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雾净化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176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雾净化滤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芯,特别是一种油雾净化滤芯。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金属切削液的使用会产生大量油雾。这些金属切削液油雾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1、首先,使得车间内的火灾隐患增加,工人在有油雾的地板上滑倒的可能性增加;2、其次,工人长期暴露在金属切削液油雾中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皮肤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并且可能造成遗传性影响;3、最后,金属切削液油雾的另一大危害是其致癌性,金属切削液的致癌性主要取决于其添加剂的浓度、受污染情况和使用条件。目前还没有针对人类进行的金属切削液致癌性方面的研究,而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研究则发现,切削液的油雾能够导致皮肤瘤/皮肤癌、刺瘤、肺癌和胰腺癌。但是如果将含有油雾的空气排出车间,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控制车间油雾浓度,减少油雾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油雾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电净化,静电净化的原理是采用电晕放电的方法将空气电离,使空气中的油雾粒子带上电荷,并通过电场使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放电极运动,放电后堆积从而回收,而排出的则是洁净空气;另一种是丝网除雾,丝网除雾的基本原理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惯性碰撞、截流作用、布朗扩散、静电吸引、重力沉降和气体吸收作用,丝网除雾技术用以分离气体中夹带之雾粒,在含有大于5微米直径雾粒的气液分离中,效率可达98%以上。除雾丝网比表面积大、自由体积大、重量轻、压力降小、除雾效率高、使用方便、投资少、材料广、结构简单,并有改善操作条件等优点,所以被广泛米用。但是目前市场上的除雾丝网大都采用钢丝或者纤维丝编制。采用钢丝编制的丝网,由于钢丝表面不容易粘附油雾颗粒,导致使用时油雾颗粒相互碰撞及静电吸引的可能性减小,从而油雾过滤效果差;采用纤维丝编制的丝网,由于纤维丝的刚度差,因此在使用时,纤维丝网容易变形,影响整体油雾过滤通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过滤通量大,精度高的油雾净化滤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油雾净化滤芯,包括气液滤网以及气液滤网折叠后用于固定及撑开层叠状气液滤网的外框架,所述气液滤网由直径0.2毫米毫米的钢丝和直径1.0毫米 1.0毫米的PP纤维丝或玻璃纤维丝合编而成,其中钢丝与PP纤维丝或玻璃纤维丝呈缠绕状,所述气液滤网上分布有两种规格的网孔,并且相互间隔状分布,其中第一网孔呈长度L1为4.5晕米 6晕米、宽度W1为4晕米 5.5晕米的长方形状,第二网孔呈长度L3为6晕米 6.5晕米、宽度W3为4晕米 5.5晕米的长方形状。上述结构中采用钢丝和PP纤维丝或玻璃纤维丝合编而成的气液滤网,其具有过滤通量大,过滤精度高,过滤阻力小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液滤网呈波浪状,其波高H和波距L2均为10毫米 12毫米,同时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夹角α为30° 50°。使得气液滤网的比表面积增大,增加了油雾在气液滤网内的停留时间,提升了过滤精度。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框架包括对称状的上扁框和下扁框,所述上扁框和下扁框的边框内均排布有用于压紧层叠状钢丝滤网的横向压杆,下扁框的边框上还设有纵向定距杆,所述纵向定距杆朝向上扁框,并与上扁框的边框固定。使得在下扁框和上扁框内的气液滤网具有一定的紧密度,不至于出现过紧或过松现象,影响过滤效率及质量。针对上述油雾净化滤芯,其具体制作方法如下:a、采用直径0.2毫米 05毫米的钢丝和直径1.0毫米 1.0毫米的PP纤维丝或玻璃纤维丝,经圆机合编成长方形状网孔的气液滤网,所述气液滤网上分布有两种规格的网孔,并且相互间隔状分布,其中第一网孔呈长度L1为4.5毫米飞毫米、宽度W1为4毫米 5.5晕米的长方形状,第二网孔呈长度L3为6晕米 6.5晕米、宽度W3为4晕米 5.5晕米的长方形状,同时钢丝与PP纤维丝或玻璃纤维丝呈缠绕状;b、上述气液滤网经过压纹机压制成波浪状,其波高H和波距L2均为10毫米 12毫米,同时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夹角α为30°飞0° ;C、压制后将波浪状的气液滤网折叠,折叠的层数优选20层 25层,将折叠好的气液滤网放置在下扁框上,下扁框上的纵向定距杆贯穿气液滤网,盖上上扁框,并与纵向定距杆焊接,上扁框和下扁框上的横向压杆共同作用将气液滤网夹紧。本实用新型得到的油雾净化滤芯,采用钢丝和PP纤维丝或玻璃纤维丝合编而成的气液滤网,其结合了钢丝滤网和纤维滤网的各自优点,相比较传统的钢丝滤网,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精度更高,而相比较传统的纤维滤网,本实用新型的过滤阻力小、过滤通量大,还有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稳定性好;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制作方法简单,投入小,经济效益好。