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纤废水深度回用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2756发布日期:2019-07-06 12:1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化纤废水深度回用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化纤废水深度回用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化纤废水是指在化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水,其成份复杂,有机物浓度高,且波动较大,废水可生化性差,且含有醛类、氰类、苯类等有毒物质,易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废水若不经处理或仅经预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对受纳水体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传统的化纤废水采用生化、物化-生化、化学工艺处理均是可行的,大部分出水可达GB8978-1996的一级或二级标准,但对于不同性质废水,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与化学法相比,生物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反应时间长、工艺复杂、操作麻烦,但其单位处理成本远远低于化学法,运行费用比较低。对于生物处理来说,单独使用厌氧或好氧,出水水质很难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或处理费用过高。厌氧处理对于高浓度化纤废水有着经济上的吸引力,可以有效降低化纤废水的有机负荷,提高该类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后续好样处理效率,并且污泥产量低,动力消耗少;而好氧处理启动时间较短,出水水质好。故通常采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生物处理,能充分发挥厌氧微生物抗冲击负荷能力并可提高污水可生化性,兼有利用好氧微生物生长速度快、出水水质好、运行费用低的优点。随着化纤废水排放标准的提高,化纤废水势必进行提标改造深度处理。但由于场地限制,传统生化工艺占地面积较大,难以进行提标改造实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针对建厂多年的化纤企业的化纤废水深度回用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化纤废水深度回用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纤废水深度回用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预处理单元、主体生化池和深度处理单元;所述预处理单元由依次相连的混合池、酸化池、厌氧反应器、厌氧沉淀池、综合调节池组成;所述主体生化池包括依次相连的活性污泥池、一沉池、兼氧好氧池和二沉池;所述深度处理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气浮池和过滤池。

优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单元,所述厌氧沉淀池、一沉池、二沉池、气浮池的污泥出口分别与污泥处理单元的剩余污泥进口相连。

优选的,所述厌氧沉淀池的污泥出口还与酸化池的回流污泥进口相连。

优选的,所述一沉池的污泥出口与活性污泥池的回流污泥进口相连;所述二沉池的污泥出口与活性污泥池的回流污泥进口相连。

优选的,所述混合池设有碱液投加口和营养物质投加口。所述混合池内设置搅拌装置。

优选的,所述酸化池内设潜水搅拌机。所述酸化池内投放了产酸菌。

优选的,所述厌氧反应器设于UASB池内。

优选的,所述活性污泥池内设置穿孔曝气管。

优选的,所述生化池为活性污泥和A/O生物接触氧化池的组合工艺。

优选的,所述生化组合工艺O池包活性污泥池、兼氧池和好氧池;所述一沉池的出水可切换的依次流经兼氧池和好氧池

优选的,所述兼氧池、好氧池内设有悬挂组合填料。

优选的,所述气浮池内设气浮装置,设有混凝剂投加口和助凝剂投加口。

优选的,所述过滤池采用砂滤和炭池;所述过滤池内设依次相连的砂滤器和炭滤器,所述砂滤器的进水口与气浮池的出水口相连。所述炭滤器出水回用。

优选的,所述二沉池的达标污水排放口与城市污水管网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是以酸化预处理为保障、以高效厌氧+两级好氧为核心、以气浮+砂滤+炭滤为保证的三级处理系统;为化纤废水提供了一个高效稳定、经济合理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去除效果、达标稳定性、操作灵活性(可调性)得以有效保证。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厌氧反应器污泥浓度较高,容积负荷高,容积小,结构紧凑,构造简单,操作运行方便。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生化系统是活性污泥法和A/O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大增加生化系统的微生物量,提高生化池单位池容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4)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改造项目,后续深度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可有效解决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节约用地。

(5)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可有效解决了化纤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生物降解性能差的问题,具有处理效果好、投资费用低、运行稳定等特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化纤废水深度回用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化纤废水深度回用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混合池、酸化池、厌氧反应器、厌氧沉淀池、综合调节池、活性污泥池、一沉池、兼氧好氧池、二沉池和深度处理单元;其中,依次相连的混合池、酸化池、厌氧反应器、厌氧沉淀池、综合调节池构成预处理单元;依次相连的活性污泥池、一沉池、兼氧好氧池、二沉池构成主体生化池;所述深度处理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气浮池、砂滤器和炭滤器,处理出水达标排放。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本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单元;所述厌氧沉淀池、一沉池、二沉池、气浮装置的污泥出口分别与污泥处理单元的污泥池的剩余污泥进口相连。

