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澄清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2898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悬浮澄清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浮澄清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底部的下刮渣系统,所述下刮渣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下滚轮、设置于所述下滚轮之间的下传动带及设置于所述下传动带上的下刮渣板;设置于所述下刮渣系统的出渣端的沉渣收集系统;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顶部的上刮渣系统,所述上刮渣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上滚轮、设置于所述上滚轮之间的上传动带及设置于所述上传动带上的上刮渣板;设置于所述上刮渣系统的出渣端的浮渣收集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提高了分离效率;并且,减小了占地面积。
【专利说明】悬浮澄清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悬浮澄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污水处理中的杂质主要分为浮渣与沉渣两种。
[0003]以深井曝气工艺为例,深井曝气工艺是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深井一般深达50?150m,其深度远远超过所有的曝气池。深井的高静水压力和较长的流态行程为氧的转移率提供了有效保证,从而为微生物提供更充足的溶解氧。深井曝气工艺的出水混合液也含有较高的溶解形气体,导致出水混合液中的固体微粒与溶解气体结合,形成浮渣而浮于水面无法沉淀。因此,对出水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采用常规的沉淀法实现固液有效分离。
[0004]常规的深井曝气工艺出水固液分离有脱气+沉淀和气浮+沉淀两种型式。脱气+沉淀的方式为:在采用常规的沉淀法之前,通过真空脱气塔或机械搅拌脱气池等装置对出水混合液进行脱气,使固体微粒沉淀,以便对沉渣进行固液分离。此方法需要进行脱气及沉淀两个步骤,固液分离过程繁琐,分离效率低;并且,需要设置脱气装置,使得装置的占地面积大。气浮+沉淀的方式为:在采用常规的沉淀法之前,通过气浮澄清池对浮渣进行清理,并对沉渣进行固液分离。此方法需要进行气浮及沉淀两个步骤,固液分离过程繁琐,分离效率低;并且,需要设置气浮澄清装置,使得在进行固液分离操作时,装置的占地面积大。
[0005]因此,如何提高分离效率,降低占地面积,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浮澄清装置,以提高分离效率,降低占地面积。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悬浮澄清装置,包括:
[0009]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 ;
[0010]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底部的下刮渣系统,所述下刮渣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下滚轮、设置于所述下滚轮之间的下传动带及设置于所述下传动带上的下刮渣板;
[0011]设置于所述下刮渣系统的出渣端的沉渣收集系统;
[0012]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顶部的上刮渣系统,所述上刮渣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上滚轮、设置于所述上滚轮之间的上传动带及设置于所述上传动带上的上刮渣板;
[0013]设置于所述上刮渣系统的出渣端的浮渣收集系统。
[0014]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所述箱体还包括将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进水混合腔与悬浮澄清腔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开口 ;
[0015]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混合腔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悬浮澄清腔连通;
[0016]所述下刮渣系统、所述沉渣收集系统、所述上刮渣系统及所述浮渣收集系统位于所述悬浮澄清腔内。