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中气液滤网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中气液滤网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外框架1、上扁框1-1、下扁框1-2、横向压杆2、纵向定距杆3、气液滤网4、钢丝5、PP纤维丝6、第一网孔7、第二网孔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00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油雾净化滤芯,包括气液滤网4和外框架I,将气液滤网4折叠成二十层,外框架I用于固定及撑开层叠状的气液滤网4,如图3所示,所述气液滤网4由直径0.2毫米的钢丝5和直径1.0毫米的PP纤维丝6合编而成,其中钢丝5与PP纤维丝6呈缠绕状,所述气液滤网4上分布有两种规格的网孔,并且相互间隔状分布,其中第一网孔7呈长度L1为4.5毫米、宽度W1为4毫米的长方形状,第二网孔8呈长度L3为6毫米、宽度W3为4毫米的长方形状。上述结构中采用直径0.2毫米的钢丝5和直径1.0毫米的PP纤维丝6合编而成的气液滤网4,其具有过滤通量大,过滤精度高,过滤阻力小的优点。,所述气液滤网4上分布有两种规格的网孔,并且相互间隔状分布,其中第一网孔7呈长度L1为4.5毫米、宽度W1为4毫米的长方形状,第二网孔8呈长度L3为6毫米、宽度W3为4毫米的长方形状,能使本实施例中气液滤网4的过滤通量、过滤精度和过滤阻力三者实现最佳。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中气液滤网4还可以采用直径为0.45毫米的钢丝5和直径为1.5毫米的PP纤维丝6或采用直径为0.5毫米的钢丝5和直径为2.0毫米的PP纤维丝6合编而成,其中第一网孔7呈长度LI为5.5毫米、宽度Wl为5毫米的长方形状,第二网孔8呈长度L3为6.25毫米、宽度W3为5毫米的长方形状或第一网孔7呈长度L1为6毫米、宽度W1为5.5毫米的长方形状,第二网孔8呈长度L3为6.5毫米、宽度W3为5.5毫米的长方形状。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油雾净化滤芯,其大体结构与实施例1 一致,如图4所示,但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液滤网4呈波浪状,其波高H和波距L2均为10毫米,同时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夹角α为30°。使得气液滤网4的比表面积增大,增加了油雾在气液滤网4内的停留时间,提升了过滤精度。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液滤网4的波高H和波距L2也可以均为11毫米或12毫米,同时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夹角α也可以为40°或50°。实施例3: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油雾净化滤芯,其大体结构与实施例5 —致,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框架I包括对称状的上扁框1_1和下扁框1_2,所述上扁框1_1和下扁框1-2的边框内均排布有用于压紧层叠状气液滤网4的横向压杆2,下扁框1-2的边框上还设有纵向定距杆3,所述纵向定距杆3朝向上扁框1-1,并与上扁框1-1的边框固定。使得在下扁框1-2和上扁框1-1内的气液滤网4具有一定的紧密度,不至于出现过紧或过松现象,影响过滤效率或质量。
权利要求1.一种油雾净化滤芯,包括气液滤网(4)以及气液滤网(4)折叠后用于固定及撑开层叠状气液滤网(4)的外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滤网(4)由直径0.2毫米5毫米的钢丝(5)和直径1.0毫米 1.0毫米的PP纤维丝(6)或玻璃纤维丝合编而成,其中钢丝(5)与PP纤维丝(6)或玻璃纤维丝呈缠绕状,所述气液滤网(4)上分布有两种规格的网孔,并且相互间隔状分布,其中第一网孔(7)呈长度L1为4.5毫米飞毫米、宽度W1为4毫米 5.5晕米的长方形状,第二网孔(8)呈长度L3为6晕米 6.5晕米、宽度W3为4晕米 5.5毫米的长方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滤网(4)呈波浪状,其波高H和波距L2均为10毫米 12毫米,同时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夹角α为30。 5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雾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I)包括对称状的上扁框(1-1)和下扁框(1-2),所述上扁框(1-1)和下扁框(1-2)的边框内均排布有用于压紧层叠状气液滤网(4)的横向压杆(2),下扁框(1-2)的边框上还设有纵向定距杆(3),所述纵向定距杆(3)朝向上扁框(1-1),并与上扁框(1-1)的边框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滤芯,特别是一种油雾净化滤芯;包括气液滤网以及气液滤网折叠后用于固定及撑开层叠状气液滤网的外框架,所述气液滤网由直径0.2层~05毫米的钢丝和直径1.0层~2.0毫米的PP纤维丝或玻璃纤维丝合编而成,其中钢丝与PP纤维丝或玻璃纤维丝呈缠绕状,所述气液滤网上分布有两种规格的网孔,并且相互间隔状分布,其中第一网孔呈长度L1为4.5毫米~6毫米、宽度W1为4毫米~5.5毫米的长方形状,第二网孔呈长度L3为6毫米~6.5毫米、宽度W3为4毫米~5.5毫米的长方形状;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市场上气液滤网要么过滤质量差,要么过滤效率低的技术弊端;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油雾过滤系统,其具有过滤通量大,精度高等优点。
文档编号B01D46/12GK203002101SQ20132003750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余盛兵, 吴飞涯, 周佳标 申请人:浙江元凯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