具有较大的受力面积,在与防泥盖10下侧的受力部30共同作用时,便于使得防泥盖10被顶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