[0017]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所述上滚轮与所述下滚轮均为齿轮;所述下传动带为与所述下滚轮配合的链条,所述上传动带为与所述上滚轮配合的链条。
[0018]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所述上滚轮的轴线位于所述箱体的水位线以上;所述上滚轮与所述下滚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0019]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所述上刮渣系统与所述浮渣收集系统之间设置有污泥脱气系统;
[0020]所述污泥脱气系统包括第一齿轮及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上刮渣系统的出渣端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之间的缝隙对应设置。
[0021]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还包括变频驱动器,所述变频驱动器的驱动端与所述上滚轮、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通过链条连接。
[0022]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所述浮渣收集系统包括与所述上刮渣系统的出渣端连接的储泥斗和与所述储泥斗的底端连通的上出泥管路;
[0023]所述沉渣收集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底壁的泥沙斗和与所述泥沙斗的底端连通的下出泥管路;
[0024]所述上出泥管路与所述下出泥管路通过中间连通管路连通。
[0025]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出水控制系统,所述出水控制系统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0026]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所述下滚轮的数量为3个且将所述下传动带支撑为直角三角形传动带,所述直角三角形传动带的一个直角边靠近所述箱体的底壁,另一个直角边靠近所述进水口且垂直于所述箱体的底壁。
[0027]优选地,上述悬浮澄清装置中,还包括机械过载安全保护系统。
[0028]其中,箱体内的底部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在工作状态时箱体内部靠近箱体底板的一侧;箱体内的顶部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在工作状态时箱体内部靠近箱体顶板的一侧。
[0029]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使清理污水中的浮渣与沉渣的操作同时进行,完成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的操作,提高了分离效率;并且,清理浮渣的上刮渣系统位于箱体内的顶部,清理沉渣的下刮渣系统位于箱体内的底部,使得上刮渣系统与下刮渣系统在竖直位置上对应布置,减小了悬浮澄清装置的占地面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其中,
[0033]箱体一 1,进水口一 11,出水口一 12,隔板一 13,下刮禮:系统一2,下滚轮一21,下传动带一22,下刮渣板一23,沉渣收集系统一3,泥沙斗一31,下出泥管路一32,上刮渣系统一4,上滚轮一41,上传动带一42,上刮渣板一43,浮渣收集系统一5,储泥斗一51,上出泥管路一52,污泥脱气系统一6,第一齿轮一61,第二齿轮一62,变频驱动器一7,中间连通管路一
8,出水控制系统一9,进水混合腔一A,悬浮澄清腔一B。
【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浮澄清装置,以提高分离效率,降低占地面积。
[003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6]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应用于深井曝气工艺的固液分离操作,包括:箱体1,箱体I上设置有进水口 11及出水口 12 ;设置于箱体I的底部的下刮渣系统2,下刮渣系统2包括至少两个下滚轮21、设置于下滚轮21之间的下传动带22及设置于下传动带22上的下刮渣板23 ;设置于下刮渣系统2的出渣端的沉渣收集系统3 ;设置于箱体I的顶部的上刮渣系统4,上刮渣系统4包括至少两个上滚轮41、设置于上滚轮41之间的上传动带42及设置于上传动带42上的上刮渣板43 ;设置于上刮渣系统4的出渣端的浮渣收集系统5。
[0038]其中,箱体I内的底部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在工作状态时箱体I内部靠近箱体I底板的一侧;箱体I内的顶部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在工作状态时箱体I内部靠近箱体I顶板的一侧。
