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28144阅读:926来源:国知局
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包括由第一或第二吸收塔循环泵、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吸收塔、第一吸收塔循环槽依次连接而成的一级吸收装置,一级吸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与吸收塔之间的吸收塔高位槽,吸收塔高位槽的旁路管线设有强制循环切换阀,第二吸收塔循环槽与第一吸收塔循环槽相并联;二级吸收装置与一级吸收装置相串联。该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在正常生产状态下,事故氯气吸收装置始终保持吸收塔与尾气塔的串联、自然循环模式碱液吸收过程;在发生大量氯气泄漏时,将自然循环吸收方式切换为强制循环碱液吸收模式,通过对吸收碱液流量、压力强制控制,实现对大量氯气泄漏事故的应对控制。
【专利说明】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事故氯气吸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氯碱或其它以氯气为生产原料的生产过程中,在系统开停车、事故状态常常会产生大量氯气或含氯废气,此类气体生产系统无法作为下游工序的原料,直接外排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氯碱系统事故氯气处理要求越来越高。
[0003]目前,氯碱行业事故氯气的治理主要方法是使用系统自产的氢氧化钠产品将其中的氯气吸收。传统的碱液吸收方法是:将高浓度的液碱配制成适合吸收的较低浓度的稀碱液,将配好的稀碱液加入吸收循环槽,经泵抽至吸收塔上部,经喷头喷淋而下,与事故氯气逆流接触来实现碱液对事故氯气的吸收。吸收液一直在塔内循环吸收,当吸收达到终点(吸收液游离碱在0.5?1%时)时,需要停止吸收,将饱和吸收液排出,然后重新配制碱液再进行循环吸收。因此,传统的碱液吸收为配碱一吸收一饱和一外排一配碱的间歇式操作流程,不能实现连续化,饱和吸收液排出过程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也较低,且在排料过程无法进行吸收,事故氯气直接排入空气中,对环境污染大。当事故氯装置本身出现故障,如吸收循环泵跳车时,处置和检修困难,极易引发事故氯气外泄,造成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效率高、操作简单、装置可靠性高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包括由第一吸收塔循环泵或第二吸收塔循环泵、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吸收塔、第一吸收塔循环槽依次连接而成的一级吸收装置,所述一级吸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与吸收塔之间的吸收塔高位槽,所述吸收塔高位槽的旁路管线设有强制循环切换阀,第二吸收塔循环槽与所述第一吸收塔循环槽相并联;二级吸收装置与所述一级吸收装置相串联。
[0007]所述二级吸收装置由第一尾气塔循环泵或第二尾气塔循环泵、二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尾气塔高位槽、尾气塔、第一尾气塔循环槽或第二尾气塔循环槽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尾气塔高位槽的旁路管线设有强制循环切换阀。
[0008]所述尾气塔的旁路管线上设有单塔运行切换阀。
[0009]所述吸收塔高位槽的旁路管线设有3个强制循环切换阀。
[0010]所述尾气塔高位槽的旁路管线设有3个强制循环切换阀。
[0011 ] 进入所述吸收塔和尾气塔的管路上,分别设有pH监测点和ORP监测点。
[0012]所述吸收塔的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尾气风机的入口处分别设有真空度监测点,所述第一尾气风机的入口前设有真空度调节阀。
[0013]所述第一吸收塔循环槽、第二吸收塔循环槽、第一尾气塔循环槽、第二尾气塔循环槽前分别设有液位监测仪,所述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二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的进出口处分别设有温度监测点。
[0014]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在正常生产状态下,事故氯气吸收装置始终保持吸收塔与尾气塔的串联、自然循环模式碱液吸收过程;在发生大量氯气泄漏时,远程或本地将自然循环吸收方式切换为强制循环碱液吸收模式,通过对吸收碱液流量、压力强制控制,实现对大量氯气泄漏事故的应对控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吸收塔高位槽,2-强制循环切换阀,3-pH监测点,4-0RP监测点,5_事故氯气管线,6-吸收塔,7-碱液加入管线,8-第一吸收塔循环槽,9-第二吸收塔循环槽,10-第一吸收塔循环泵,11-第二吸收塔循环泵,12-—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3-二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4-尾气塔高位槽,15-尾气塔,16-第一尾气塔循环槽,17-第二尾气塔循环槽,18-第一尾气塔循环泵,19-第二尾气塔循环泵,20-生水加入管线,21-真空度调节阀,22-第一尾气风机,23-第二尾气风机,24-达标尾气排放烟囱,25-单塔运行切换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包括由第一吸收塔循环泵10或第二吸收塔循环泵11、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2、吸收塔6、第一吸收塔循环槽8依次连接组成的一级吸收装置,从吸收塔6出来的尾气经第一尾气风机22或第二尾气风机23、达标尾气排放烟? 24排出,一级吸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2与吸收塔6之间的吸收塔高位槽1,吸收塔高位槽I的旁路管线安装有3个强制循环切换阀2,第二吸收塔循环槽9与第一吸收塔循环槽8相并联;二级吸收装置与一级吸收装置相串联。二级吸收装置由第一尾气塔循环泵18或第二尾气塔循环泵19、二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3、尾气塔高位槽14、尾气塔15、第一尾气塔循环槽16或第二尾气塔循环槽17依次连接而成,尾气塔高位槽14的旁路管线安装有3个强制循环切换阀2。
