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结晶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9747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结晶皿。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化学、制药、生物等实验室经常会使用玻璃结晶皿加热水油浴来控制反应温度。所谓玻璃结晶皿,是指由玻璃材质制成的口、底平行,并与侧面垂直,面大而深的圆柱形、具嘴的平底皿。玻璃结晶皿的面大,主要是扩大受热面及蒸发面;皿深,是便于盛放更多的母液;平底,便于监视结晶体析出;具嘴,便于皿内溶液倾出。

在采用玻璃结晶皿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如果该实验所需的反应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则可直接对所述玻璃结晶皿进行加热,操作比较方便。但要是反应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特别是高温天气时,进行一些相对低温反应,就需要将玻璃结晶皿浸入低温液体中,且为了控制反应温度,需要不断的更换低温液体,既费时费力而且不能准确控制。因此,如何准确的控制玻璃结晶皿的反应温度,且简化用户操作,提高反应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璃结晶皿,用以准确控制玻璃结晶皿的反应温度,且简化用户操作,提高反应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玻璃结晶皿,包括结晶皿外层和结晶皿内层,在所述结晶皿外层和所述结晶皿内层之间形成一密闭的中空腔体;在所述结晶皿外层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结晶皿外层的下端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中空腔体连通,且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玻璃结晶皿的一条对角线上。

优选的,所述结晶皿外层的中心轴和所述结晶皿内层的中心轴重合。

优选的,所述结晶皿外层的高为11cm,所述结晶皿外层的直径为20cm。

优选的,所述结晶皿内层的侧面外壁与所述结晶皿外层的侧面内壁之间的距离为3cm;且所述结晶皿内层的底部内壁与所述结晶皿外层的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4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均为6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璃结晶皿,通过由结晶皿内层和结晶皿外层之间形成中空腔体,在所述中空腔体内通入循环液体,可以准确的调节结晶皿的反应温度,使得反应温度容易控制且较稳定,提高了反应效率,且简化了用户操作,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玻璃结晶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璃结晶皿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玻璃结晶皿,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玻璃结晶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玻璃结晶皿包括结晶皿外层12和结晶皿内层11,在所述结晶皿外层12和所述结晶皿11内层之间形成一密闭的中空腔体15;在所述结晶皿外层12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13,在所述结晶皿外层12的下端具有第二开口14,所述第一开口13和所述第二开口14均与所述中空腔体15连通,且所述第一开口13和所述第二开口14位于所述玻璃结晶皿的一条对角线上。这样一来,采用所述玻璃结晶皿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当实验反应所需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进行低温反应时,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3或第二开口14向所述中空腔体15中通入低温液体,所述低温液体吸收所述玻璃结晶皿内反应物的热量后,从所述第二开口14或所述第一开口13排出至外界,所述玻璃结晶皿就构成了一个简易的换热器,通过所述低温液体的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对所述玻璃结晶皿中的反应温度的准确控制,省时省力。

为了实现对置于所述结晶皿内层11中的反应物温度的均匀控制,优选的,所述结晶皿外层12的中心轴和所述结晶皿内层11的中心轴重合。也就是说,所述结晶皿内层11与所述结晶皿外层12的横截面为同心圆。

为了增大低温循环液体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从而进一步 实现对温度的准确控制,优选的,所述结晶皿外层的高为11cm,所述结晶皿外层的直径S3为20cm。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所述中空腔体15的大小,优选的,为了实现对所述反应温度的准确控制,且提高所述低温液体的循环效率,所述结晶皿内层的侧面外壁与所述结晶皿外层的侧面内壁之间的距离S2为3cm;且所述结晶皿内层的底部内壁与所述结晶皿外层的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S1为4cm。

为了提高所述中空腔体15中的低温液体的循环效率,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相等。更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S4均为6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璃结晶皿,通过由结晶皿内层和结晶皿外层之间形成中空腔体,在所述中空腔体内通入循环液体,可以准确的调节结晶皿的反应温度,使得反应温度容易控制且较稳定,提高了反应效率,且简化了用户操作,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