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植物的水体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02943阅读:来源:国知局
6的曝气末端可以设置曝气盘。
[0036]上述实施例中,植物I由当地物种筛选,在苗圃或园林绿化公司直接购买幼苗培植。将植物幼苗连带少量根系的少量泥土放置于植物支架2上,其上覆盖陶粒或活性炭用于固定植物1,并起吸水、培养植物及根系微生物的作用。植物I开始培养时,其根系4未达规模,大部分在陶粒或活性炭的覆盖层内,浸于水中。通过水培后,植物根系4生长开始延伸,穿过植物支架2的空隙进入水体,在水中逐渐形成大规模的根系组织。
[0037]同时,根据上述描述,植物支架2下由兼氧区10和好氧区11构成,中间有挡板隔开。兼氧区10中,兼氧环境下兼氧菌繁殖并附着在植物根系4和仿生填料5上,水体充分与兼氧菌接触后,通过挡板上设置的推流泵8进入好氧区11。
[0038]好氧区11底部设曝气管6,通过人工曝气使好氧区11内的仿生填料5和植物根系4保持在一个溶解氧较高的环境,为好氧菌群提供生长环境。曝气管6曝气产生上升式水流,将从推流泵8推流过来的水从好氧区11的底部带至好氧区11的顶部,使水体充分与仿生填料5和植物根系4的好氧菌接触,有效去除污染物。在溶解氧相对充分的环境下,植物根系4的生长会得到促进,植物根系4的生长和好氧菌群落的生长相互作用,大大促进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好氧区11末端设出水口 9,水体通过出水口 9排出。
[0039]本实施例的基于植物的水体修复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0040]将该水体修复系统放置在所要处理的污水中,通过浮体材料3的漂浮作用,所述水体修复系统漂浮在污水中,污水通过进水口 7进入所述兼氧区10中,进水由上而下经过植物根系4、仿生填料5,充分与兼氧菌接触。并通过挡板上的设置的推流泵8将经过兼氧处理脱氮的水从兼氧区10推流至好氧区11。在曝气管6曝气的作用下产生上升式水流,将从推流泵8推流过来的水从好氧区11的底部带至好氧区11的顶部,使水体充分与仿生填料5和植物根系4的好氧菌接触,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植物的水体修复系统尤其适用于水深大于5m的水体修复,同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述主控制器14控制推流泵8及曝气管6 —直处于工作状态。
[0041]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的中上部还设有与所述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回流泵13,通过回流泵13的泵流作用将好氧区11中的部分水回流至兼氧区10,兼氧区10和好氧区11之间形成内循环,更好地处理污染物。
[0042]同时,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净化后的水及时排除,所述出水口 9处还设有与所述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出水泵12,在出水泵12的作用下可有效增加出水口 9的出水量。
[0043]更进一步地,所述适水植物为花叶芦竹、美人蕉、风车草、芒草(凤尾竹)、铁线蕨、全缘贯众蕨、紫穗槐、香海芋、芋、花叶良姜、夹竹桃、忍冬、大花美人蕉、槟榔、龙头竹、常春藤、长春花、太阳花、大叶紫薇、郁香忍冬、水菖蒲、粉绿竹、散尾葵、万年青、旱伞草、水葱(蜘蛛抱蛋)、莎草、芙蓉、马蹄莲(春羽)、水竹草、大红花、长叶刺葵、海芋、垂叶榕、洋金凤、鸡蛋果、芭蕉、米兰、铁刀木、鹅掌柴、薛荔、蜘蛛花、西番莲、鸢尾、鹤望兰、龟背竹、鹅掌柴、也门铁、黑金刚、香根草等100多种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4]实施例二
[004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植物的水体修复系统,包括浮在水面上的浮体材料3、在附体材料3相对两侧的下方分别设置的第一敞口箱体和第二敞口箱体,浮体材料3分别覆盖在两个箱体的敞口处并与该两个箱体形成密封连接,所述两个箱体的相对侧分别都设有第一曝气管6,在所述两个箱体相对的中心位置也设有第二曝气管,第一曝气管与所述第二曝气管相对设置;
[0046]所述浮体材料上设有内凹的植物支架2,植物支架2上设有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I ;在所述第一敞口箱体及第二敞口箱体靠近箱体底部的位置上分别设有进水口 7,所述推流装置为设置在所述箱体朝向堤岸外侧的一侧上靠近所述植物支架的地方的用于将箱体内的水排出到好氧区的推流泵8 ;
[0047]所述水体修复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曝气管、第二曝气管及推流泵工作的主控制器。
