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滤芯的中心管和具有其的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2848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用于滤芯的中心管和具有其的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滤芯的中心管和具有其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家用净水器中的过滤技术一般可分为微滤、超滤、离子交换、吸附和反渗透(RO)/纳滤(NF)技术,RO/NF最核心的零部件是RO/NF膜元件。RO/NF膜元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浓缩水,纯水只占进水的30%左右,会产生比较大的浪费。

传统的膜元件进水方式是从平行于纯水收集管(中心管)的方向进原水和出浓水,流道较短。相关技术中通过改变原水在膜元件内的流动方向来实现,原水的流动方向一部分或全部垂直于中心管方向。例如在相关技术中,原水进水流速方向和浓缩水出水方向与中心管垂直,但其特殊的中心管结构在家用净水器上无法开模,不能实现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用于滤芯的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结构简单,开模方便,适于批量化生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中心管的过滤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包括:第一半管,所述第一半管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配合面,且所述第一配合面上开槽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半管的第一端封闭且第二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半管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过孔;第二半管,所述第二半管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配合面,且所述第二配合面上开槽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半管的第一端封闭且第二端具有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半管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对接且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相对,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配合形成中空的直管状;膜元件,所述膜元件设在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之间并分别封闭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通过采用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配合形成中心管, 并在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的配合面上分别开槽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由此,可以简化中心管的结构,便于中心管开模,从而实现中心管的批量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中至少一个的内表面上设有止抵所述膜元件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的内表面上沿垂直于其轴线的方向相对的两侧上均设有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且所述第一流道的内表面上相对两侧的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交错布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的内表面上设有沿所述第一半管的轴向延伸轴向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组在所述轴向加强筋的两侧布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组均包括两个第一横向加强筋,且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沿轴线方向上间隔的距离不小于2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组与所述第一配合面齐平,且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的自由端具有倒圆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轴向上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一过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的内表面上沿垂直于其轴线的方向相对的两侧上均设有多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且所述第二流道的内表面上相对的两侧上的多个第二横向加强筋交错布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二横向加强筋组均包括两个第二横向加强筋,且两个所述第二横向加强筋沿轴线方向上间隔的距离不小于2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二横向加强筋组与所述第二配合面齐平,且所述第二横向加强筋的自由端具有倒圆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轴向上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二过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的两端均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一工艺定位槽,所述第一流道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工艺定位槽之间,所述第二半管的两端均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二工艺定位槽,所述第二流道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工艺定位槽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工艺定位槽之间的距离在10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且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工艺定位槽之间的距离在10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中任一个至少一部分的截面形成为半圆形,所述第一过孔设在所述第一半管的弧形面上,所述第二过孔设在所述 第二半管的弧形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所述第二半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上配合点和第二下配合点,所述第一上配合点和所述第二上配合点扣合,所述第一下配合点和所述第二下配合点对应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配合点和所述第一下配合点均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半管轴线的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卡凸,且所述第二上配合点和所述第二下配合点均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半管上垂直于其轴线的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卡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配合点和所述第一下配合点沿轴线方向的尺寸不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上沿轴向的两端均设有凸出所述第一配合面的凸台,且所述第一上配合点和所述第一下配合点分别布置在所述凸台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包括主体和设在所述主体两端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内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半管与所述主体配合并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的第一端设有沿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流道间隔开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半管的第一端设有沿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流道间隔开的第二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过滤装置,包括: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上端盖,所述上端盖上设有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所述上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一半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半管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第一导流管插接到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导流管插接到所述第二通孔内;下端盖,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下端盖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从而提高了过滤装置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的第一端设有沿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流道间隔开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半管的第一端设有沿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流道间隔开的第二定位孔,所述下端盖上设有第一定位管和第二定位管,所述第一定位管插接到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管插接到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第一半管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第一半管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第二半管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半管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中心管沿第一工艺定位槽和第二工艺定位槽切割后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中心管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中心管的俯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上端盖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上端盖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上端盖的仰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下端盖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下端盖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中心管 100,

