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25111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型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逆向流斜板沉降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传统型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包括壳体1、
配水槽4、集水槽5、斜板2或斜管2和穿孔排泥管3,壳体l上有与配水槽 4相通的导流孔,集水槽5位于壳体1的顶部,集水槽5与壳体1内腔相通, 壳体1底部有若干个污泥斗12,污泥斗12底部安装有穿孔排泥管3,所述斜 板2以下端为原点逆时或顺时倾斜,与壳体1内壁相邻的斜板2的端有一阻 流板21,阻流板21与斜板2下端、壳体1内壁固定联接,斜板2与壳体1 底部构成缓冲区13,进入缓冲区13的液体,形成涡流。 存在问题是
(1) 斜板容易积泥堵塞由于涡流的作用,水流将堆积污泥斗12内的污 泥冲动,造成翻浑、直接冲击斜板组下部,从而使斜板负荷增加,容易造成 污泥堵塞(严重时甚至压坏斜板),降低增加水留过流速度,同时减少沉降面 积,出水水质差。当采用斜管时,更为严重。
(2) 出水水质不均匀——对于涡流的冲击,且随着距离近水口的距离越 远,斜板(管)底部所受冲击越小,如图1所示,A区冲击越最大,B区次 之,C区最小,造成各出水分区水质不均。
(3) 抗负荷冲击能力差——在特殊时期(髙负荷时期),出水水质变化
较大,抗负荷冲击能力不够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它有效降低 污泥堵塞的可能性,提高了出水水质的均匀性、提高的抗负荷冲击能力、改 善了出水质量。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改进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包括壳体、配 水槽、集水槽、斜板和穿孔排泥管,壳体上有与配水槽相通的导流孔,其特 征殊之处于在斜板与导流孔之间的壳体内壁上间隔固定有若干个截面为 "人"字形栅板。
本实用新型为改进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在斜板与导流孔之间的壳体内 壁上间隔固定有若干个"人"字形栅板。借鉴三相分离结构而设计的"人" 字栅,将传统型斜板沉降器的缓冲区划分成上下两部分,具有双重重要作用
(1) 消能整流-"人"字栅组将缓冲区分隔成传输区和整流区,
并对传输区混合液进行整流和消能,降低其雷诺数或脉动强度。被整流和消 能过的混合液将平稳而均匀地进入斜板各个沉降单元,从而为斜板分离创造 良好的水力条件,并使斜板单元的"过渡段"长度縮到最短,充分发挥了整个 斜板单元的分离作用。
(2) 泥水分离-带絮体污泥的混合液经过"人"字栅"漏斗"型
的间隙升流进入斜板组,沉降性能较强的污泥颗粒在未到达斜板区前,就通 过"漏斗"两斜壁滑落,其余部分污泥被带入斜板组继续沉降分离。也就是 说,"人"字栅分离了部分污泥,降低了斜板区的污泥负荷。
故它有效降低污泥堵塞的可能性,提髙了出水水质的均匀性、提高的抗
负荷冲击能力、改善了出水质量。

图l是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A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l、图2所示, 一种逆向流斜板沉降器包括壳体l、配水槽4、集水 槽5、斜板2和穿孔排泥管3,壳体1上有与配水槽4相通的导流孔11,集水 槽5位于壳体1的顶部,集水槽5与壳体1内腔相通,壳体l底部有若干个 污泥斗12,污泥斗12底部安装有穿孔排泥管3,所述斜板2以下端为原点逆 时或顺时倾斜,与壳体1内壁相邻的斜板2的端有一阻流板21,阻流板21 与斜板2下端、壳体l内壁固定联接。如图3所示,在斜板2与导流孔11之 间的壳体l内壁上间隔固定有若干个"人"字形栅板6,所有"人"字形栅板6 构成"人"字形栅板组。
所述"人"字形栅板6两端与支撑条61固定联接,支撑条61与壳体1 内壁固定联接。
所述斜板2也可以用截面是正多边形的管材代替,如四边形、六边形管 材。所述管材贴紧排列。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包括壳体、配水槽、集水槽、斜板和穿孔排泥管,壳体上有与配水槽相通的导流孔,其特征在于在斜板与导流孔之间的壳体内壁上间隔固定有若干个“人”字形栅板。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包括斜板和穿孔排泥管,其特征殊之处于在斜板与导流孔之间的壳体内壁上间隔固定有若干个截面为“人”字形栅板。借鉴三相分离结构而设计的“人”字栅,(一)消能整流“人”字栅组将缓冲区分隔成传输区和整流区,并对传输区混合液进行整流和消能,降低其雷诺数或脉动强度;(二)泥水分离混合液经过“人”字栅“漏斗”型的间隙升流进入斜板组,沉降性能较强的污泥颗粒在未到达斜板区前滑落,其余部分在斜板组继续沉降分离。故它有效降低污泥堵塞的可能性,提高了出水水质的均匀性、提高的抗负荷冲击能力、改善了出水质量。
文档编号B01D21/02GK201008762SQ200720048399
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7日
发明者张衍林, 梁仁礼, 平 艾 申请人:梁仁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