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2156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豆制品加工领域,特别涉及磨浆机。



背景技术:

在大豆加工领域,原材料大豆中经过一次碾压,往往不能完全将大豆中的豆浆碾压完全,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碾压后,才能完全将大豆中的豆浆碾压完全,从而提高大豆的碾压豆浆的产量,在对大豆的碾压中,现有装置不能的实现对豆渣进行自动收集和反复碾压,通常采用人工接料碾压,从而导致人工消耗量大,大豆碾压豆浆的产量低,不能满足大批量碾压豆浆并且连续自动化生产作业的要求。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一种技术方案解决现有的磨浆机,人工消耗量大,大豆碾压豆浆的产量较低,不能满足大批量碾压大豆并且连续自动化生产作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人工消耗量小,大豆碾压豆浆的产量高,能实大批量碾压大豆并且连续自动化生产作业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磨浆机,包括抽气装置,所述抽气装置下端设置有下料漏斗,所述下料漏斗下端设置有碾压推送装置,所述碾压推送装置底部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正下方设置有轧浆装置,所述轧浆装置包括出浆口)和排渣口,所述轧浆装置的出浆口与接料槽相接,所述轧浆装置的排渣口与输送装置相接。

通过设置抽气装置,将大豆吸入进料筒内,抽气装置上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大豆和水混合后进入下料漏斗,下料漏斗下端设置有碾压推送装置,通过碾压推送装置将大豆轧碎并推送至出料管,出料管的正下方设置有轧浆装置,大豆通过出料管下落进入轧浆装置,通过轧浆装置的碾压分离豆浆和豆渣,豆浆通过出浆口进入接料槽,豆渣通过排渣口进入输送装置,通过输送装置的提升运输,进入轧浆装置,经过轧浆装置对豆渣的碾压提高豆浆的产量,大豆从进入进料筒到大豆经过反复碾压,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生产效率高,实现了大批量碾压大豆并且连续自动化生产作业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抽气装置包括进料筒和抽气泵,所述进料筒上连接有进料管和进水管,所述进料筒出料口与下料漏斗进料口相接,所述抽气装置与下料漏斗采用可拆卸方式固定连接,通过抽气泵将进料筒内的空气抽出,使进料筒内的压强降低,在进料筒内外压力的作用下,大豆被吸入进料筒内,实现了自动吸料的功能,通过抽气装置与下料漏斗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方便抽气装置和下料漏斗内部的清理和检修。

优选的,所述碾压推送装置包括外壳一和推送杆,所述外壳两端设置有法兰盘一,所述外壳一的一端设置有驱动推送杆转动的驱动装置一,所述驱动装置一与法兰盘一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通过驱动装置一带动推送杆转动,大豆在推送杆与外壳一之间挤压力的作用下碎裂,并在推送杆的旋转作用下带动大豆进入出料口,碾压推送装置的外壳一两端设置法兰盘一,使碾压推送装置密封性好,在进行大豆碾碎过程中,大豆和水不易泄漏,并且方便碾压推送装置的拆卸和清理。

优选的,所述轧浆装置包括轧浆机本体,及设置在轧浆装置本体上的底座,及设置在轧浆装置本体上的密封盖,底座内设有驱动装置二,所述轧浆本体上设置有出浆口,所述密封盖一侧设置有排渣口,通过轧浆装置的碾压将豆浆和豆渣分离开,豆浆通过出浆口进入接料槽,豆渣通过排渣口进入输送装置,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碾压分离豆浆和豆渣。

优选的,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外壳二和螺旋输送杆,所述输送装置的进料口处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输送装置的外壳二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法兰盘二,所述外壳二的一端设置有驱动螺旋输送杆转动的驱动装置二,驱动装置二与上端的法兰盘二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输送装置下端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外壳二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输送装置的外壳二两端通过设置法兰盘二,可使输送装置密封性好,在进行豆渣和水的提升过程中,不易泄漏,并且方便输送装置的拆卸和清理,通过在输送装置下端设置支撑座,使输送装置在输送过程中保持稳定。

优选的,所述输送装置为一定倾斜角度设置,所述输送装置的外壳二上设置有出料口,所述轧浆装置位于出料口的正下方,通过输送装置设置为一定倾斜角度,将豆渣和水的混合物提升至一定高度,然后通过输送装置的出料口下落,进入轧浆装置,进行二次碾磨,从而实现了碾磨豆渣提高豆浆产量的功能。

优选的,磨浆机包括有至少一套输送装置和至少两套轧浆装置,通过磨浆机包括有至少一套输送装置和至少两套轧浆装置,可通过多次碾磨豆渣,提高大豆的豆浆压榨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所述磨浆机,通过设置抽气装置,将大豆吸入进料筒内,抽气装置上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大豆和水混合后进入下料漏斗,下料漏斗下端设置有碾压推送装置,通过碾压推送装置将大豆轧碎并推送至出料管,出料管的正下方设置有轧浆装置,大豆通过出料管下落进入轧浆装置,通过轧浆装置的碾压分离豆浆和豆渣,豆浆通过出浆口进入接料槽,豆渣通过排渣口进入输送装置,通过输送装置的提升运输,进入轧浆装置,经过轧浆装置对豆渣的碾压提高豆浆的产量,大豆从进入进料筒到大豆经过反复碾压,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生产效率高,实现了大批量碾压大豆并且连续自动化生产作业的目的。

