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受损水体修复的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2243发布日期:2018-12-07 22:57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受损水体修复的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受损水体修复的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受损水体主要指自然环境中水质遭到污染或破坏的水体,对受损水体的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常规的污水处理手段,受损水体无法从环境中分离出来,而是需要将处理手段引入到水体之中,处理手段本身还要注意对周围环境的保护。现有技术中水体修复方式以生物学方法为主,理化方法为辅,其中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引入特定的植物或微生物,利用其生理代谢作用来改善水质成分,从而起到水体修复作用;而化学方法主要是向水体中加入化学药剂,从而起到降解某种污染物或杀灭特定生物的作用;物理学方法目前主要包括引水稀释、底泥疏浚和人工曝气等。现有技术中相关修复措施各自独立执行,相互之间缺乏协同效应;而且各类具体措施的效果也有待提升,以生物膜法为例,目前的生物膜处理方法仅将附着有微生物的填料床置于水体中,这种模式的传质效率较低、处理速度较慢;此外,目前曝气法尽管能够起到增加溶氧的效果,但由于常规曝气头的气体分布范围较小,使得整体曝气增氧效率仍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受损水体修复的一体化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装置或方法对受损水体修复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受损水体修复的一体化设备,包括进气管,连接管,端口,曝气头,支撑腿,锚爪,支柱,填料床,其中进气管有两个、且二者相互平行,两个进气管之间通过若干连接管连通,所述连接管垂直于进气管,进气管通过端口与气泵连接,连接管的上端连接有若干曝气头,进气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锚爪,进气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柱,所述支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填料床;所述填料床由自上而下相互间隔排列的若干填料层和若干支架组成,其中支架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纵向板和垂直连接在若干纵向板上的横向板;所述曝气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为腔体,腔体的底端为进气口,腔体的顶端为若干出气孔,在每个出气孔中均固定连接有螺旋盘片。

作为优选,所述进气管和连接管均为方管。

作为优选,每个螺旋盘片的轴线位置分别连接有一个金属杆。

作为优选,填料层与纵向板的端面相接触,填料层与横向板相平行。

作为优选,螺旋盘片固定连接在出气孔的侧壁上。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进气管和连接管构成盘状的管路主体,两个进气管的端口用于输入空气,位于连接管上的曝气头对空气起到分散作用并排放至水体中;进气管底端的支撑腿和锚爪用于将装置固定在河床淤泥中,以避免装置在水体中运行期间发生偏移或倾倒;支柱对填料床起到支撑固定作用,一方面使填料床和曝气组件形成整体,另一方面将填料床保持在曝气头的上方,使气泡密集冲击填料床,从而增进填料床中水体的更新速率;填料床上定殖有水处理微生物,从而形成生物膜对与其接触的水体起到净化作用;本实用新型中填料床一改常规的整体式结构,将其分隔为若干填料层,其中夹放有支架,利用支架上纵向板和横向板的支撑作用使填料床中的整体孔隙率更大、比表面积更高,而且有利于其中水体的更新,再结合上述曝气冲击作用,有效避免了与填料床接触的水体更新率较低的问题,从而提升了填料床上微生物对水体的处理效果;曝气头以壳体围成封闭空间,所形成的腔体底部为进气口,来自连接管的空气由此进入腔体,向上流经若干出气孔,在螺旋盘片的引导作用下形成局部的旋风形态,从而提升了气体分布范围,有助于曝气增氧效果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受损水体修复的一体化设备,该技术方案将曝气组件和填料床整合成一体式结构,使填料床架置于曝气组件上方,在实现曝气增氧的同时利用气体冲击作用提升了填料床中微环境的水体更新率;与此同时,采用了填料层与支架间隔排布的结构,既提升了填料床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又改善了其水体更新速率,从而显著提升了填料床上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对曝气头中的气流引导构造加以改良,在末端利用螺旋盘片导流,有助于提升气体作用范围,提升曝气增氧效果。另外,针对设备易受水流和浮力影响发生偏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支撑腿结合锚爪的模式,有效保证了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填料床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曝气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中

