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2931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缓冲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



背景技术:

缓冲罐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名称,比如中间存储容器、滞留罐、平衡罐、储液器、混合罐、中和容器等等。其实基于以上的说法,我们可以下一个通用的定义。缓冲罐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能够使得运行更平稳。它的介质可以是液体,也可是气相或固相的物质。名义上,可以将它分为两类:1、扰动衰减类;2、独立运行类。本文介绍的应用在空调闭式水系统中冷冻水缓冲水箱,它的介质是水,属于II类,目前的气体缓冲罐合成效果没那么完善,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还会产生一些污染物。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包括缓冲罐主体,所述缓冲罐主体的顶端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底端设有保护壳,所述缓冲罐主体的侧面设有管道、开闭阀门和气动阀门,所述缓冲罐主体的内部设有氢氧发生器,所述氢氧发生器的侧面设有进气管和气体压缩机,所述氢氧发生器的底端设有蒸发器,所述缓冲罐主体的一侧设有压力表、控制面板和出气口,所述缓冲罐主体的底端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的底端设有排污阀门,所述缓冲罐主体的底端设有对称的三个支撑脚。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的侧面设有空气滤清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氢氧发生器的侧面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压力表之间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压缩机、蒸发器均与控制面板之间信号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的顶端设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与控制面板之间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罐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通过真空泵实现了真空的效果,通过气体压缩机和蒸发器共同实现了氢氧气体的合成,通过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表实现了对氢氧发生器的监控和保护,通过控制面板能够对这些器件进行控制,气动阀门实现了气体的进入,开闭阀门能够加入一些填充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包括缓冲罐主体4,所述缓冲罐主体4的顶端设有密封盖1,所述密封盖1的底端设有保护壳2,所述缓冲罐主体4的侧面设有管道10、开闭阀门3和气动阀门5,所述缓冲罐主体4的内部设有氢氧发生器15,所述氢氧发生器15的侧面设有进气管18和气体压缩机16,所述氢氧发生器15的底端设有蒸发器17,所述缓冲罐主体4的一侧设有压力表9、控制面板11和出气口12,所述缓冲罐主体4的底端设有排污口14,所述排污口14的底端设有排污阀门7,所述缓冲罐主体4的底端设有对称的三个支撑脚6,体现出很好的支撑作用。

所述出气口12的侧面设有空气滤清器13,经过清洁之后排除废气。

所述氢氧发生器15的侧面设有压力传感器19,所述压力传感器19与压力表9之间电性连接,能够将压力传给压力表9。

所述气体压缩机16、蒸发器17均与控制面板11之间信号连接,由控制面板11进行控制。

所述密封盖1的顶端设有真空泵8,所述真空泵8与控制面板11之间电性连接,能够达到真空的目的。

具体实施时,该种氢氧气体合成气体缓冲罐通过真空泵8达到真空的目的,气体从管道10经进气管18进入氢氧发生器15,气体压缩机

16和蒸发器17共同实现了氢氧气体的合成,出气口12将废气由空气滤清器13过滤排出,压力传感器19能够将压力传给压力表9,通过控制面板11能够对这些器件进行控制,排污口14将废污水排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