[0048]本实施例中基于植物的水体修复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与实施例一中基于植物的水体修复系统基本一致,本实施例中,两个箱体分别形成两个兼氧区10,两个兼氧区10之间为好氧区11。
[0049]工作时,通过进水口 7水体分别进入两个箱体中,经过与植物根系的充分接触,在兼氧微生物群落的作用下使水脱氮脱磷,在推流泵8的作用下,将经过兼氧处理脱氮磷的水从兼氧区10推流至好氧区11。好氧区11采用全开放式结构,不设任何挡板,在第一曝气管及第二曝气管的曝气作用下,使水体充分与植物根系4的好氧菌接触,有效去除污染物。在溶解氧相对充分的环境下,植物根系4的生长会得到促进,植物根系4的生长和好氧菌群落的生长相互作用,大大促进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
[0050]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曝气管与第二曝气管的曝气方向相对,通过曝气的挤压,水流从好氧区11两侧流出,形成如图3所示的水流。本实施例的基于植物的水体修复系统适用于水深大于1.5m,小于5m的水体修复。
[0051]作为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敞口箱体及第二敞口箱体内部还分别设有使水体上下曲折流动的折流挡板15,从而增加进水在兼氧区10中的路径,使进水与植物根系4充分接触,使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在处理水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0052]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适水植物可以为花叶芦竹、美人蕉、风车草、芒草(凤尾竹)、铁线蕨、全缘贯众蕨、紫穗槐、香海芋、芋、花叶良姜、夹竹桃、忍冬、大花美人蕉、槟榔、龙头竹、常春藤、长春花、太阳花、大叶紫薇、郁香忍冬、水菖蒲、粉绿竹、散尾葵、万年青、旱伞草、水葱(蜘蛛抱蛋)、莎草、芙蓉、马蹄莲(春羽)、水竹草、大红花、长叶刺葵、海芋、垂叶榕、洋金凤、鸡蛋果、芭蕉、米兰、铁刀木、鹅掌柴、薛荔、蜘蛛花、西番莲、鸢尾、鹤望兰、龟背竹、鹅掌柴、也门铁、黑金刚、香根草等100多种中的一种或多种。
[0053]实施例三
[0054]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植物的水体修复系统,包括一个人造堤岸,所述人造堤岸具有一个地面平台16,在所述地面平台16的下表面上固定设有植物支架,所述植物支架靠近堤岸内侧的一端设有一敞口箱体,所述敞口箱体敞口处覆盖所述植物支架并与所述植物支架之间形成一进水口,所述箱体朝向堤岸外侧的一侧上靠近所述植物支架的地方设有一将箱体内的水排出的推流泵8 ;
[0055]所述箱体朝向堤岸外侧的一侧上还竖向设有第一曝气管(靠近兼氧区10的侧部,如图4的图面中部所示),垂直于第一曝气管并与箱体底部同一平面设置的第二曝气管(如图4的图面右下部所示);所述植物支架上设有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
[0056]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内部形成兼氧区10,箱体外侧靠近堤岸外侧的一侧形成好氧区11。本实用新型的人造堤岸水体修复系统主要用于对拟排入河流湖泊水体的污水进行预处理,结合纳污水体河岸构造沿岸的人造生态堤岸,为了进一步增强污水处理效果,优选地,贴合所述箱体朝向堤岸内侧的一侧还设有与所述进水口连通的截污缓冲区17。
[0057]具体工作原理如下:截污缓冲区17与原水体沿岸截污沟相接,截污沟内的污水流入截污缓冲区17,简单停留沉砂后通过箱体上设置的进水口进入兼氧区10,使进水与植物根系充分接触,然后通过植物根系间微生物作用脱氮脱磷,再随推流泵8进入好氧区11。好氧区11为开放式区域,通过在底部及近兼氧区10—侧布设的曝气管6,对进入好氧区11的污水曝气,使水体充分与植物根系的好氧菌接触,有效去除污染物。在溶解氧相对充分的环境下,植物根系的生长会得到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好氧菌群落的生长相互作用,大大促进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最终水体在曝气的推流作用下被排出。
[0058]本实施例中,截污缓冲区17顶部的地面平台16和兼氧区10、好氧区11顶部的植物I和植物支架2直接可作为一般河岸道路用地或沿岸休闲娱乐用地。
[0059]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适水植物可以为花叶芦竹、美人蕉、风车草、芒草(凤尾竹)、铁线蕨、全缘贯众蕨、紫穗槐、香海芋、芋、花叶良姜、夹竹桃、忍冬、大花美人蕉、槟榔、龙头竹、常春藤、长春花、太阳花、大叶紫薇、郁香忍冬、水菖蒲、粉绿竹、散尾葵、万年青、旱伞草、水葱(蜘蛛抱蛋)、莎草、芙蓉、马蹄莲(春羽)、水竹草、大红花、长叶刺葵、海芋、垂叶榕、洋金凤、鸡蛋果、芭蕉、米兰、铁刀木、鹅掌柴、薛荔、蜘蛛花、西番莲、鸢尾、鹤望兰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