[0039]以深井曝气工艺为例,出水混合液为需要进行固液分离的污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待处理的出水混合液由进水口 11流入箱体I内,由于由深井曝气工艺得到的出水混合液中含有大量微气泡,其与出水混合液中的固体微粒相粘附,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气浮物,并在浮力的作用下形成浮渣,上刮渣系统4设置于箱体I内,并靠近箱体I的顶板,控制箱体I内的水位高度,使得上滚轮41得在滚动过程中,上刮渣板43的一端位于水面以下,另一端位于水面以上,通过上滚轮41带动上传动带42转动,使位于上传动带42上的上刮渣板43拨动浮渣,将浮渣汇集到浮渣收集系统5内;而出水混合液中下沉的沉渣通过下刮渣系统2作用,下滚轮21带动下传动带22转动,使位于下传动带22上的下挂板拨动沉渣,将沉渣汇集到沉渣收集系统3。
[00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使清理污水中的浮渣与沉渣的操作同时进行,完成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的操作,提高了分离效率;并且,清理浮渣的上刮渣系统4位于箱体I内的顶部,清理沉渣的下刮渣系统2位于箱体I内的底部,使得上刮渣系统4与下刮渣系统2在竖直位置上对应布置,减小了悬浮澄清装置的占地面积。
[0041]如图1所示,箱体I还包括将箱体I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进水混合腔A与悬浮澄清腔B的隔板13,隔板13上设置有连通开口 ;进水口 11与进水混合腔A连通,出水口 12与悬浮澄清腔B连通;下刮渣系统2、沉渣收集系统3、上刮渣系统4及浮渣收集系统5位于悬浮澄清腔B内。污水由进水口 11进入进水混合腔A中,由污水的污泥密度和污泥性质确定是否需要投放絮凝剂等试剂及投放比例,污水经过与试剂的初步混合后,由隔板13上的连通开口进入悬浮澄清腔B,进行固液分离处理并由出水口 12流出。
[0042]进一步的,由于下刮渣系统2与上刮渣系统4均与出水混合液接触,而出水混合液中存在大量的浮渣及沉渣,为了避免废渣进入刮渣系统而影响传动效果,上滚轮41与下滚轮21均为齿轮,下传动带22与上传动带42均为链条,下传动带22与下滚轮21配合传动,上传动带42与上滚轮41传动。S卩,上滚轮41与上传动带42啮合,通过上滚轮41转动带动上传动带42转动;下滚轮21与下传动带22啮合,通过下滚轮21转动带动下传动带22转动。
[0043]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上滚轮41的轴线位于箱体I的水位线以上,上滚轮41与下滚轮21的转动方向相反。其中,箱体I的水位线为工作过程中箱体I内污水的水面所在位置。
[0044]由于上滚轮41的轴线位于箱体I的水位线以上,在上刮渣系统4刮浮渣的过程中,旋转到远离箱体I的顶面一侧的上刮渣板43与浮渣接触并汇集浮渣。上滚轮41带动上传动带42的转动方向与下滚轮21带动下传动带22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上刮渣板43与下刮渣板23的刮渣方向相反,降低了污水的流动惯性,提高了分离效果。
[0045]上刮渣系统4与浮渣收集系统5之间设置有污泥脱气系统6。通过污泥脱气系统6对浮渣进行脱气处理,降低了浮渣中的气体含量,提高了浮渣的固体含量,缩小了其体积,使得浮渣排放方便性提高。
[004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中,污泥脱气系统6包括第一齿轮61及与第一齿轮61哨合的第二齿轮62,上刮洛系统4的出洛端与第一齿轮61及第二齿轮62之间的缝隙对应设置。经过上刮渣系统4汇集的浮渣通过第一齿轮61及第二齿轮62之间的缝隙,通过第一齿轮61与第二齿轮62啮合,挤压缝隙中的浮渣,挤出浮渣中的气泡并使其破裂,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浮渣中的气体含量。
[0047]优选地,还包括变频驱动器7,变频驱动器7的驱动端与上滚轮41、第一齿轮61及第二齿轮62通过链条连接。通过链条将变频驱动器7的驱动端与上滚轮41及第一齿轮61及第二齿轮62连接,使得在上滚轮41转动并操作上刮渣板43刮渣时,第一齿轮61与第二齿轮62同步转动。通过污水中的浮渣量控制变频驱动器7的转动速度,进而控制上刮渣系统4与污泥脱气系统6的处理速度。
[0048]在本实施例中,浮渣收集系统5包括与上刮渣系统4的出渣端连接的储泥斗51和与储泥斗51的底端连通的上出泥管路52 ;沉渣收集系统3包括设置于箱体I底壁的泥沙斗31和与泥沙斗31的底端连通的下出泥管路32。浮渣汇集于储泥斗51内,并由出上泥管路52排出;沉渣汇集于泥沙斗31内,并由下出泥管路32排出。
[0049]为了方便浮渣与沉渣的排放,上出泥管路52与下出泥管路32通过中间连通管路8连通。通过设置中间连通管路8,使得上出泥管路52中的浮渣在重力作用下经过中间连通管路8落入下出泥管路32,并与下出泥管路32中的沉渣共同排出。
[0050]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箱体I内的出水控制系统9,出水控制系统9与出水口 12连通。通过出水控制系统9进行出水量的调节,使得经过处理的清水由出水口 12稳定流出,并且确保了箱体I内的污水水位的稳定。