第一半管 1,

主体 11,第一流道 111,第一过孔 112,

第一横向加强筋组 113,第一横向加强筋 1131,轴向加强筋 114,第一工艺定位槽 115,

卡凸 116,凸台 117,第一凹槽 118,

第一柱体 12,第一通孔 121,定位槽 122,

第二柱体 13,第一定位孔 131,工装卡口 132,

第二半管 2,

第二流道 21,第二通孔 22,第二过孔 23,第二横向加强筋组 24,第二横向加强筋 241,

第二工艺定位槽 25,卡槽 26,第二定位孔 27,第二凹槽 28,

膜元件 3,

上端盖 200,第一导流管 201,第二导流管 202,定位凸缘 203,第一限位筋 204,环形密封槽 205,

下端盖 300,第一定位管 301,第二定位管 302,第二限位筋 303,弹性定位件 3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100,包括:第一半管1、第二半管2和膜元件3。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半管1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配合面,且第一配合面上开槽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流道111,由此,可以便于第一半管1实现开模生产。第一半管1的第一端(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半管1的下端)封闭且第二端(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半管1的上端)具有与第一流道111连通的第一通孔121,第一半管1的侧壁具有与第一流道111连通的第一过孔112。这样,流体可以经第一过孔112收集流入第一流道111内,最终从第一通孔121内流出;当然,流体也可以经第一通孔121收集流入第一流道111内,最终从第一过孔112内流出。

如图5-图7所示,第二半管2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配合面,且第二配合面上开槽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二流道21,由此,可以便于第二半管2实现开模生产。第二半管2的第一端(例如图6中所示的第二半管2的下端)封闭且第二端(例如图6中所示的第二半管2的上端)具有与第二流道21连通的第二通孔22,第二半管2的侧壁具有与第二流道21连通的第二过孔23。这样,流体可以经第二过孔23收集流入第二流道21内,最终从第二通孔22内流出;当然,流体也可以经第二通孔22收集流入第二流道21内,最终从第二过孔23内流出。

如图1所示,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对接且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相对,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配合形成中空的直管状;膜元件3设在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之间并分别封闭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21。

当中心管100工作时,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中的其中一个用于收集渗透物(例如过滤后的纯水),另一个用于收集浓缩物(例如过滤出的杂质)或流入未过滤流体(例如原水)。在中心管100中,原水和纯水均沿垂直于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方向流动,以避 免出现由于水流方向改变带来的负面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100,通过采用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配合形成中心管100,并在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配合面上分别开槽形成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21,由此,可以简化中心管100的结构,便于中心管100开模,从而实现中心管100的批量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5,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21中至少一个的内表面上可以设有止抵膜元件3的加强筋,也就是说,可以仅在第一流道111内设有止抵膜元件3的加强筋,也可以仅在第二流道21中设有止抵膜元件3的加强筋,还可以在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21内均设有止抵膜元件3的加强筋。由此,加强筋不仅可以对位于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配合面之间的膜元件3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加强筋还可以提高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强度。

例如在图2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21的内表面内均设置止抵膜元件3的加强筋,以支撑膜元件3和提高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整体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流道111的内表面上沿垂直于其轴线的方向相对的两侧上均设有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且第一流道111的内表面上相对两侧的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可以交错布置。由此,可以在保证第一流道111畅通的前提下,充分支撑位于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之间的膜元件3。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流道111的内表面上可以设有沿第一半管1的轴向(例如图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轴向加强筋114,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在轴向加强筋114的两侧布置。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膜元件3的支撑效果,提高第一半管1的强度。

优选地,轴向加强筋114的自由端(例如图2中所示的轴向加强筋114的内端)可以具有倒圆角,由此,轴向加强筋114可以在支撑膜元件3的前提下,降低流体在第一流道111内的流动阻力,保证第一流道111畅通,同时还可以避免损伤膜元件3。

优选地,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均可以包括两个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且两个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沿轴线方向上间隔的距离不小于2毫米。由此,可以在保证第一半管1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流体在第一流道111内的流动阻力,保证第一流道111畅通,同时还可以均匀支撑膜元件3,使膜元件3受力更加均匀。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可以与第一配合面齐平,且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的自由端(例如图2中所示的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的内端)可以具有倒圆角,由此,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可以在支撑膜元件3的前提下,避免损伤膜元件3,使第一半管1的结构更加合理。