进一步的,本系统中,厌氧沉淀池清液进入综合调节池,污泥进行回流、泵至酸化池,剩余污泥泵至污泥处理单元的污泥池。一沉池污泥部分回流至活性污泥池,剩余污泥泵至污泥池。二沉池设污泥回流,回流至活性污泥池,剩余污泥泵至污泥池。

本系统工作时,化纤废水经车间管道流至检测池,经过检测pH和水温,正常首先进入混合池,进行水量收集和调节,若检测pH和水温不正常或波动较大时,需切入事故池分量逐步提升,进入混合池或酸化池。混合池内设置搅拌装置,均质均量,保护后续处理设施。

通过计量泵往混合池投加液碱和各营养物质,调节废水的pH值和营养物质比例,然后自流进入酸化池。在酸化池中,经过潜水搅拌机的搅拌作用,同时在产酸菌的作用下将废水中所含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酸化池出水再经pH调整后提升进入厌氧反应系统进行厌氧处理。厌氧反应系统用蒸汽控制废水水温在35℃左右,使满足中温厌氧条件。UASB池内通过设置内循环系统,保证污泥的活性。厌氧反应系统中的厌氧反应器出水自流进入厌氧沉淀池,沉淀池清液进入综合调节池;污泥进行回流以保证酸化池的污泥浓度,剩余污泥泵至污泥池。

综合调节池出水泵至活性污泥池,在活性污泥池内设置穿孔曝气管曝气,去除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活性污泥出水自流进入一沉池,一沉池污泥部分回流,剩余污泥泵至污泥池,一沉池清液自流至后端好氧池。好氧池采用兼氧+接触氧化池的模式,在接触氧化池内,通过悬挂组合填料提高污泥含量,进一步降解废水中有机物。接触氧化池出水自流进入二沉池,二沉池设污泥回流,剩余污泥泵至污泥池。

二沉池清液部分进入纳污池,后由泵将处理达标污水外排至城市污水管网。大部分二沉池清液进入气浮装置回用处理,气浮池投加PAC和PAM,去除废水中所含非溶解性物质。气浮池出水自流进入中水回用池为过滤做准备。中水回用池出水经过滤池内设的砂滤和炭滤器,保证出水浊度达到回用要求。

污泥池沉淀污泥通过投加PAM,然后通过污泥脱水机,泥饼外运处置。

以下对本系统的主要组成(预处理单元+主体生化池+深度处理单元)进行阐释:

(1)预处理单元(混合池、酸化池、厌氧反应器、厌氧沉淀池、综合调节池)

用酸化+厌氧反应器工艺代替了传统的混凝沉淀预处理,处理负荷高,剩余污泥较少,占地面积较小,为后续好氧处理打下了基础。

(2)主体生化池(活性污泥池、一沉池、兼氧好氧池、二沉池)

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应用于工业废水工程实践较多,但各自优势不同。活性污泥法处理水质稳定性较高,对废水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池容大,曝气时间长,建设费和运行费用都较高,而且占用较大的土地,易引起污泥膨胀。接触氧化法具有耐冲击负荷强、污泥浓度高、污泥龄长、节省动力消耗、污泥产量少、运行费用低、设备易操作、易维修等工艺优点,但池内填料间的生物膜会出现堵塞现象。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生化池是活性污泥法和A/O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大增加生化系统的微生物量,提高生化池单位池容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兼氧池和好氧池中设置的填料均为组合性生物填料,填料采用支架固定安装在兼氧池和好氧池中,以便于微生物的附着和新陈代谢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生化池不仅可用于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更适用于原有设施改造,方便快捷。

(3)深度处理单元(气浮池、砂滤器和炭滤器)

深度处理单元采用“气浮池+砂滤器+炭滤器”,其中加药沉淀环节采用了气浮成套设备,布置紧凑,节省用地,同时可以节省药剂费用,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过滤单元采用砂滤器+炭滤器,运营成本低、出水水质好并且稳定、水头损失非常低、占地面积非常小是它最显著的特点。

本实施例实际应用的项目为3108m3/d,高浓度废水进水水质CODcr6000mg/L,pH3~5,低浓度废水进水水质CODcr1000mg/L。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技术,废水处理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35-2002)中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质要求。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