[0051]如图1所示,下滚轮21的数量为3个且将下传动带22支撑为直角三角形传动带,直角三角形传动带的一个直角边靠近箱体I的底壁,另一个直角边靠近进水口 11且垂直于箱体I的底壁。直角三角形传动带的斜边与沉渣接触,提高了与沉渣的接触面积;并且,与沉渣的接触端由高向低,提高了沉渣的沉降时间,进一步的提高了处理沉渣的效果。
[0052]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械过载安全保护系统。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浮澄清装置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条件下连续运行,避免了超负荷运行而损坏零部件的情况,使其自动化程度较高。
[0053]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5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进水口(11)及出水口(12); 设置于所述箱体(1)内的底部的下刮渣系统(2),所述下刮渣系统(2)包括至少两个下滚轮(21)、设置于所 述下滚轮(21)之间的下传动带(22)及设置于所述下传动带(22)上的下刮渣板(23); 设置于所述下刮渣系统(2)的出渣端的沉渣收集系统(3); 设置于所述箱体(1)内的顶部的上刮渣系统(4),所述上刮渣系统(4)包括至少两个上滚轮(41)、设置于所述上滚轮(41)之间的上传动带(42)及设置于所述上传动带(42)上的上刮洛板(43); 设置于所述上刮渣系统(4)的出渣端的浮渣收集系统(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还包括将所述箱体(O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进水混合腔(A)与悬浮澄清腔(B)的隔板(13),所述隔板(13)上设置有连通开口; 所述进水口(11)与所述进水混合腔(A)连通,所述出水口(12)与所述悬浮澄清腔(B)连通; 所述下刮渣系统(2)、所述沉渣收集系统(3)、所述上刮渣系统(4)及所述浮渣收集系统(5)位于所述悬浮澄清腔(B)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滚轮(41)与所述下滚轮(21)均为齿轮;所述下传动带(22)为与所述下滚轮(21)配合的链条,所述上传动带(42)为与所述上滚轮(41)配合的链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滚轮(41)的轴线位于所述箱体(1)的水位线以上;所述上滚轮(41)与所述下滚轮(21)的转动方向相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刮渣系统(4)与所述浮渣收集系统(5)之间设置有污泥脱气系统(6); 所述污泥脱气系统(6)包括第一齿轮(61)及与所述第一齿轮(61)啮合的第二齿轮(62),所述上刮渣系统(4)的出渣端与所述第一齿轮(61)及所述第二齿轮(62)之间的缝隙对应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变频驱动器(7),所述变频驱动器(7)的驱动端与所述上滚轮(41)、所述第一齿轮(61)及所述第二齿轮(62)通过链条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渣收集系统(5)包括与所述上刮渣系统(4)的出渣端连接的储泥斗(51)和与所述储泥斗(51)的底端连通的上出泥管路(52); 所述沉渣收集系统(3)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1)底壁的泥沙斗(31)和与所述泥沙斗(31)的底端连通的下出泥管路(32); 所述上出泥管路(52)与所述下出泥管路(32)通过中间连通管路(8)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1)内的出水控制系统(9 ),所述出水控制系统(9 )与所述出水口( 12 )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滚轮(21)的数量为3个且将所述下传动带(22)支撑为直角三角形传动带,所述直角三角形传动带的一个直角边靠近所述箱体(1)的底壁,另一个直角边靠近所述进水口( 11)且垂直于所述箱体(1)的底壁。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悬浮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械过载安全保护系统。
【文档编号】B01D21/24GK203389377SQ201320455891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9日
【发明者】亓久平, 荆汉江, 宋述瑞, 姜涛 申请人:青岛银河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