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搅拌器的富氢水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8048发布日期:2018-11-14 01:20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搅拌器的富氢水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一种富氢发生装置,其内设置一氢气发生器,氢气发生器用以产生氢气,氢气发生器的出口用于装设一矿泉水瓶,使用时,将矿泉水倒置,矿泉水的瓶口卡扣在氢气发生器的出口,氢气出来后通过瓶口直接进入到矿泉水中,制成富氢水,这种富氢水的制作方式一般需要等待,不能及时满足口渴的人们,一般需要等待10分钟以上,还有这种借助氢气慢慢溶于水的方式看似简单,实则氢气的溶解率不高,且只能适合个人操作,不适合家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具有搅拌器的富氢水发生装置,其具有的溶解率高、及时生产的特性。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搅拌器的富氢水发生装置,其包括:

一第一水箱,其设置一第一输水管;

一第一抽水机,连接第一输水管;

一第二水箱,所述第一抽水机通过第二输水管连接至所述第二水箱,所述第二水箱还设置一第三输水管;

一氢气发生装置,其具有一氢气输出管道;

一混液管,所述混液管与所述第三输水管和所述氢气输出管道均连通,所述混液管还设置一自吸增压泵,所述自吸增压泵的出口通过一连接管连接至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内设置一水路管道和一气液混合管道,水路管道的出口与气液混合管道的入口连通,与所述水路管道的流量沿着液体流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气液混合管道内设置一叶轮,所述叶轮具有一转动轴和转动叶,所述转动叶设置于所述转动轴,所述转动叶呈螺旋状;

其中,氢气输出管道产生的氢气与第三输水管中的水在自吸增压泵的作用下进入混合管中,然后氢气和水混合后进入到连接管,再进入到搅拌器中,氢气和水在水路管道中压力逐渐增大,流速逐渐变快,最后在气液混合管道中的叶轮中,氢气溶于水中,变成富氢水。

进一步地,具有搅拌器的富氢水发生装置还设置一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连接第一抽水机、第二水箱、氢气发生装置、自吸增压泵、搅拌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箱中设置一电控浮球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箱分为存水箱和保鲜箱,所述存水箱和保鲜箱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存水箱与第二输水管连接,所述保鲜箱与饮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存水箱和保鲜箱之间的水管设置一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存水箱内设置一杀菌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水管的入口处装设一阻隔细菌器,所述阻隔细菌器包括一过滤器外壳,所述过滤器外壳具有一进水腔和一出水腔,所述进水腔和所述出水腔之间连通,沿水流的方向,所述进水腔内依序装设卡扣盖、封水硅胶、hapa空滤芯。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腔具有一顶壁和一侧壁,所述侧壁向内凸设一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hapa空滤芯和封水硅胶之间,所述hapa空滤芯抵接于所述顶壁的下表面,所述挡板的上表面抵接所述hapa空滤芯的下表面,所述封水硅胶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挡板的下表面,所述封水硅胶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卡扣盖的上表面,所述卡扣盖的中心位置处空心,封水硅胶的中心位置处空心、挡板的中心位置处空心。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腔的侧壁的外围套设一松紧带。

本发明氢气输出管道产生的氢气与第三输水管中的水在自吸增压泵的作用下进入混合管中,然后氢气和水混合后进入到连接管,再进入到搅拌器中,氢气和水在水路管道中压力逐渐增大,流速逐渐变快,最后在气液混合管道中的叶轮中,水分子被打碎位小分子、颗粒,氢气在负压中与水分子、颗粒混合,溶于水中,变成富氢水。这种在负压情况下氢气很容易溶于水,且氢气的溶解率高,无需长时间的等待,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浓度富氢水,满足大水量的需求,开机就可以很快生产出富氢水,不再局限于一瓶矿泉水,还可以解决工业化的制作富氢水的需求,便于批量化的生产出各种瓶装富氢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控浮球开关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搅拌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水箱的另一设计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阻隔细菌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阻隔细菌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搅拌器的富氢水发生装置,其包括:一第一水箱,其设置一第一输水管1;一第一抽水机,连接第一输水管1;一第二水箱,所述第一抽水机通过第二输水管2连接至所述第二水箱,所述第二水箱还设置一第三输水管3;一氢气发生装置,其具有一氢气输出管道4;一混液管5,所述混液管5与所述第三输水管3和所述氢气输出管道4均连通,所述混液管5还设置一自吸增压泵,所述自吸增压泵的出口通过一连接管7连接至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内设置一水路管道11和一气液混合管道12,水路管道11的出口与气液混合管道12的入口连通,与所述水路管道11的流量沿着液体流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气液混合管道12内设置一叶轮13,所述叶轮13具有一转动轴131和转动叶132,所述转动叶132设置于所述转动轴131,所述转动叶132呈螺旋状;其中,氢气输出管道4产生的氢气与第三输水管3中的水在自吸增压泵的作用下进入混合管中,然后氢气和水混合后进入到连接管,再进入到搅拌器中,氢气和水在水路管道11中压力逐渐增大,流速逐渐变快,最后在气液混合管道12中的叶轮13中,氢气溶于水中,变成富氢水。