优选地,轴向加强筋114和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的厚度可以在1毫米到2毫米范围内,由此可以在支撑膜元件3和提高第一半管1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流体在第一流道111内的流动阻力,保证第一流道111畅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轴向(例如图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上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之间均设有第一过孔112,由此可以在提高第一半管1强度的前提下,使第一过孔112分布更加均匀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流道21的内表面上沿垂直于其轴线的方向相对的两侧上均设有多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24,且第二流道21的内表面上相对的两侧上的多个第二横向加强筋241可以交错布置。由此,可以在保证第二流道21畅通的前提下,充分支撑位于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之间的膜元件3。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每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24均可以包括两个第二横向加强筋241,且两个第二横向加强筋241沿轴线方向上间隔的距离不小于2毫米。由此,可以在保证第二半管2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流体在第二流道21内的流动阻力,保证第二流道21畅通,同时还可以均匀支撑膜元件3,使膜元件3受力更加均匀。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二横向加强筋组24可以与第二配合面齐平,且第二横向加强筋241的自由端(例如图5中所示的第二横向加强筋241的内端)可以具有倒圆角。由此,第二横向加强筋241可以在支撑膜元件3的前提下,避免损伤膜元件3,使第二半管2的结构更加合理。

优选地,第二横向加强筋241的厚度可以在1毫米到2毫米范围内,由此可以在支撑膜元件3和提高第二半管2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流体在第二流道21内的流动阻力,保证第二流道21畅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轴向(例如图5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上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24之间均设有第二过孔23。由此可以在提高第二半管2强度的前提下,使第二过孔23分布更加均匀、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半管1的两端可以均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一工艺定位槽115,第一流道111位于两个第一工艺定位槽115之间,第二半管2的两端均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二工艺定位槽25,第二流道21位于两个第二工艺定位槽25之间。当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装配完成后,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平齐。由此,通过利用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定位,可以便于膜元件3的卷制,提高膜元件3的卷制效率,同时也限定膜元件3的最终尺寸。此外,在膜元件3卷制完成后,可以沿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切除中心管100的多余的部分,从而进入下一步装配工序。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流道111的两端与对应的第一工艺定位槽115之间的距离可以在10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且第二流道21的两端与对应的第二工艺定位槽25之间的距离可以在10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由此可以提高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强度,使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结构更加合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装配的过程中,在卷制膜元件3之后,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上下两端需要切除之后再进行装配,这样,通过在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与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21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隙距离,可以提高切割后的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端部的强度,提高中心管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5,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中任一个至少一部分的截面可以形成为半圆形,也就是说,第一半管1的截面可以部分形成为半圆形,也可以全部形成为半圆形;第二半管2的截面可以部分形成为半圆形,也可以全部形成为半圆形。第一过孔112可以设在第一半管1的弧形面上,第二过孔23可以设在第二半管2的弧形面上。由此,通过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配合,可以使中心管100形成中空的直管状。

例如在图2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半管1的中间段的截面形成为半圆形,第二半管2的全部截面形成为半圆形。当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形成为半圆形的截面配合之后,可以形成为圆形结构,与传统结构的柱状中心管100结构类似,由此可以便于装配,也可以更好地与其他传统结构的设备进行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半管1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第二半管2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第二上配合点和第二下配合点,第一上配合点可以和第二上配合点扣合,第一下配合点可以和第二下配合点对应扣合,由此可以将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装配在一起,提高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均可以包括沿垂直于第一半管1轴线的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卡凸116,且第二上配合点和第二下配合点均可以包括设在第二半管上垂直于其轴线的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卡槽26。由此,通过卡凸116与卡槽26的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还可以提高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连接的可靠性。

优选地,参照图1,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沿轴线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可以不相同,由此可以实现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装配时的防呆,避免第一上配合点与第一下配合点误装。

可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上配合点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凹槽118,第二上配合点 上可以形成有第二凹槽28,由此,可以便于在装配的过程中,快速识别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以及第二上配合点和第二下配合点,防止装错,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半管1上沿轴向的两端均可以设有凸出第一配合面的凸台117,且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分别布置在凸台117上。由此可以便于第一半管1与第二半管2配合后可以形成间隙,以便于装配膜元件3。