本申请其他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抽气泵将进料筒内的空气抽出,使进料筒内的压强降低,在进料筒内外压力的作用下,大豆被吸入进料筒内,实现了自动吸料的功能,通过抽气装置与下料漏斗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方便抽气装置和下料漏斗内部的清理和检修。

2、通过驱动装置一带动推送杆转动,大豆在推送杆与外壳一之间挤压力的作用下碎裂,并在推送杆的旋转作用下带动大豆进入出料口,碾压推送装置的外壳一两端设置法兰盘一,使碾压推送装置密封性好,在进行大豆碾碎过程中,大豆和水不易泄漏,并且方便碾压推送装置的拆卸和清理。

3、通过轧浆装置的碾压将豆浆和豆渣分离开,豆浆通过出浆口进入接料槽,豆渣通过排渣口进入输送装置,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碾压分离豆浆和豆渣。

4、输送装置的外壳两端通过设置法兰盘二,可使输送装置密封性好,在进行豆渣和水的提升过程中,不易泄漏,并且方便输送装置的拆卸和清理,通过在输送装置下端设置支撑座,使输送装置在输送过程中保持稳定。

5、通过输送装置设置为一定倾斜角度,将豆渣和水的混合物提升至一定高度,然后通过输送装置的出料口下落,进入轧浆装置,进行二次碾磨,从而实现了碾磨豆渣提高豆浆产量的功能。

6、通过磨浆机包括有至少一套输送装置和至少两套轧浆装置,可通过多次碾磨豆渣,提高大豆的豆浆压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磨浆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抽气装置,11-进料筒,12-抽气泵,111-吸料管,112-进水管,2-下料漏斗,3-碾压推送装置,31-外壳一,32-推送杆,33-法兰盘一,34-驱动装置一,4-出料管,5-轧浆装置,51-出浆口,52-排渣口,53-轧浆装置本体,54-底座,55-密封盖,6-接料槽,7-输送装置,71-外壳二,72-螺旋输送杆,73-法兰盘二,74-驱动装置二,75-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抽气装置1,进料筒11,抽气泵12,吸料管111,进水管112,下料漏斗2,碾压推送装置3,外壳一31,推送杆32,法兰盘一33,驱动装置一34,出料管4,轧浆装置5,出浆口51,排渣口52,轧浆装置本体53,底座54,密封盖55,接料槽6,输送装置7,外壳二71,螺旋输送杆72,法兰盘二73,驱动装置二74,支撑座75,通过设置抽气装置1,将大豆吸入进料筒11内,抽气装置1上设置有进水管112,所述大豆和水混合后进入下料漏斗2,下料漏斗2下端设置有碾压推送装置3,通过碾压推送装置3将大豆轧碎并推送至出料管4,出料管4的正下方设置有轧浆装置,大豆通过出料管4下落进入轧浆装置5,通过轧浆装置5的碾压分离豆浆和豆渣,豆浆通过出浆口51进入接料槽6,豆渣通过排渣口52进入输送装置7,通过输送装置7的提升运输,进入轧浆装置5,经过轧浆装置5对豆渣的碾压提高豆浆的产量,大豆从进入进料筒到大豆经过反复碾压,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生产效率高,实现了大批量碾压大豆并且连续自动化生产作业的目的。

通过抽气泵12将进料筒11内的空气抽出,使进料筒11内的压强降低,在进料筒11内外压力的作用下,大豆被吸入进料筒11内,实现了自动吸料的功能,通过抽气装置1与下料漏斗2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方便抽气装置1和下料漏斗2内部的清理和检修。

通过驱动装置一34带动推送杆32转动,大豆在推送杆32与外壳一31之间挤压力的作用下碎裂,并在推送杆32的旋转作用下带动大豆进入出料口,碾压推送装置3的外壳一31两端设置法兰盘一33,使碾压推送装置3密封性好,在进行大豆碾碎过程中,大豆和水不易泄漏,并且方便碾压推送装置3的拆卸和清理。

通过轧浆装置5的碾压将豆浆和豆渣分离开,豆浆通过出浆口进入接料槽6,豆渣通过排渣口52进入输送装置7,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碾压分离豆浆和豆渣。

输送装置7的外壳二71两端通过设置法兰盘二73,可使输送装置7密封性好,在进行豆渣和水的提升过程中,不易泄漏,并且方便输送装置7的拆卸和清理,通过在输送装置7下端设置支撑座75,使输送装置7在输送过程中保持稳定。

通过输送装置7设置为一定倾斜角度,将豆渣和水的混合物提升至一定高度,然后通过输送装置的出料口下落,进入轧浆装置5,进行二次碾磨,从而实现了碾磨豆渣提高豆浆产量的功能。

通过磨浆机包括有至少一套输送装置7和至少两套轧浆装置5,可通过多次碾磨豆渣,提高大豆的豆浆压榨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