进一步地,具有搅拌器的富氢水发生装置还设置一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连接第一抽水机、第二水箱、氢气发生装置、自吸增压泵、搅拌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箱中设置一电控浮球开关,电控浮球开关为现有的开关,简单叙述如下,当第二水箱中的水位下降的时候,电控浮球开关发出一个电信号给控制板,控制板收到电信号后,发出指令,第一抽水机此时开始工作,将第一水箱中的水抽送到第二水箱中;当第二水箱中的水位上升到一定液位时,电控浮球开关发出指令到控制板,控制板收到指令后,发出指令,第一抽水机停止工作,如此持续反复工作,实现循环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箱分为存水箱和保鲜箱,所述存水箱和保鲜箱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存水箱与第二输水管2连接,所述保鲜箱与饮水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存水箱和保鲜箱之间的水管设置一单向阀,所述存水箱内设置一杀菌装置。此设计中存水箱和保鲜箱分别位两个独立的部分,第二输水管2输送的水进入到存水箱中,在存水箱中进行杀菌,例如紫外线杀菌、红外线杀菌等,单向阀此时可以让杀菌后的水进入到保鲜箱中,然后从保鲜箱中流向饮水口,供人直接饮用,这种设计更为简单。达到双重功效,愿意使用富氢水的可以通过搅拌器生产富氢水,然后使用,不愿意使用富氢水的,可以直接通过饮水口使用。

所述第一输水管1的入口处装设一阻隔细菌器6,所述阻隔细菌器6包括一过滤器外壳61,所述过滤器外壳61具有一进水腔62和一出水腔63,所述进水腔62和所述出水腔63之间连通,沿水流的方向,所述进水腔62内依序装设卡扣盖64、封水硅胶65、hapa空滤芯66。hapa空滤芯66也称hapa过滤网,其中文意思为高效空气过滤器,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对于0.1微米和0.3微米的有效率达到99.7%,hepa网的特点是空气可以通过,但细小的微粒却无法通过。它对直径为0.3微米以下的微粒去除效率可达到99.97%以上,是烟雾、灰尘以及细菌等污染物最有效的过滤媒介,所述进水腔62具有一顶壁611和一侧壁612,所述侧壁612向内凸设一挡板67,所述挡板67位于所述hapa空滤芯66和封水硅胶65之间,所述hapa空滤芯66抵接于所述顶壁611的下表面,所述挡板67的上表面抵接所述hapa空滤芯66的下表面,所述封水硅胶65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挡板67的下表面,所述封水硅胶65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卡扣盖64的上表面,所述卡扣盖64的中心位置处空心,封水硅胶65的中心位置处空心、挡板67的中心位置处空心,所述进水腔62的侧壁612的外围套设一松紧带68。使用时,将阻隔细菌器6的卡扣盖64扣合于大桶水或者桶装水、第一水箱的出口,然后拧紧,通过操作松紧带68,让其紧固于进水腔62的侧壁612,便可将卡扣盖64固定于桶装水。

使用时,第一水箱中的水可以为大桶水、矿泉水、自来水等,第一水箱也可以直接为大桶水,或者第一水箱直接外接自来水,第一水箱也称为第一水源,第一水箱中的中在第一抽水机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输水管1流向第一抽水机,然后通过第二输水管2流到所述第二水箱,第三输水管3中的水和氢气输出管道4产生的氢气在自吸增压泵的作用下进入混合管中,然后氢气和水混合后进入到连接管,再进入到搅拌器中,氢气和水在水路管道11中压力逐渐增大,流速逐渐变快,最后在气液混合管道12中的叶轮13中,水分子被打碎位小分子、颗粒,氢气在负压中与水分子、颗粒混合,溶于水中,变成富氢水。这种在负压情况下氢气很容易溶于水,且氢气的溶解率高,无需长时间的等待,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浓度富氢水,满足大水量的需求,开机就可以很快生产出富氢水,不再局限于一瓶矿泉水,还可以解决工业化的制作富氢水的需求,便于批量化的生产出各种瓶装富氢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