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771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脱硫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悬浮物,目前,主要通过物理及化学的方法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悬浮物等,有效遏制外排水对河流及地表水的污染问题。

现有技术中处理脱硫废水的方法主要是使脱硫废水在废水处理装置的不同位置进行搅拌、中和、沉淀、污泥浓缩等反应,去除脱硫废水中的重金属、悬浮物等。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废水处理装置是通过简单搅拌使废水及药剂混合,药剂与废水中的重金属形成沉淀后排出,但是,该技术排泥效果差、药剂使用过度浪费,长期运行会导致废水处理装置发生污泥堵塞,人工清理频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废水处理装置排泥效果差、药剂使用过度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废水处理装置,该废水处理装置能够改善污水流动方向和排泥效果,减少药剂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中和池、沉淀池和絮凝池,所述中和池、沉淀池和絮凝池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排泥管道、推进式叶轮以及轴向垂直于池底、下端不与池底接触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内置导流筒和外置导流筒,所述内置导流筒位于所述外置导流筒的内部,所述推进式叶轮位于所述内置导流筒的内部,所述排泥管道位于池底。

优选地,所述推进式叶轮为向上推进式叶轮。

优选地,所述外置导流筒的上端高于所述内置导流筒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中和池、所述沉淀池和所述絮凝池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曝气管路,所述曝气管路设置为使得从所述曝气管路中排出的气体喷向池底。

优选地,所述排泥管道向池外延伸的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切换阀。

优选地,所述中和池中还设置有进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中和池中的内置导流筒的下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中和池和所述沉淀池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为从池底向上延伸至池顶,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置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使所述中和池内的上部的物料从所述沉淀池中的内置导流筒的中下部进入所述内置导流筒;

所述沉淀池和所述絮凝池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为从池底向上延伸至池顶,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设置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使所述沉淀池内的上部的物料从所述絮凝池中的内置导流筒的中下部进入所述内置导流筒。

优选地,所述絮凝池的上部设置向池外延伸的溢流排水管。

优选地,所述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对应于每个推进式叶轮设置的电机,所述电机与对应的推进式叶轮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内置导流筒和所述外置导流筒各自独立地为方形或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装置通过内置导流筒、外置导流筒和推进式叶轮改善废水流动方向,提高废水与药剂的反应时间,减少药剂用量;分阶段进行加药并分阶段污泥外排将有效降低后续设备的运行压力,降低后续污泥淤积问题,并且,通过该装置处理后可以直接得到清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推进式叶轮、内置导流筒、外置导流筒和底部曝气管路的多重作用,提高废水反应时间、提高废水中污泥浓度、活化底部污泥,促使污泥更具有流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废水处理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中和池; 2 沉淀池;

3 絮凝池; 41 中和池中的排泥管道;

42 沉淀池中的排泥管道; 43 絮凝池中的排泥管道;

51 中和池中的推进式叶轮; 52 沉淀池中的推进式叶轮;

53 絮凝池中的推进式叶轮; 61 中和池中的内置导流筒;

62 沉淀池中的内置导流筒; 63 絮凝池中的内置导流筒;

71 中和池中的外置导流筒; 72 沉淀池中的外置导流筒;

73 絮凝池中的外置导流筒; 81 中和池中的曝气管路;

82 沉淀池中的曝气管路; 83 絮凝池中的曝气管路;

91 对应中和池的污泥切换阀; 92 对应沉淀池的污泥切换阀;

93 对应絮凝池的污泥切换阀; 10 进水管路;

111 第一隔板; 112 第二隔板;

121 第一隔板上的溢流管; 122 第二隔板上的溢流管;

13 溢流排水管; 14 电机;

15 污泥外排泵; 16 出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中和池1、沉淀池2和絮凝池3,所述中和池1、沉淀池2和絮凝池3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排泥管道、推进式叶轮以及轴向垂直于池底、下端不与池底接触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内置导流筒和外置导流筒,所述内置导流筒位于所述外置导流筒的内部,所述推进式叶轮位于所述内置导流筒的内部,所述排泥管道位于池底。

