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7496发布日期:2018-07-24 21:37阅读:8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池,属于污水生化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现行的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城镇污水厂出水水质设定了三级标准,其中一级标准分为A标准和B标准。但在我国受纳水体比较敏感的区域,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虽然部分可达到一级A或一级B标准的出水水质标准,但TN和TP还远远没有达到地表四类的标准,致使一些敏感水体水质进一步恶化。从我国脆弱的水环境系统,到被预期的7%的经济增长,环境容量的所剩无几,使部分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要求将更加严区。

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对地表四类水列有24项指标,对一般污水处理厂可能最为关注的是下列指标(括号中为一级A排放限值):COD<30mg/L(50 mg/L、BOD5<6mg/L(10 mg/L),这两个指标对于现有的市政污水处理主厂原有的AAO 类生化技术是一般可以达到的。而对于总氮<1.5mg/L(15 mg/L)、氨氮<1.5mg/L、(5 mg/L)和总磷<0.3mg/L(0.5 mg/L)这三项指标,对于以活性污泥工艺为主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这一指标虽然可以达到,但是要稳定、常年地达到并非易事,生物处理过程的一些波动对这个指标会有影响;出水氨氮和TN都小于1.5mg/L需要足够大的池容,需要曝气的量足够大,否则很容易超过1.5mg/L。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氮负荷在时刻变化,要让污水处理厂平衡这些日常生活规律,出水始终低于1.5mg/L,投资及运行能耗将大幅度提高,出水水质很难保证。

为了强化活性污泥工艺脱氮除磷能力,使污水处理厂TN和TP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地表四类标准,可对传统的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工艺进行升级,将MBBR生物膜工艺和活性污泥工艺结合,形成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共存的生物膜和活性污泥复合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活性污泥工艺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各自的优点,需要较长泥龄的硝化主要在泥龄和水力学停留时间无关的生物悬浮载体上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方案包括: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池,其包括进水调节区、预缺氧区、厌氧区、前置缺氧区、前置污泥好氧区、MBBR泥膜好氧区、后置污泥好氧区、后置缺氧区、后置充氧区、二沉区、絮凝反应区、斜管沉淀区;其中,所述进水调节区位于污水处理一体化池总进水端头;所述预缺氧区与进水调节区通过位于中间隔墙一端侧的长方形孔洞相连通,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厌氧区紧接预缺氧区一出水端,厌氧区与所述预缺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墙一端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内有搅拌器;所述前置缺氧区与所述厌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墙一端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内有搅拌器;所述前置污泥好氧区与所述前置缺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所述MBBR泥膜好氧区与所述前置污泥好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内设置有悬浮载体;所述后置污泥好氧区与所述MBBR泥膜好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所述后置缺氧区与所述后置污泥好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所述后置充氧区与所述后置缺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内设有搅拌器;所述二沉区与所述后置充氧区与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与所述二沉区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斜管沉淀区与所述絮凝反应区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

所述的后置污泥好氧区内设置了隔墙内回流泵,隔墙内回流泵将硝化液隔墙回流到前置缺氧区前置。

所述的MBBR泥膜好氧区的出水侧设置了出水筛网,用于将悬浮载体拦截在MBBR泥膜好氧区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有益效果:

1)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进行了改装,在降低改装成本的前提下,可有效地增强生物池内的脱氮除磷能力和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进水通过进水调节池后分两点按比例进入预缺氧区和厌氧区,可充分利用进水中的碳源深度生物脱氮除磷。