[0019]尾气塔15的旁路管线上安装有单塔运行切换阀25,当尾气塔15出现故障,需要检修时,通过单塔运行切换阀25的开启,可以将尾气塔15与其附属设备孤立,实现单塔运行。这样,就可以实现吸收塔6的单塔运行和吸收塔6、尾气塔15的双塔串联运行切换,确保在吸收装置出现故障或检修时,始终有塔在正常运行。
[0020]进入吸收塔6和尾气塔15的管路上,分别安装有PH监测点3和ORP监测点4,可以实现吸收过程和饱和程度的在线监控。
[0021]吸收塔6的入口和出口、第一尾气风机22入口处分别安装真空度监测点,第一尾气风机22入口前安装真空度调节阀21,可以对吸收装置气相状态监控和调节。
[0022]第一吸收塔循环槽8、第二吸收塔循环槽9、第一尾气塔循环槽16、第二尾气塔循环槽17前安装吸收液液位监测仪,在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2、二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3的进出口处分别安装温度监测点,可以对吸收装置液相状态监控和调节。
[0023]新增的第二吸收塔循环槽9,可以实现与第一吸收塔循环槽8的一开一备,当一个吸收塔循环槽的吸收液饱和后,投入使用备用的吸收塔循环槽,吸收饱和的吸收塔循环槽退出吸收过程,进行排液、配碱,并做为备用吸收塔循环槽。将原有的“一塔一槽”即一个吸收塔或尾气塔配置一个循环槽的配置改进为“一塔两槽”,将原有的吸收操作流程“配碱一吸收一一饱和一排液一配碱液”所存在的在排液和配碱过程中事故氯气无法正常吸收的弊端消除,改进为“循环槽一用一备,实现在用槽正常吸收,备用槽排液和配碱,根据吸收液饱和情况正常切换”,确保整个装置不间断运行。
[0024]新增6台强制循环切换阀2,通过强制循环切换阀2的开关,可以实现一级吸收装置或二级吸收装置的强制循环与自然循环两种吸收模式的切换。
[0025]装置中循环泵、风机等所有运转设备采用变频控制,实现对事故氯气吸收状态和剧烈程度的自动调节,杜绝氯气外泄和装置损毁;装置采用DCS监控,装置DCS系统及所有运转设备设置UPS和EPS应急电源,确保避免动力电网断电等重大故障造成的装置无法正常运行。
[002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包括由第一吸收塔循环泵(10)或第二吸收塔循环泵(11)、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2)、吸收塔(6)、第一吸收塔循环槽(8)依次连接而成的一级吸收装置,从吸收塔(6)出来的尾气经第一尾气风机(22)或第二尾气风机(23)、达标尾气排放烟? (24)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吸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2)与吸收塔(6)之间的吸收塔高位槽(I),所述吸收塔高位槽(I)的旁路管线设有强制循环切换阀(2),第二吸收塔循环槽(9)与所述第一吸收塔循环槽(8)相并联;二级吸收装置与所述一级吸收装置相串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吸收装置由第一尾气塔循环泵(18)或第二尾气塔循环泵(19)、二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3)、尾气塔高位槽(14)、尾气塔(15)、第一尾气塔循环槽(16)或第二尾气塔循环槽(17)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尾气塔高位槽(14)的旁路管线设有强制循环切换阀(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塔(15)的旁路管线上设有单塔运行切换阀(2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高位槽(I)的旁路管线设有3个强制循环切换阀(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塔高位槽(14)的旁路管线设有3个强制循环切换阀(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进入所述吸收塔(6)和尾气塔(15)的管路 上,分别设有pH监测点(3)和ORP监测点(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6)的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尾气风机(22)的入口处分别设有真空度监测点,所述第一尾气风机(22)的入口前设有真空度调节阀(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故氯气碱液循环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收塔循环槽(8)、第二吸收塔循环槽(9)、第一尾气塔循环槽(16)、第二尾气塔循环槽(17)前分别设有液位监测仪,所述一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2)、二级吸收液板式换热器(13)的进出口处分别设有温度监测点。
【文档编号】B01D53/18GK203458950SQ201320381622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30日
【发明者】马宗仁, 张可为, 张文虎, 姜锦, 胡启峰, 沙剑, 李德武, 张文杰, 唐贤康 申请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