图1中,所述中和池1的内部设置有排泥管道41、推进式叶轮51以及轴向垂直于池底、下端不与池底接触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内置导流筒61和外置导流筒71,所述沉淀池2的内部设置有排泥管道42、推进式叶轮52以及轴向垂直于池底、下端不与池底接触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内置导流筒62和外置导流筒72,所述絮凝池3的内部设置有排泥管道43、推进式叶轮53以及轴向垂直于池底、下端不与池底接触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内置导流筒63和外置导流筒73。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推进式叶轮为向上推进式叶轮。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中和池1、沉淀池2和絮凝池3中的推进式叶轮的推进方向改善池内的水流方向,有利于提高废水与药剂的反应时间、提高废水中污泥浓度,减少药剂用量。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内置导流筒中的物料从所述内置导流筒的上端溢出后进入内置导流筒与外置导流筒之间的空间,优选情况下,所述外置导流筒的上端高于所述内置导流筒的上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置导流筒的上端高出所述内置导流筒的上端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操作中推进式叶轮推进水流的强度确定,只要能够使得从所述内置导流筒的上端溢出的物料进入所述内置导流筒与所述外置导流筒之间的空间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和池1、所述沉淀池2和所述絮凝池3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曝气管路,所述曝气管路设置为使得从所述曝气管路中排出的气体喷向池底。图1中,中和池1的内部设置有曝气管路81,沉淀池2的内部设置有曝气管路82,絮凝池3的内部设置有曝气管路83。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曝气管路的设置位置优选为设置在池底,所述曝气管路的气体出口朝向或斜朝向池底,使得从所述曝气管路中排出的气体能够吹动池底堆积的污泥,活化污泥,从而提高污泥的流动性,改善底部污泥沉淀不易外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池底堆积的淤泥可以通过排泥管道排出,为了便于控制随时排泥,优选情况下,所述排泥管道向池外延伸的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切换阀。所述污泥切换阀可以为自动或手动。图1中,排泥管道41向池外延伸的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切换阀91,排泥管道42向池外延伸的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切换阀92,排泥管道43向池外延伸的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切换阀93。

所述中和池1、沉淀池2和絮凝池3底部的排泥管路41,42,43可以与同一个污泥外排泵15连通,所述污泥外排泵15提供动力将池底的污泥吸入排泥管道,从而排出池外。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中和池1中还设置有进水管路10,所述进水管路10与所述中和池1中的内置导流筒61的下部连通。所述进水管路10将废水从所述内置导流筒61的下部引入所述内置导流筒61内。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废水直接进入所述中和池1的内置导流筒61的下部,有利于提高废水与药剂的反应时间,减少药剂用量。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中和池1和所述沉淀池2之间设置第一隔板111,所述第一隔板111设置为从池底向上延伸至池顶,所述第一隔板111的上部设置有溢流管121,所述溢流管121使所述中和池1内的上部的物料从所述沉淀池2中的内置导流筒62的中下部进入所述内置导流筒62。所述溢流管121的位置优选低于中和池1中的外置导流筒71的上端边缘。

所述沉淀池2和所述絮凝池3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112,所述第二隔板112设置为从池底向上延伸至池顶,所述第二隔板112的上部设置有溢流管122,所述溢流管122使所述沉淀池2内的上部的物流从所述絮凝池3中的内置导流筒63的中下部进入所述内置导流筒63。所述溢流管122的位置优选低于沉淀池2中的外置导流筒72的上端边缘。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絮凝池3的上部设置有向池外延伸的溢流排水管13。通过所述溢流排水管13将絮凝池3内的中上部的清水排出,即得到处理后的清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溢流排出管13上还可以设置有出水阀16,所述出水阀16用于控制随时排出清水,所述出水阀16可以为手动或自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对应于每个推进式叶轮设置的电机14,所述电机14与对应的推进式叶轮电连接。所述电机14用于控制所述推进式叶轮的转速。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机14可以为现有的能够为所述推进式叶轮提供动力的电机,优选地,所述电机14为减速搅拌电机。

本实用新型中,对所述内置导流筒和所述外置导流筒的形状的选择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能够起到改善水流方向的作用即可,例如,所述内置导流筒和所述外置导流筒各自独立地为方形或圆形。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中和池1、沉淀池2和絮凝池3上还可以分别设置有投加药剂口(图中未示出),用于分别向不同的池内添加与待处理废水反应的药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装置中的池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增减,并且,对所述中和池1、所述沉淀池2和所述絮凝池3的功能并不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

以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废水处理装置为例,采用所述废水处理装置进行废水处理的过程可以包括:

废水通过进水管路10从中和池1中的内置导流筒61的下部进入所述内置导流筒61中,同时通过中和池1的投加药剂口(图中未示出)加入中和药剂,通过相应电机14提供动力使推进式叶轮51将废水和中和药剂的混合物料向上推进并进行充分混合,经过向上推动的物料流至所述内置导流筒61的顶部,进而溢流至所述内置导流筒61与外置导流筒71之间的容积内(内置导流筒61的上端低于外置导流筒71的上端),外置导流筒71的上端边缘高于溢流管121,内置导流筒61与外置导流筒71之间的容积内的物料依靠自流作用向下流至中和池1的底部,在向下流动碰到箱体底部时水流向四周流动并带动底部污泥向上翻起,翻起后形成的物料中的一部分物料在内置导流筒61的底部向所述内置导流筒61内流动,另一部分物料在外置导流筒71的外部自下向上流动,物料中的污泥通过自重作用向下沉降;进入内置导流筒61内的那部分物料通过推进式叶轮51将其上提后再次溢流至外置导流筒71与内置导流筒61之间容积内,以此形成一个循环圈,被吸入内置导流筒61内的物料进行自身平衡的泥水循环,当池壁四周污泥流通不畅时采用底部的曝气管路81活化底部污泥,沉降下来污泥在污泥外排泵15提供的动力下通过底部的排泥管道41(打开污泥切换阀91)排出池外,在上述循环处理的过程中,中和池1内的上部的物料经过中和池1与沉淀池2之间的第一隔板111上的溢流管121流入沉淀池2中的内置导流筒62的中下部;

中和池1内的上部的物料从沉淀池2中的内置导流筒62的中下部进入所述内置导流筒62中,同时通过沉淀池2的投加药剂口(图中未示出)加入沉淀药剂,通过相应电机14提供动力使推进式叶轮52将物料和沉淀药剂的混合物料向上推进并进行充分混合,经过向上推动的物料流至所述内置导流筒62的顶部,进而溢流至所述内置导流筒62与外置导流筒72之间的容积内(内置导流筒62的上端低于外置导流筒72的上端),外置导流筒72的上端边缘高于溢流管122,内置导流筒62与外置导流筒72之间的容积内的物料依靠自流作用向下流至沉淀池2的底部,在向下流动碰到箱体底部时水流向四周流动并带动底部污泥向上翻起,翻起后形成的物料中的一部分物料在内置导流筒62的底部向所述内置导流筒62内流动,另一部分物料在外置导流筒72的外部自下向上流动,物料中的污泥通过自重作用向下沉降;进入内置导流筒62内的那部分物料通过推进式叶轮52将其上提后再次溢流至外置导流筒72与内置导流筒62之间容积内,以此形成一个循环圈,被吸入内置导流筒62内的物料进行自身平衡的泥水循环,当池壁四周污泥流通不畅时采用底部的曝气管路82活化底部污泥,沉降下来污泥在污泥外排泵15提供的动力下通过底部的排泥管道42(打开污泥切换阀92)排出池外,在上述循环处理的过程中,经沉淀池2循环处理后的上部的物料经过沉淀池2与絮凝池3之间的第二隔板112上的溢流管122流入絮凝池3中的内置导流筒63的中下部;

沉淀池2内的上部的物料从絮凝池3中的内置导流筒63的中下部进入所述内置导流筒63中,同时通过絮凝池3的投加药剂口(图中未示出)加入絮凝药剂,通过相应电机14提供动力使推进式叶轮53将物料和絮凝药剂的混合物料向上推进并进行充分混合,经过向上推动的物料流至所述内置导流筒63的顶部,进而溢流至所述内置导流筒63与外置导流筒73之间的容积内(内置导流筒63的上端低于外置导流筒73的上端),内置导流筒63与外置导流筒73之间的容积内的物料依靠自流作用向下流至絮凝池3的底部,在向下流动碰到箱体底部时水流向四周流动并带动底部污泥向上翻起,翻起后形成的物料中的一部分物料在内置导流筒63的底部向所述内置导流筒63内流动,另一部分物料在外置导流筒73的外部自下向上流动,物料中的污泥通过自重作用向下沉降;进入内置导流筒63内的那部分物料通过推进式叶轮53将其上提后再次溢流至外置导流筒73与内置导流筒63之间容积内,以此形成一个循环圈,被吸入内置导流筒63内的物料进行自身平衡的泥水循环,当池壁四周污泥流通不畅时采用底部的曝气管路83活化底部污泥,沉降下来污泥在污泥外排泵15提供的动力下通过底部的排泥管道43(打开污泥切换阀93)排出池外,经过上述循环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在絮凝池3的上部通过溢流排水管13(打开出水阀16)排出。

在上述废水处理过程中,因在中和池1中已经去除去了大部分重金属及悬浮物,因此,沉淀池2和絮凝池3底部的排泥管道与对应的污泥切换阀的使用频率低于中和池1底部的排泥管道与对应的污泥切换阀的使用频率。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