1、进气管 2、连接管 3、端口 4、曝气头

5、支撑腿 6、锚爪 7、支柱 8、填料床

41、壳体 42、腔体 43、进气口 44、出气孔

45、螺旋盘片 81、填料层 82、支架 821、纵向板

822、横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受损水体修复的一体化设备,如图1~3所示,包括进气管1,连接管2,端口3,曝气头4,支撑腿5,锚爪6,支柱7,填料床8,其中进气管1有两个、且二者相互平行,两个进气管1之间通过若干连接管2连通,所述连接管2垂直于进气管1,进气管1通过端口3与气泵连接,连接管2的上端连接有若干曝气头4,进气管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5,所述支撑腿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锚爪6,进气管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柱7,所述支柱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填料床8;所述填料床8由自上而下相互间隔排列的若干填料层81和若干支架82组成,其中支架82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纵向板821和垂直连接在若干纵向板821上的横向板822;所述曝气头4包括壳体41,所述壳体41内部为腔体42,腔体42的底端为进气口43,腔体42的顶端为若干出气孔44,在每个出气孔44中均固定连接有螺旋盘片45。

该装置的技术特点如下:进气管1和连接管2构成盘状的管路主体,两个进气管1的端口3用于输入空气,位于连接管2上的曝气头4对空气起到分散作用并排放至水体中;进气管1底端的支撑腿5和锚爪6用于将装置固定在河床淤泥中,以避免装置在水体中运行期间发生偏移或倾倒;支柱7对填料床8起到支撑固定作用,一方面使填料床8和曝气组件形成整体,另一方面将填料床8保持在曝气头4的上方,使气泡密集冲击填料床8,从而增进填料床8中水体的更新速率;本实用新型中填料床8一改常规的整体式结构,将其分隔为若干填料层81,其中夹放有支架82,利用支架82上纵向板821和横向板822的支撑作用使填料床8中的整体孔隙率更大、比表面积更高,而且有利于其中水体的更新,再结合上述曝气冲击作用,有效避免了与填料床8接触的水体更新率较低的问题,从而提升了填料床8上微生物对水体的处理效果;曝气头4以壳体41围成封闭空间,所形成的腔体42底部为进气口43,来自连接管2的空气由此进入腔体42,向上流经若干出气孔44,在螺旋盘片45的引导作用下形成局部的旋风形态,从而提升了气体分布范围,有助于曝气增氧效果的提升。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装置整体浸没于待修复的水体中,填料床8上定殖有水体处理微生物,从而形成生物膜对与其接触的水体起到净化作用,与此同时,下方的进气管1持续通入空气,经由曝气头4排出,在为水体增氧的同时为填料床8上的微生物供氧,上述曝气增氧作用和微生物处理作用相互协同,实现水体修复效果。

实施例2

一种用于受损水体修复的一体化设备,如图1~3所示,包括进气管1,连接管2,端口3,曝气头4,支撑腿5,锚爪6,支柱7,填料床8,其中进气管1有两个、且二者相互平行,两个进气管1之间通过若干连接管2连通,所述连接管2垂直于进气管1,进气管1通过端口3与气泵连接,连接管2的上端连接有若干曝气头4,进气管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5,所述支撑腿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锚爪6,进气管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柱7,所述支柱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填料床8;所述填料床8由自上而下相互间隔排列的若干填料层81和若干支架82组成,其中支架82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纵向板821和垂直连接在若干纵向板821上的横向板822;所述曝气头4包括壳体41,所述壳体41内部为腔体42,腔体42的底端为进气口43,腔体42的顶端为若干出气孔44,在每个出气孔44中均固定连接有螺旋盘片45。其中,所述进气管1和连接管2均为方管;每个螺旋盘片45的轴线位置分别连接有一个金属杆;填料层81与纵向板821的端面相接触,填料层81与横向板822相平行;螺旋盘片45固定连接在出气孔44的侧壁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