3)本实用新型的MBBR泥膜好氧区比传统活性污泥池内的生物量成倍增加,可稳定地将进水中的氨氮硝化完全,更充分保证出水氨氮达标。

4)本实用新型的后置污泥好氧区的溶解氧较低,和传统活性污泥池相比,节省了前置缺氧区反硝化所需进水中的优质碳源;隔墙回流方式比传统活性污泥池简单和能耗低。

5) 本实用新型更具有抗进水负荷冲击的能力,能够可充分安全地保证污水处理的出水水质满足国家较高的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水调节区,2、预缺氧区,3、厌氧区,4、前置缺氧区,5、前置污泥好氧区,6、MBBR泥膜好氧区,7、后置污泥好氧区,8、后置缺氧区,9、后置充氧区,10、二沉区,11、絮凝反应区,12、斜管沉淀区,13、出水筛网,14、隔墙内回流泵,15、搅拌器,16、悬浮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池,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池,其包括进水调节区1、预缺氧区2、厌氧区3、前置缺氧区4、前置污泥好氧区5、MBBR泥膜好氧区6、后置污泥好氧区7、后置缺氧区8、后置充氧区9、二沉区10、絮凝反应区、斜管沉淀区;其中,所述进水调节区1位于污水处理一体化池总进水端头;所述预缺氧区2与进水调节区1通过位于中间隔墙一端侧的长方形孔洞相连通,内设置有搅拌器15;所述厌氧区3紧接预缺氧区2一出水端,厌氧区3与所述预缺氧区2通过位于中间隔墙一端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内有搅拌器15;所述前置缺氧区4与所述厌氧区3通过位于中间隔墙一端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内有搅拌器15;所述前置污泥好氧区5与所述前置缺氧区4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所述MBBR泥膜好氧区6与所述前置污泥好氧区5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内设置有悬浮载体16;所述后置污泥好氧区7与所述MBBR泥膜好氧区6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所述后置缺氧区8与所述后置污泥好氧区7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所述后置充氧区9与所述后置缺氧区8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内设有搅拌器15;所述二沉区10与所述后置充氧区9与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11与所述二沉区10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内设置有搅拌器15;所述斜管沉淀区2与所述絮凝反应区11通过位于中间隔板外侧边长方形孔洞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后置污泥好氧区7内设置了隔墙内回流泵14,隔墙内回流泵14将硝化液隔墙回流到前置缺氧区4内,所述的MBBR泥膜好氧区6的出水侧设置了出水筛网13,用于将悬浮载体16拦截在MBBR泥膜好氧区6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

1)污水首先进入进水调节区,在进水调节区内完成水质水量的缓冲调节后,进入生物处理区。

2)进水调节区的出水分两点分别进入预缺氧区和前置缺氧区,部分进水量直接进入和进水调节区紧邻的预缺氧区,并与来自二沉区的回流污泥混合,进行前置活性污泥预反硝化脱氮;另外一部分进入前置缺氧区;实际运行时可根据检测的最终出水硝酸盐浓度来对上面提到的两点进水中的每一点进水量进行调节。

3)从厌氧区流出的泥水然后依次流到活性污泥前置缺氧区,利用部分进水中的碳源进行前置缺氧反硝化。

4)前置缺氧区的出水流到前置污泥好氧区,在该区内好氧异养菌占优势,主要好氧去除有机物和部分氨氮;然后泥水从前置污泥好氧区再流到MBBR泥膜好氧区,除曝气系统外,该区内还装有出水筛网,该MBBR泥膜好氧区能充分发挥移动床生物膜悬浮载体的强硝化作用,提高氨氮去除的能力。

5)MBBR泥膜好氧区的出水进入后置污泥好氧区,在微曝气的状态下,进一步硝化去除氨氮,并在该区内安装了隔墙内回流泵将硝化液隔墙回流到前置缺氧区进行反硝化脱氮,其余的部分硝化混合液再继续流经后置缺氧区,在后置缺氧区区内添加外加碳源进行后置反硝化脱氮,进一步去除TN;另外,为防止碳源投加过量影响出水的BOD和COD,在后置缺氧区后面又设置了一个后置充氧区,进一步好氧去除多余的碳源,并保证出水中的溶解氧浓度达标。

来着后置充氧区的泥水进入二沉区,进行泥水分离,二沉区出水再依次流经絮凝反应区和斜管沉淀区,进行深度处理化学补充除磷和去除SS。

实例一:

某一城市新建市政污水厂处理规模为1万吨/日, 为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后进水实用新型的生物池,实际进入该系统的进水COD浓度为380mg/L,BOD浓度为140mg/L , NH4-N浓度为42mg/L,TN为58mg/L,TP浓度为5mg/L,泥膜好氧区中投加的悬浮载体的量为800m³。经过四个月的的试运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为BOD≤8mg/L、COD≤30mg/L、NH3-N≤1mg/L 、/TN≤5mg/L,系统出水TN和TP一直保持稳定达标。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