优选地,如图1所示,沿垂直于第一半管1的轴线方向,卡凸116凸出凸台117的高度可以在1毫米至2毫米的范围内,由此可以在形成膜元件3装配间隙的前提下,避免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之间的间距过大,从而使中心管100的结构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半管1可以包括主体11和设在主体11两端的第一柱体12和第二柱体13,第一柱体12内可以形成第一通孔121,第二半管2可以与主体11配合并位于第一柱体12和第二柱体13之间。这样,在卷制膜元件3时,通过利用第一柱体12和第二柱体13可以将中心管100平稳地安装在卷制机械中,由此可以实现卷制膜元件3的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通孔121的内周壁上可以形成有沿第一通孔121轴向延伸的定位槽122,由此,在第一半管1与接头等其他部件安装的过程中,定位槽122可以便于连接时的定位,同时还可以与第二半管2进行区分识别,防止错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半管1的第一端(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半管1的下端)可以设有沿轴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与第一流道111间隔开的第一定位孔131,第二半管2的第一端(例如图6中所示的第二半管2的下端)设有沿轴向(例如图6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与第二流道21间隔开的第二定位孔27,由此,通过利用第一定位孔131和第二定位孔27与外部元件配合,可以对中心管100进行固定,提高中心管100安装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半管1的第一端(例如图2中所示的第一半管1的下端)还可以设置工装卡口132,由此,在卷制膜元件3时,工装卡口132可以用于中心管100与卷膜机械连接,将中心管100固定在卷膜机械上,并传递卷动的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卷制膜元件3之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心管100,可沿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进行切割。例如,图1为中心管100未切割前的示意图,图8-图10为中心管100在卷制膜元件3后,沿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切割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参照图8-图10,膜元件3位于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之间,并将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21分开,其中第一流道111分别与第一通孔121和第一过孔112连通,第二流道21分别与第二过孔23和第二通孔22连通,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21中的其中 一个收集渗物,另一个收集浓缩物或将未过滤的流体流入膜元件3。切割后的第一通孔121内有定位槽122,以便于区分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切割口的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22可与外部流体元件连接以延伸流道,也可以对中心管100进行固定;切割后的第一定位孔131和第二定位孔27可与外部元件配合,对中心管100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包括上端盖200、下端盖30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100。

具体地,如图12所示,上端盖200上设有第一导流管201和第二导流管202,上端盖200分别与第一半管1的第二端(例如图9中所示的第一半管1的上端)和第二半管2的第二端(例如图9中所示的第二半管2的上端)相连,且第一导流管201插接到第一通孔121内、第二导流管202插接到第二通孔22内。由此,通过利用上端盖200不仅可以将第一半管1的第一流道111和第二半管2的第二流道21外延,还可以对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在膜元件3中的位置起到固定限制作用。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第二端(例如图9中所示的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的下端)分别与下端盖300相连,以固定中心管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装置,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滤芯的中心管100,从而提高了过滤装置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导流管201的外周壁上可以形成有与第一通孔121内的定位槽122配合定位的定位凸缘203,通过定位凸缘203与定位槽122的紧密配合,可以形成防呆结构,便于在操作时快速识别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22,防止错配,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如图13所示,上端盖200的顶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一限位筋204,第一限位筋204可以用于限定密封胶,保证膜元件3与上端盖200配合后的密封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膜元件3密封工序的效率。

可选地,如图11所示,上端盖200的上部的外周壁上可以形成有便于装配使用的环形密封槽20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9并结合图15,第一半管1的第一端(例如图9中所示的第一半管1的下端)可以设有沿轴向(例如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与第一流道111间隔开的第一定位孔131,第二半管2的第一端(例如图9中所示的第二半管2的下端)可以设有沿轴向(例如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与第二流道21间隔开的第二定位孔27,下端盖300上设有第一定位管301和第二定位管302,第一定位管301插接到第一定位孔131内,第二定位管302插接到第二定位孔27内。由此,不仅可以使下端盖300与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形成紧密配合,还可以对中心管100起到限定固定的 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第一定位管301和第二定位管302可以关于下端盖300的中心点对称,这样,在装配下端盖300时,第一定位管301也可以插入第二定位孔27中,第二定位管302可以插入第一定位孔131中,由此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下端盖300的底壁上可以形成有多个第二限位筋303,第二限位筋303可以用于限定密封胶,保证膜元件3与下端盖300配合后的密封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膜元件3密封工序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下端盖300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弹性定位件304,多个弹性定位件304沿下端盖30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弹性定位件304具有一定的弹性横向变形能力,由此可以保证下端盖300的装配性。

下面将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过滤装置。

过滤装置包括中心管100、上端盖200和下端盖300。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中心管100形成为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组成的圆柱形结构,膜元件3设在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之间。

