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发动机废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94080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合金发动机废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铝合金发动机废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缸体是汽车上最重要、最复杂的铸件,由于铸造特性,缸体毛坯在铸造时容易出现气孔、缩松和缩孔、裂纹等缺陷,缸体内部的油道、水道会发生泄漏。目前全国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的铝合金材质的发动机铸造过程中,因热模和泄漏不良而产生的废品件占铝合金发动机缸体产量的10%左右。铝合金缸体内含有缸套(铸铁材质,硬度达到94-104HRB),因此报废缸体不能直接回炉再循环利用的,必须去除缸套后方能回炉。
[0003]传统的去除缸套的方法是先将含有缸套的报废缸体熔解,捞出缸套后,重新调配铝液的合金成分,使其符合发动机缸体材质要求后,再压铸成新的铝合金发动机缸体。此方法需要在原有的铝锭熔解炉的基础上,再建造一个废缸体熔解炉、取出铝液中缸套的装置、高温铝液罐、调配铝液成分的装置、缸套回收加工车床,存在设备投资大,占用场地大,燃料消耗大等缺点。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制造成本较低、操作方便的铝合金发动机废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合金发动机废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由上模和下模构成,所述上模的四个角上设有导向杆,下模的四角上设置有与导向杆相配合的导向孔,所述上模中部的模芯上设置有定位轴,所述定位轴上设置有左压板和右压板,所述下模中部的模芯上设置有四个缸套柱。
[0006]所述左压板和右压板非工作状态下成80夹角度。
[0007]所述缸套柱的外径与缸套的内径间隙配合。
[0008]本实用新型铝合金发动机废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装置,具有设备投资小、占地面积小、常温回收废缸体和缸套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回收成本低、设备操作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缸套回收装置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缸套回收装置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缸套回收装置上下模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0012]如图1-3所示,所述缸套回收装置由上模I和下模2构成,所述上模I的四个角上设有导向杆3,下模2的四角上设置有与导向杆3相配合的导向孔4,所述上模I中部的模芯上设置有定位轴6,所述定位轴6上通过间隙配合连接有左压板7和右压板8,所述下模2中部的模芯上设置有四个缸套柱5。
[0013]所述左压板7和右压板8非工作状态下成80夹角度。
[0014]所述缸套柱5的外径与缸套的内径间隙配合。
[0015]本实用新型缸套回收装置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
[0016]第一步:沿铝合金发动机曲轴室端面向燃烧室端面的方向,对准缸套中心用电锯切割缸体铝基至距离缸套端面2.5_,开设破口便于掰开,消除阻碍;
[0017]第二步:将缸套回收装置安装在液压机上,开动液压机并打开缸套回收装置的上模I和下模2,再将上步切割后缸体的缸套固定在缸套回收装置的下模2的缸套柱5上,然后利用液压机对缸套回收装置的上模I的导向杆3和下模2的导向孔4进行合模冲压;
[0018]第三步:启动缸套回收装置上模I上的定位轴6,控制左压板7和右压板8向外撑开,对半掰开缸体;
[0019]第四步:打开缸套回收装置,取出缸套和缸体,实现缸体和缸套的回收。
[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铝合金发动机废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由上模(I)和下模(2)构成,所述上模(I)的四个角上设有导向杆(3),下模(2)的四角上设置有与导向杆(3)相配合的导向孔(4),所述上模(I)中部的模芯上设置有定位轴(6),所述定位轴(6 )上设置有左压板(7 )和右压板(8 ),所述下模(2 )中部的模芯上设置有四个缸套柱(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压板(7)和右压板(8)非工作状态下成80夹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套柱(5)的外径与缸套的内径间隙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一种铝合金发动机废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装置,利用缸套回收装置下模(2)上的缸套柱(5)固定缸套,然后利用缸套回收装置上模(1)上的左压板(7)和右压板(8)对半掰开缸体,实现缸体和缸套的回收,该方法,具有设备投资小、占地面积小、常温回收废缸体和缸套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回收成本低、设备操作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IPC分类】B09B3/00
【公开号】CN204747060
【申请号】CN201520497327
【发明人】杨学伟, 吴保伟, 邓金亮, 晏续帮
【申请人】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