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5974发布日期:2019-02-12 21:0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可见水利工程对于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非常重要。但是水利工程会产生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如果直接排放则会污染环境,并且浪费了大量的泥土资源,不够经济环保,不符合绿色经济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处理,现有的淤泥处理装置无法实现对淤泥充分的处理,无法将淤泥中的水分充分的烘干,影响泥土资源的回收,淤泥处理效果不理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框体装置、移动装置、收容于所述框体装置内的蒸汽装置、位于所述蒸汽装置下方的电缸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上方的盖板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位于其上方的支架,所述框体装置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左右两侧的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固定块下方的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框体上方的过滤框、位于所述框体内部左右两侧的连接杆、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的竖杆,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升降板、设置于所述升降板上的移动框、位于所述框体下的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竖杆下方的过滤网、设置于所述过滤网下方的第三弹簧、设置于过滤网上方的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上的凸块,所述蒸汽装置包括散热框、位于所述散热框内部的加热棒,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上方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上方的升降架、位于所述升降架两端的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升降架上方的第四弹簧、设置于所述升降架下方的第五弹簧,所述盖板装置包括盖板、位于所述盖板下方左右两侧的定位块、位于所述盖板上方的握持架。

所述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支架的上端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外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过滤框的下表面与所述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设有两个,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框体与竖杆中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竖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竖杆呈竖直状。

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升降板的上表面与移动框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收容于所述框体内且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竖杆与所述移动框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过滤网呈V形,所述过滤网收容于移动框内,所述过滤网与移动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竖杆的下端与所述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移动框内且与所述移动框枢轴连接,所述凸块设有若干个,所述凸块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上且与其固定连接。

所述散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的下表面与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棒收容于散热框的内部,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散热框固定连接。

所述电缸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架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架呈凹字形,所述升降架的两端设有凹槽,所述第二滚轮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升降架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滚轮顶靠在升降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四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升降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五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电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架固定连接。

所述盖板顶靠在所述过滤框的上表面上,所述定位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盖板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块的上端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的侧面顶靠在所述过滤框的内表面上,所述握持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的两端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能够高效的处理淤泥,将淤泥中的水分烘干,然后有利于回收泥土资源,从而可以防止直接将淤泥排放导致的淤泥的沉积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本实用新型中的蒸汽装置能够将淤泥中的水分充分的烘干,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框体装置2、移动装置3、收容于所述框体装置2内的蒸汽装置4、位于所述蒸汽装置4下方的电缸装置5、位于所述框体装置2上方的盖板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11、位于其上方的支架12。所述万向轮11设有四个,所述万向轮11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上,所述万向轮11可以带动所述底板1移动。所述支架1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2包括框体21、位于所述框体21左右两侧的固定块23、设置于所述固定块23下方的第一弹簧22、设置于所述框体21上方的过滤框24、位于所述框体21内部左右两侧的连接杆25、设置于所述连接杆25上的竖杆26。所述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2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支架12的上端与所述框体21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框体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固定块2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21外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23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23的一端与所述框体2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22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23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框24可以起到将过滤的水蒸气散发出去,所述过滤框2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过滤框24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过滤框24的下表面与所述框体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25设有两个,所述连接杆25设置于框体21与竖杆26中间,所述连接杆25起到连接框体21与竖杆26的作用,所述连接杆25的一端与所述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25的另一端与所述竖杆26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2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2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竖杆26呈竖直状。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装置3包括升降板31、设置于所述升降板31上的移动框32、位于所述框体21下的第二弹簧33、设置于所述竖杆26下方的过滤网34、设置于所述过滤网34下方的第三弹簧35、设置于过滤网34上方的第一滚轮36、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36上的凸块37。所述升降板3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弹簧22的下端与所述升降板3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32呈空心的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升降板31的上表面与移动框32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31与所述移动框32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移动框32收容于所述框体21内且与所述框体2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竖杆26的下端可以收容于所述移动框32内且顶靠在所述移动框32的内表面上,所述竖杆26与所述移动框32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弹簧33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33的下端与升降板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3的上端与所述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3主要起连接作用。所述过滤网34呈V形,所述过滤网34收容于移动框32内,所述过滤网34与移动框32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过滤网34上设置有若干滤孔,滤孔可供水穿过,并且可以将污泥留在过滤网34的上方,所述竖杆26的下端与所述过滤网3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5的上端与所述过滤网34固定连接,主要起连接作用;所述第一滚轮36收容于所述移动框32内且与所述移动框3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6可以在所述移动框32内旋转,所述第一滚轮36与电机(未图示)连接,带动所述第一滚轮36主动旋转,所述第一滚轮36与电机的连接方式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凸块37设有若干个,所述凸块37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36上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凸块37可以更好的将污泥打散,防止污泥堆积。

如图1所示,所述蒸汽装置4包括散热框41、位于所述散热框41内部的加热棒42。所述散热框4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的下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散热框41的纵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散热框41的下表面与所述升降板31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棒42收容于散热框41的内部,所述加热棒42设置于升降板31的上方,所述加热棒4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加热棒42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关设置于所述框体21的外侧,并且通过电线实现与加热棒42的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所述第三弹簧35的下端与所述散热框4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电缸装置5包括电缸51、位于所述电缸51上方的推动杆52、位于所述推动杆52上方的升降架53、位于所述升降架53两端的第二滚轮54、设置于所述升降架53上方的第四弹簧55、设置于所述升降架53下方的第五弹簧56。所述电缸5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缸5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缸51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52呈竖直状,所述推动杆52的下端与所述电缸5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5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52上下移动,所述推动杆52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架53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架53呈凹字形,所述升降架53的两端设有凹槽,所述升降架53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滚轮54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滚轮54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升降架53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54可以在所述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滚轮54顶靠在升降板31的下表面上,对升降板3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四弹簧55设置于升降板31与升降架53中间,所述第四弹簧55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板3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5的下端与所述升降架5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5主要起连接作用。所述第五弹簧56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五弹簧56的下端与所述电缸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56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架53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56起连接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盖板装置6包括盖板61、位于所述盖板61下方左右两侧的定位块62、位于所述盖板61上方的握持架63。所述盖板61呈长方体,所述盖板61顶靠在所述过滤框24的上表面上。所述定位块6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盖板61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块62的上端与所述盖板61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62的侧面顶靠在所述过滤框24的内表面上,以便使得盖板61可以稳稳的顶靠在过滤框24的上表面上,所述握持架63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62的两端与所述盖板61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使用时,首先打开加热棒42的开关,使其产生热量,且热量经过散热框41散发在所述移动框32及框体21内,然后打开与第一滚轮36连接的电机,使得第一滚轮36及凸块37随之旋转,然后再打开电缸51的开关,所述电缸51使得所述推动杆52上下移动,升降架53、第二滚轮54随之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升降板31上下移动,第一弹簧22、第二弹簧33、第三弹簧35主要起连接作用,所述升降板31带动所述移动框32上下移动,由于淤泥处于过滤网34上,且淤泥中的部分水经过过滤网34的滤孔掉落在升降板31上方,且处于散热框41的周围,此时可以使得散热框41周围的水先蒸发,然后由于移动框32上下移动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6及凸块37上下移动,所述过滤网34与竖杆26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34的位置不变,使得第一滚轮36及凸块37向下移动时可以顶靠在过滤网34上,以便将过滤网34上方的淤泥打散,有利于加快对其烘干,所述第一滚轮36及凸块37向上移动时,有利于过滤网34上方的淤泥流动,进而亦可以促进淤泥的烘干,蒸发的水蒸气经过过滤框24排出。至此,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用高效的淤泥处理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