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水净化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65090阅读:来源:国知局
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散热框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0013]所述第二气缸的上表面与所述水平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呈长方体,所述固定杆水平放置,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水平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4]所述第三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推动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四推动杆的横截面呈Z字形,所述第四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推动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推动杆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压板呈圆环状,所述压板水平放置,所述压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推动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压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泥水净化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首先对污泥水进行沉淀处理,使的水与污泥进行初步的分离,然后将水挤出进行加热使其蒸发,并以水蒸气的形式进入到空气中,从而不污染环境,亦可以回收利用。然后使得剩下的带有水的污泥进行加热处理,使得其中的水蒸发掉,同时污泥变干,变干的污泥被推动到下方进行粉碎回收处理,方便后续的使用,其不仅提高了污泥水处理的效率,还大大节省了处理的时间,降低了成本,减轻了企业的负担,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泥水净化器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泥水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_底板;11-第一支架;12-收料箱;13-矩形孔;14-第一支撑柱;15_第一支撑板;16-第一垫块;17-第二支架;18-第二垫块;19_第三垫块;2_推动装置;21_推动块;22_第一移动杆;23-第一弹簧;24_第一气缸;25_第一推动杆;26_第二推动杆;27_旋转杆;3-电机装置;31_电机;32_第一固定块;33_第二弹簧;34_第一竖杆;35_第三支架;36_转盘;37_过滤环;38_第一框体;4_粉碎装置;41_粉碎轮;42_粉碎齿;43_第四支架;44_斜板;5_框体装置;51_第二框体;511_第一通孔;52_密封环;53_第一固定环;54-进料斗;55_第一支撑杆;56_水平板;57_第二支撑杆;58_散热框;59_加热棒;6_气缸装置;61_第二气缸;62_固定杆;63_第三推动杆;64_第四推动杆;65_压板;66_定位杆;67_第一斜杆;7_固定装置;71-第二固定环;72_第二固定环;8_按压装置;81_第二固定架;82_第二固定架;83_第二竖杆;84_按压板;85_挤压板;86_第三弹簧;87_三角环;88-第二斜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所示,本发明泥水净化器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I下方的推动装置2、位于所述推动装置2上方的电机装置3、位于所述电机装置3左右两侧的粉碎装置4、位于所述粉碎装置4上方的框体装置5、位于所述框体装置5左右两侧的气缸装置6、固定装置7及位于所述框体装置5上方的按压装置8。
[0020]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I呈长方体,所述底板I水平放置,所述底板I上设有第一支架11、位于所述底板I上方的收料箱12、设置于所述底板I上的矩形孔13、位于所述底板I下方的第一支撑柱14、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4 一侧的第一支撑板15、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5上方的第一垫块16、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4另一侧的第二支架17、位于所述第二支架17下方的第二垫块18及位于所述第二垫块18上方的第三垫块19。所述第一支架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架1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收料箱12呈环形且所述收料箱12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收料箱12的上设有一空腔,用于回收污泥,所述收料箱1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矩形孔1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矩形孔13呈长方体状,所述矩形孔13贯穿所述底板I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柱1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柱1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柱14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14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I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板1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15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柱1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块1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垫块16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垫块1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1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支架17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1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柱14的侧面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底板I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17的另一端呈竖直状且与所述第二垫块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垫块18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垫块18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垫块19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垫块19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垫块19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柱14及第一支撑板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垫块19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垫块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21]如图1所示,所述推动装置2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推动块21、位于所述推动块21下方的第一移动杆22、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22之间的第一弹簧23、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22一侧的第一推动杆25、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25右侧的第一气缸24、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25下方的第二推动杆26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26左侧的旋转杆27。所述推动块2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推动块21左右相对放置,所述推动块21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推动块2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推动块21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所述第一移动杆2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移动杆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移动杆2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移动杆22的上表面与所述推动块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22穿过所述矩形孔13且与所述底板I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弹簧23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移动杆2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24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I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块1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气缸2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2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动杆2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2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气缸24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气缸24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25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2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2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26呈L型,所述第二推动杆2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动杆2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26的另一端呈水平状且与所述第一移动杆22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旋转杆27呈U字形且其一边比另一边长,所述旋转杆27上设有一中心轴,所述旋转杆27围绕所述中心轴旋转,所述第二推动杆26的一端对准所述旋转杆27的一端,所述旋转杆27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一移动杆22的侧面,从而使得所述旋转杆27旋转时,可以推动所述第一移动杆22左右移动。
[0022]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3包括电机31、位于所述电机31下方的第一固定块3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32下方的第二弹簧33、位于所述电机31上方的第一竖杆34、位于所述第一竖杆34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35、位于所述第一竖杆34上方的转盘36、位于所述转盘36周围的过滤环37及位于所述过滤环37上方的第一框体38。所述第一固定块32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固定块32的上表面与所述电机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32的侧面呈倾斜状,所述第一固定块32的侧面与所述推动块2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弹簧33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弹簧3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3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3的下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34呈圆柱体,所述第一竖杆34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34的下端与所述电机3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31带动所述第一竖杆34旋转,所述第一竖杆34的上端与所述转盘3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