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海水淡化取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7912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水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含泥沙量较大水质,即具有结构安全可靠,成本造价低廉又能降低能耗适用于多种工况海水淡化的取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海水淡化取水装置在应用时,当海水中含有泥沙量大时,通常会引起取水设备能耗大,使用寿命短,海水淡化预处理费用过高等问题,而且不同海域中含泥沙差别大致使海水淡化项目中的取水工程设计通用性差,最终使得整套海水淡化系统存在成本高,投资大和高能耗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经济实用,既能处理泥沙含量差别大,流量范围广的海水;又能保障设备安全可靠;既能够保障多种工况下的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行,又能降低造价;具有节约能源且环保,安全性好,及通用性强的一种节能海水淡化取水系统。

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节能海水淡化取水系统,包括:取水池、污泥晒干池、第一取系统和第二取水系统;

第一取水系统包括:取水泵Ⅰ和取水前池Ⅰ;

其中,取水泵Ⅰ和取水前池Ⅰ通过管路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Ⅰ;

取水前池Ⅰ供水口与取水池入水口通过管路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Ⅰ;

取水前池Ⅰ排污口与污泥晒干池入口通过管理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Ⅰ;

第二取水系统包括:取水泵Ⅱ和取水前池Ⅱ;

其中,取水泵Ⅱ和取水前池取水前池Ⅱ通过管路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Ⅱ;

取水前池Ⅱ供水口与取水池入水口通过管路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Ⅱ;

取水前池Ⅱ排污口与污泥晒干池入口通过管理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Ⅱ;

其中,取水前池Ⅰ和取水前池Ⅱ可为同一池体通过隔板分隔两个容纳部分形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取水系统和第二取水系统交替工作取水,通常以对应的取水前池底部泥沙堆积高度界定交替时间;即,第一取水系统正常工作,当取水前池Ⅰ的底部泥沙堆积高达到预设高度则第一取水系统停止取水,即关闭取水泵Ⅰ、前池液位控制阀Ⅰ和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Ⅰ,同时开启,排污阀Ⅰ进行排污,第二取水系统在第一取水系统关闭时开启(排污阀Ⅱ为关闭状态);上述过程交替转换实现不间断取水;

其中,控制均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即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取水前池和取水池上的液位计数值和对应管道上的调节阀控制取水量;

进一步的,其中,以标高平面为参照,取水前池Ⅰ和取水前池Ⅱ的底部排污口的位置高于污泥晒干池入口位置,此结构用于实现取水前池Ⅰ和取水前池Ⅱ的底部污泥可以依靠重力流入污泥晒干池中,避免了用泵将取水前池沉淀下来的泥沙引入污泥晒干池,减少能量消耗和设备费用;

进一步的,其中,以标高平面为参照,取水前池Ⅰ和取水前池Ⅱ的上部出水口位置高于取水池入水口位置,此结构用于实现取水前池Ⅰ和取水前池Ⅱ的上部出水可以依靠重力流入取水池中,避免了用泵将取水前池沉淀下来的海水引入取水池,减少能量消耗和设备费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设计合理,经济实用,既能提取泥沙含量大,流量高的海水;又能保障结构安全可靠;既能够保证连续稳定供应海水,又能降低成本造价;而且具有节约能源,安全性好以及通用性强的优点。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1幅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布局示意图。

图中:1、取水泵Ⅰ,2、前池液位控制阀Ⅰ,3、排污阀Ⅰ,4、污泥晒干池,5、排污阀Ⅱ,6、取水泵Ⅱ,7、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Ⅱ,8、取水前池Ⅱ,9、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Ⅱ,10、取水池,11、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Ⅰ,12、取水前池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节能海水淡化取水系统,包括:取水池10、污泥晒干池4、第一取系统和第二取水系统;

第一取水系统包括:取水泵Ⅰ1和取水前池Ⅰ12;

其中,取水泵Ⅰ1和取水前池Ⅰ12通过管路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Ⅰ2;

取水前池Ⅰ12供水口与取水池10入水口通过管路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Ⅰ11;

取水前池Ⅰ12排污口与污泥晒干池4入口通过管理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Ⅰ3;

第二取水系统包括:取水泵Ⅱ6和取水前池Ⅱ8;

其中,取水泵Ⅱ6和取水前池Ⅱ8通过管路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Ⅱ7;

取水前池Ⅱ8供水口与取水池10入水口通过管路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Ⅱ9;

取水前池Ⅱ8排污口与污泥晒干池4入口通过管理连接,且此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Ⅱ5;

其中,取水前池Ⅰ12和取水前池Ⅱ8可为同一池体通过隔板分隔两个容纳部分形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取水系统和第二取水系统交替工作取水,通常以对应的取水前池底部泥沙堆积高度界定交替时间;

即,正常运行时(第一取水系统取水),取水泵Ⅱ6、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Ⅱ7、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Ⅱ9、排污阀Ⅱ5和排污阀Ⅰ3均处于关闭状态。开启取水泵Ⅰ1、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Ⅰ2,海水进入取水前池Ⅰ12,计算机控制系统(微型计算机和PLC)可以通过取水前池Ⅰ12中的液位高度利用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Ⅰ2对海水的流量进行智能控制,取水前池Ⅰ12中海水液体到一定高度后,开启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Ⅰ11,取水前池的海水进入取水池10。计算机控制系统(微型计算机和PLC)可以通过取水池10中的液位高度利用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Ⅰ11对海水的流量进行智能控制。当取水前池Ⅰ12中的污泥高度达到一定高度(通常为超过0.5米)时,开启取水泵Ⅱ6、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Ⅱ7、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Ⅱ9和排污阀Ⅰ3,关闭取水泵Ⅰ1、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Ⅰ2和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Ⅰ11(此时排污阀Ⅱ5保持关闭状态)。

当取水前池Ⅱ8中的污泥高度到一定高度(通常为超过0.5米)时,开启取海水泵Ⅰ1、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Ⅰ2、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Ⅰ11和排污阀Ⅱ5,关闭取水泵Ⅱ6、取水前池液位控制阀Ⅱ7、取水池液位控制阀Ⅱ9和排污阀Ⅰ3。第一取水系统和第二取水系统交替运行保证取水的连续性;

其中,控制均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即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取水前池和取水池上的液位计数值和对应管道上的调节阀控制取水量;

进一步的,其中,以标高平面为参照,取水前池Ⅰ12和取水前池Ⅱ8的底部排污口的位置高于污泥晒干池4入口位置,此结构用于实现取水前池Ⅰ12和取水前池Ⅱ8的底部污泥可以依靠重力流入污泥晒干池中,避免了用泵将取水前池沉淀下来的泥沙引入污泥晒干池,减少能量消耗和设备费用;

进一步的,其中,以标高平面为参照,取水前池Ⅰ12和取水前池Ⅱ8的上部出水口位置高于取水池10入水口位置,此结构用于实现取水前池Ⅰ12和取水前池Ⅱ8的上部出水可以依靠重力流入取水池10中,避免了用泵将取水前池沉淀下来的海水引入取水池,减少能量消耗和设备费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诉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