如图2所示,第一半管1包括主体11和设在主体11两端的第一柱体12和第二柱体13,主体11的截面形成为半圆形、且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配合面,第一配合面上开槽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流道111。第一流道111的内表面设有轴向加强筋114和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沿轴向加强筋114的两侧交错布置。每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均包括两个邻近设置的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两个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的间距不小于2mm。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和轴向加强筋114的宽度均在1mm~2mm之间,且第一横向加强筋1131和轴向加强筋114的自由端具有倒圆角。

如图2-图4所示,第一半管1的侧壁上、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横向加强筋组113之间均设有第一过孔112,第一过孔112与第一流道111连通。第一半管1的上端形成有贯穿第一柱体12并与第一流道111连通的第一通孔121。第一通孔12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定位槽122。第一半管1的下端形成有与第一流道111间隔开的第一定位孔131,第一半管1的下端进一步形成有将中心管100安装至卷膜机械上的工装卡口132。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半管1的两端均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一工艺定位槽115,第一流道111位于两个第一工艺定位槽115之间,且第一流道111的两端与对应的第一工艺定位槽115之间的距离在10mm~20mm之间。主体11的两端均设有凸出第一配合面的凸台117,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分别形成在上下两端的凸台117上。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上均形成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卡凸116,卡凸116凸出凸台117高出1mm~2mm,且第一上配合点的卡凸116与第一下配合点的卡凸116尺寸不同。第一上配合点上进一步 形成有便于快速识别装配的第一凹槽118。

如图5-图7所示,第二半管2的截面形成为半圆形、且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配合面,第二配合面上开槽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流道21。第二流道21的内表面设有多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24,多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24沿垂直于其轴线的方向相对的两侧交错布置。每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24均包括两个邻近设置的第二横向加强筋241,两个第二横向加强筋241的间距不小于2mm,第二横向加强筋241的宽度均在1mm~2mm之间、且其自由端具有倒圆角。

如图6所示,第二半管2的侧壁上、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横向加强筋组24之间均设有第二过孔23,第二过孔23与第二流道21连通。第二半管2的上端形成有与第二流道21连通的第二通孔22。第二半管2的下端形成有与第二流道21间隔开的第二定位孔27。

如图5所示,第二半管2的两端均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并与第一工艺定位槽115相对的第二工艺定位槽25,第二流道21位于两个第二工艺定位槽25之间,且第二流道21的两端与对应的第二工艺定位槽25之间的距离在10mm~20mm之间。第二半管2的两端形成有第二上配合点和第二下配合点,第二上配合点和第二下配合点上形成有与卡凸116卡合的卡槽26。如图7所示,第二上配合点上进一步形成有便于快速识别装配的第二凹槽28。

如图11-图13所示,上端盖200的顶壁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导流管201和第二导流管202,第一导流管201的外周壁上设有定位凸缘203,上端盖200的顶壁上进一步设有用于限定密封胶的第一限位筋204。上端盖200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便于装配使用的环形密封槽205。

如图14和图15所示,下端盖300的底壁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管301和第二定位管302,第一定位管301和第二定位管302关于中心点对称。下端盖300的底壁上形成有多个用于限定密封胶的第二限位筋303。下端盖300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保证其装配性的弹性定位件304。

在装配的过程中,先将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二上配合点、以及第一下配合点和第二下配合点卡和,此时,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平齐。将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安装在卷膜机械上,将膜元件3卷制在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之间,并使膜元件3完全覆盖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之间。膜元件3卷制完成后,沿第一工艺定位槽115和第二工艺定位槽25切割中心管100。图8-图10为膜元件3卷制完成后切割后的中心管100的结构示意图。

在上端盖200的顶壁和下端盖300的底壁上填充密封胶,将上端盖200的第一导流管201和第二导流管202分别插入图9中所示的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22内,此时,第一导流管201外的定位凸缘203与第一通孔121内的定位槽122配合,并利用密封胶将上端 盖200固定在中心管100上,完成对膜元件3的上端的密封工序。将下端盖300的第一定位管301和第二定位管302分别插入图9中所示的第一定位孔131和第二定位孔27中,利用密封胶将下端盖300固定在中心管100上,从而完成膜元件3的下端的密封工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装置,通过采用有第一半管1和第二半管2组合而成的中心管100,由此可以简化中心管100的结构,便于中心管100的开模,实现中心管100的批量生产,从而提高中心管100的生产效率。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心管100适于安装在卷制机械上,由此可以实现膜元件3卷制的机械化生产,提高膜元件3的卷制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 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