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过滤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092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过滤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过滤布,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过滤布。



背景技术:

传统过滤布中的经线(纬线)穿过其中一条纬线(经线)的底面且穿过另一条纬线 (经线),使经线(纬线)形成一个波浪线,经纱和纬纱的交错点在过滤布表面形成了全面均匀分布的交织点或缝隙,这些交织点或缝隙逐渐集结和积累,使得滤布堵塞、过滤布孔隙变小、过滤效率降低、且不易清洗,难以循环利用,过滤布的强度也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效果好、强度高、易清洗的新型过滤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过滤布,包括平行排布的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相互十字编织,所述第一线组包括依次平行排布的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第四经线,第二线组包括依次平行排布的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第四纬线均包括底面和顶面,第一经线置于任意一组纬线的第一纬线的底面、第二纬线的底面、第三纬线的顶面、第四纬线的顶面,第二经线置于第一纬线的顶面、第二纬线的底面、第三纬线的底面、第四纬线的顶面,第三经线置于第一纬线的顶面、第二纬线的顶面、第三纬线的底面、第四纬线的底面,第四经线置于第一纬线的底面、第二纬线的顶面、第三纬线的顶面、第四纬线的底面,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第四经线均包括分别置于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顶面的凸起部和分别置于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底面的凹陷部,相邻凸起部之间形成置于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顶面的第一限位槽,相邻凹陷部之间形成置于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低面的第二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的排布方式,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第四经线和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第四纬线相互交织,且是两两相互交织,提高了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使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可以起到更好的相互支撑加强作用,并且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均成直线型,与新型过滤布的边缘连通,在过滤过程中,若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第四纬线的顶面为迎风面,则杂质会堆积在第一限位槽内,若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第四纬线的低面为迎风面,则杂质会堆积在第二限位槽内,需要清洗时,杂质可沿着限位槽移动,表面结构简单,易于清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第四经线、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均包括六根丝束,六根丝束相互缠绕捻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第四经线均包括六根丝束,六根丝束可以对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第四经线起到加强作用,进一步增加新型过滤布的强度,防止破裂,六根丝束相互捻合,缠绕捻合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丝束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六根丝束相互缠绕捻合时,相邻线组之间具有间隙,能够进一步起到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六根丝束均包括若干丝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丝线可以增加丝束的强度,也能进一步增加新型过滤布整体的强度,同时丝线与丝线之间具有间隙,能够进一步增加其通风量和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和第四经线之间相邻的间距均为0.1-0.3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和第四经线之间相邻的间距小于0.1mm时,过滤网孔较小,过滤效率低,当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和第四经线之间相邻的间距大于0.3mm时,过滤网孔较大,过滤速度快,但过滤效果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之间相邻的间距均为0.3-0.8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和第四经线之间相邻的间距小于0.3mm时,过滤网孔较小,过滤效率低,当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和第四经线之间相邻的间距大于0.8mm时,过滤网孔较大,过滤速度快,但过滤效果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过滤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过滤布实施例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过滤布实施例丝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1-第一经线、12-第二经线、13-第三经线、14-第四经线、21-第一纬线、22-第二纬线、23-第三纬线、24-第四纬线,25-底面,26-顶面,27-凸起部,28-凹陷部,29-第一限位槽,30-第二限位槽,31-丝束。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过滤布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新型过滤布,包括平行排布的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相互十字编织,所述第一线组包括依次平行排布的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第二线组包括依次平行排布的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四纬线24均包括底面25和顶面26,第一经线11置于任意一组纬线的第一纬线21的底面25、第二纬线22的底面25、第三纬线23的顶面26、第四纬线24的顶面26,第二经线12置于第一纬线21的顶面26、第二纬线22的底面25、第三纬线23的底面25、第四纬线24的顶面26,第三经线13置于第一纬线21的顶面26、第二纬线22的顶面26、第三纬线23的底面25、第四纬线24的底面25,第四经线14置于第一纬线21的底面25、第二纬线22的顶面26、第三纬线23的顶面26、第四纬线24的底面25,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均包括分别置于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顶面26的凸起部27和分别置于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底面25的凹陷部28,相邻凸起部27之间形成置于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顶面26的第一限位槽29,相邻凹陷部28之间形成置于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低面的第二限位槽3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的排布方式,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和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四纬线24相互交织,且是两两相互交织,提高了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使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可以起到更好的相互支撑加强作用,并且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一限位槽29和第二限位槽30均成直线型,与新型过滤布的边缘连通,在过滤过程中,若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四纬线24的顶面26为迎风面,则杂质会堆积在第一限位槽29内,若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四纬线24的低面为迎风面,则杂质会堆积在第二限位槽30内,需要清洗时,杂质可沿着限位槽移动,表面结构简单,易于清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均包括六根丝束31,六根丝束31相互缠绕捻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均包括六根丝束31,六根丝束31可以对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起到加强作用,进一步增加新型过滤布的强度,防止破裂,六根丝束31相互缠绕捻合,缠绕捻合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丝束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六根丝束31相互缠绕捻合时,相邻丝束31之间具有间隙,能够进一步起到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六根丝束31均包括若干丝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丝线可以增加丝束31的强度,也能进一步增加新型过滤布整体的强度,同时丝线与丝线之间具有间隙,能够进一步增加其通风量和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和第四经线14之间相邻的间距均为0.1-0.3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和第四经线14之间相邻的间距小于0.1mm时,过滤网孔较小,过滤效率低,当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和第四经线14之间相邻的间距大于0.3mm时,过滤网孔较大,过滤速度快,但过滤效果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之间相邻的间距均为0.3-0.8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和第四经线14之间相邻的间距小于0.3mm时,过滤网孔较小,过滤效率低,当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和第四经线14之间相邻的间距大于0.8mm时,过滤网孔较大,过滤速度快,但过滤效果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