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硫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88580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熔硫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硫回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熔硫釜装置。
背景技术
熔硫釜装置是硫回收系统中的末端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从下向上依次相连通 的出料管11’、出料锥形体8’、内胆锥形体5’、内胆筒体3’、内胆封头1’和进料口 7’,进料 口 V的左端穿过内胆封头1’与位于内胆筒体3’内的液体均布装置2’连接,从而构成一 个罐体。为了使进入罐体的汽体、稀液质硫及固体小颗粒介质能够在罐内充分蒸发、浓缩, 通常在出料锥形体8’和内胆锥形体5’外加设有夹套锥形体6’,在内胆筒体3’外加设夹套 筒体4’,夹套锥形体6’和夹套筒体4’连通,且夹套锥形体6’和夹套筒体4’的外壁与料锥 形体8’、内胆锥形体5’和内胆筒体3’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夹套筒体4’左侧壁上方设有 蒸汽入口 4a’,夹套锥形体6’右侧壁下方设有冷凝水出口 6b’。使用时,从蒸汽入口 4a’通入高温蒸汽,出料锥形体8’、内胆锥形体5’和内胆筒体 3’的外壁被高温蒸汽加热,使得从进料口 7’进入的稀液质硫能够在罐内充分蒸发、浓缩后 流出出料管11’,低温的冷凝水则通过冷凝水出口 6b’排出。然而,实践证明上述方案具有 很大的局限性,即出料管11’处温度低,易形成介质结晶,形成硫堵塞现象,影响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料管处不易结晶的熔硫釜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熔硫釜装置,包括出料锥形体和出料管, 所述出料锥形体和出料管外对应安装有加热锥形体和加热套管,所述出料锥形体的内壁与 所述加热锥形体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加热锥形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蒸汽入 口和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述出料管的内壁与所述加热套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加热 套管的左侧上部设有第二蒸汽入口,所述加热套管的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冷凝水出口。本实用新型的熔硫釜装置,所述加热锥形体的形状与所述出料锥形体的形状配 合,所述加热套管的形状与所述出料管的形状配合。本实用新型的熔硫釜装置,所述加热锥形体的上、下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出料锥形 体的上、下接口法兰上,所述加热套管的上、下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出料管的上、下接口法兰 上。本实用新型的熔硫釜装置将出料锥形体和出料管外对应安装有可通入高温蒸汽 的加热锥形体和加热套管,当通入高温蒸汽时,出料锥形体和出料管的外壁均被高温蒸汽 加热,从而使得浓缩后的稀液质硫在通过出料管排出时不会出现管内结晶,即避免了硫堵 塞现象,从而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图1为现有熔硫釜装置的结构剖视图;[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熔硫釜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熔硫釜装置是对现有熔硫釜装置的一种改进,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 新型的熔硫釜装置包括从下向上依次相连通的出料管11、出料锥形体8、内胆锥形体5、内 胆筒体3、内胆封头1和进料口 7,进料口 7的左端穿过内胆封头1与位于内胆筒体3内的 液体均布装置2连接。出料锥形体8和内胆锥形体5外加设有夹套锥形体6,在内胆筒体 3外加设夹套筒体4,夹套锥形体6和夹套筒体4连通,夹套锥形体6和夹套筒体4的外壁 与料锥形体8、内胆锥形体5和内胆筒体3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夹套筒体4左侧壁上方设 有蒸汽入口 4a,夹套锥形体6右侧壁下方设有冷凝水出口 6b。出料锥形体8的外壁上安装 有与其形状配合的加热锥形体9,加热锥形体9的上、下端分别焊接在出料锥形体8的上、 下接口法兰上,出料锥形体8的内壁与加热锥形体9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加热锥形体9的 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蒸汽入口 9a和第一冷凝水出口 %。出料管11的外壁上安装有与 其形状配合的加热套管10,加热套管10的上、下端分别焊接在出料管11的上、下接口法兰 上,出料管11的内壁与加热套管10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加热套管10的左侧上部设有第 二蒸汽入口 10a,加热套管10的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冷凝水出口 10b。使用时,分别从蒸汽入口 4a、第一蒸汽入口 9a、第二蒸汽入口 IOa通入高温蒸汽, 出料锥形体8、内胆锥形体5、内胆筒体3、出料锥形体8和出料管11的外壁均被高温蒸汽加 热,使得从进料口 7进入的稀液质硫能够在罐内充分蒸发、浓缩后流出出料管11,低温的冷 凝水对应通过冷凝水出口 6b、第一冷凝水出口 9b和第二冷凝水出口 IOb排出。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 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 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熔硫釜装置,包括出料锥形体(8)和出料管(11),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锥形 体(8)和出料管(11)外对应安装有加热锥形体(9)和加热套管(10),所述出料锥形体(8) 的内壁与所述加热锥形体(9)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加热锥形体(9)的左、右两侧分别 设有第一蒸汽入口(9a)和第一冷凝水出口(9b),所述出料管(11)的内壁与所述加热套管 (10)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加热套管(10)的左侧上部设有第二蒸汽入口(10a),所述 加热套管(10)的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冷凝水出口(10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硫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锥形体(9)的形状与所述 出料锥形体(8)的形状配合,所述加热套管(10)的形状与所述出料管(11)的形状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熔硫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锥形体(9)的上、下端分 别焊接在所述出料锥形体(8)的上、下接口法兰上,所述加热套管(10)的上、下端分别焊接 在所述出料管(11)的上、下接口法兰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熔硫釜装置,包括出料锥形体和出料管,所述出料锥形体和出料管外对应安装有加热锥形体和加热套管,所述出料锥形体的内壁与所述加热锥形体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加热锥形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蒸汽入口和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述出料管的内壁与所述加热套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加热套管的左侧上部设有第二蒸汽入口,所述加热套管的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冷凝水出口。当通入高温蒸汽时,该熔硫釜装置的出料锥形体和出料管的外壁均被高温蒸汽加热,从而使得浓缩后的稀液质硫在通过出料管排出时不会出现管内结晶,即避免了硫堵塞现象,从而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文档编号B01J19/24GK201880534SQ20102064499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7日
发明者周子业, 李杰臣, 杨森, 邱传群, 郭国生 申请人:淮南舜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