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受热以防暴沸的蒸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7230阅读:9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均匀受热以防暴沸的蒸馏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馏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均匀受热以防暴沸的蒸馏装置,属于化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蒸馏是一种热力学的分离工艺,它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与其它的分离手段,如萃取、过滤结晶等相比,它的优点在于不需使用系统组分以外的其它溶剂,从而保证不会引入新的杂质。但目前常用的蒸馏装置由于受热不均匀,而导致蒸馏效果差,同时放入沸石易砸伤蒸馏烧瓶,实验的安全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蒸馏装置底部受热不均与且易产生暴沸的缺陷,提供一种均匀受热以防暴沸的蒸馏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均匀受热以防暴沸的蒸馏装置,包括瓶颈、瓶身、分管通道、第一橡皮塞、温度计、第一内腔、第二内腔、石棉、沸石、冷凝管、第二橡皮塞、第三橡皮塞、进水口、出水口、尾接管、集气瓶和筛网,所述瓶颈的顶部开口处设有所述第一橡皮塞,所述第一橡皮塞上插入有所述温度计,所述瓶颈顶端的一侧设有所述分管通道,所述分管通道的一端设有所述冷凝管,所述冷凝管的顶部设有所述出水口,所述冷凝管的底部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冷凝管的一端设有所述尾接管,所述尾接管的一端置于所述集气瓶的内部,所述瓶颈底部连通有所述瓶身,所述瓶身由所述筛网分割有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内放有所述沸石,所述瓶身底部的外侧设有所述石棉。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管通道与所述冷凝管通过所述第二橡皮塞连接,所述冷凝管与所述尾接管通过所述第三橡皮塞连接。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瓶身由筛网分割有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二内腔内放有沸石,沸石在遇到高温时水分会排出来,比如用火焰去烧时,大多数沸石便会膨胀发泡,像是沸腾一般,由于沸石的多孔性硅酸盐性质,小孔中存有一定量的空气,防止暴沸,不需要每次实验都需往蒸馏烧瓶中添加沸石,减少在放入沸石时对其产生的损坏,同时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瓶身底部的外侧设有石棉,可使其均匀受热,提高其蒸馏的效果,且结构简单,易于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颈;2、瓶身;3、分管通道;4、第一橡皮塞;5、温度计;6、第一内腔;7、第二内腔;8、石棉;9、沸石;10、冷凝管;11、第二橡皮塞;12、第三橡皮塞;13、进水口;14、出水口;15、尾接管;16、集气瓶;17、筛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均匀受热以防暴沸的蒸馏装置,包括瓶颈1、瓶身2、分管通道3、第一橡皮塞4、温度计5、第一内腔6、第二内腔7、石棉8、沸石9、冷凝管10、第二橡皮塞11、第三橡皮塞12、进水口13、出水口14、尾接管15、集气瓶16和筛网17,瓶颈1的顶部开口处设有第一橡皮塞4,第一橡皮塞4上插入有温度计5,瓶颈1顶端的一侧设有分管通道3,分管通道3的一端设有冷凝管10,冷凝管10的顶部设有出水口14,冷凝管10的底部设有进水口13,冷凝管10的一端设有尾接管15,尾接管15的一端置于集气瓶16的内部,瓶颈1底部连通有瓶身2,瓶身2由筛网17分割有第一内腔6和第二内腔7,第二内腔7内放有沸石9,瓶身2底部的外侧设有石棉8。

分管通道3与冷凝管10通过第二橡皮塞11连接,冷凝管10与尾接管15通过第三橡皮塞12连接。

具体原理: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性的差异而将组分分离的传质过程。将液体沸腾产生的蒸气导入冷凝管10,使之冷却凝结成液体的一种蒸发、冷凝的过程。瓶身2由筛网17分割有第一内腔6和第二内腔7,第二内腔7内放有沸石9,沸石9在遇到高温时水分会排出来,比如用火焰去烧时,大多数沸石便会膨胀发泡,像是沸腾一般。由于沸石10的多孔性硅酸盐性质,小孔中存有一定量的空气,用于防暴沸。同时在瓶身2底部的外侧设有石棉8,在进行加热时,能够使得对蒸馏烧瓶中的液体加热更加均匀且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容积的1/3。

该装置添加沸石9,防止暴沸,不需要每次实验都需往蒸馏烧瓶中添加沸石9,减少在放入沸石9时对蒸馏烧瓶产生的损坏,同时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瓶身2底部的外侧设有石棉8,可使其均匀受热,提高其蒸馏的效果,且结构简单,易于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