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H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1497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多孔泡沫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h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日益严峻的海上石油泄漏事故和工业有机试剂泄漏事故的发生,许多有效的泄漏处理也应运而生,例如化学处理法、控制燃烧法、微生物降解法和油吸收法。

油吸收法对于处理海上泄漏的石油,具有清除率高、能耗低、污染小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因此,相关科研工作者主要研究吸油材料的制备,尤其是三维吸油材料。三维吸油材料可以在石油泄漏地点直接进行石油吸附。当石油吸收后需要进行回收,传统的回收方式主要是蒸馏和挤压。然而,蒸馏对于低沸点轻质油吸收效率较高,对于高沸点重油难以回收,同时比较耗能;挤压虽然可以比较简单的回收油相,但仍然有不少的油残留在吸附剂上导致了二次污染(acssustainablechem.eng.2015,3,3012-3018)。

针对上述油回收的弊端,许多响应性的油水分离三维材料开始出现。ph响应性材料也进入了研究的范畴。ph响应性聚合物比较普遍,廉价易得。密胺泡沫是三维多孔材料的理想模板,其表面易于化学改性,且具有优异的弹性和阻燃性。本发明通过将ph响应性聚合物聚4-乙烯基吡啶以原子转移自由基的方式,将聚合接枝在密胺基泡沫表面,得到了ph响应性的三维油水分离泡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h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该油水分离泡沫以密胺泡沫为载体,表面接枝聚4-乙烯基吡啶,具有ph快速响应。

本发明目的还在于提供所述一种ph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ph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以密胺泡沫为载体,表面接枝ph响应性聚合物聚4-乙烯基吡啶,可实现ph响应性油水分离,通过改变ph值,水接触角在0~135°范围内可调。

制备所述的一种ph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密胺泡沫置于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甲苯溶液中,进行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取出,甲苯反复洗涤,氮气烘干;

(2)将步骤(1)得到的泡沫浸渍于吡啶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在冰水浴下,逐滴滴加2-溴异丁酰溴,滴加完毕后继续在冰水浴进行反应,常温下再反应10~15小时;反应结束后取出,依次用二氯甲烷和丙酮反复洗涤,氮气氛下干燥;

(3)氮气气氛下,将步骤(2)得到的泡沫置于含有单体4-乙烯基吡啶的丁酮和异丙醇混合溶剂中,加入催化剂cubr和配位剂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取出,去离子水清洗,氮气氛下干燥,得到所述ph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甲苯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10%。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回流反应的温度为110~115℃,反应的时间为1~10小时。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甲苯反复洗涤的次数为3次。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吡啶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吡啶的质量浓度为3.0%。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2-溴异丁酰溴与密胺泡沫的质量比2:1~20:1。

进一步地,步骤(2)中,滴加完2-溴异丁酰溴后,继续在冰水浴下反应的时间为1小时。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二氯甲烷和丙酮反复洗涤的次数为5次。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含有单体4-乙烯基吡啶的丁酮和异丙醇混合溶剂中,丁酮和异丙醇的体积比为1:1,单体4-乙烯基吡啶的浓度为6.4-64mg/ml。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单体4-乙烯基吡啶与密胺泡沫的质量比10:1~30:1。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催化剂cubr的质量为4-乙烯基吡啶质量的2~6%。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配位剂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的质量为4-乙烯基吡啶质量的15~25%。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40~60℃,反应的时间为2~20小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适于工业化生产;

(2)本发明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在ph值较低(ph<4.5)的溶液中展现出超亲水/超疏油性,在ph较高(ph>4.5)的溶液中展现为高疏水/超亲油性;

(3)本发明响应性油水分离泡沫不仅可以用于油水分离,并快速释放吸附的油进行回收,还可以进行污水净化和微流道开关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ph响应性密胺基泡沫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1)将16mg密胺泡沫置于含有200µl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20ml甲苯溶液中,115℃下回流反应1h,用甲苯反复清洗三次,氮气氛围内烘干;

(2)得到的泡沫置于15ml无水二氯甲烷中(含3.0wt%无水吡啶),在0℃条件下,逐滴滴加86µl2-溴异丁酰溴引发剂,滴加完毕后继续冰水浴下反应1h,再置于常温反应12h;取出泡沫,用二氯甲烷和丙酮反复清洗5次,氮气氛围内干燥;

(3)氮气气氛下,将该泡沫置于含有0.32g单体4-乙烯基吡啶的5ml丁酮和异丙醇(丁酮:异丙醇体积比为1:1)溶液中,加入催化剂15mgcubr和配位剂60mg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50℃反应2h后取出泡沫,经过去离子水清洗,氮气氛围下干燥,得到了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

得到的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的扫描电镜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密胺泡沫光滑的表面被覆盖大量的聚4-乙烯基吡啶,形成了粗糙的表面,表明ph响应性聚合物很好的固定在密胺泡沫表面形成了具有响应性的泡沫。

实施例2

(1)将16mg密胺泡沫置于含有450µl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20ml甲苯溶液中,115℃下回流反应6h,用甲苯溶剂反复清洗三次,氮气氛围内烘干;

(2)得到的泡沫置于无水15ml二氯甲烷中(含3.0wt%无水吡啶),在0℃条件下,逐滴滴加17µl2-溴异丁酰溴引发剂,滴加完毕后继续在冰水浴下反应1h,再置于常温反应12h;取出泡沫,用二氯甲烷和丙酮反复清洗5次,氮气氛围内干燥;

(3)氮气气氛下,将该泡沫置于含有0.16g单体4-乙烯基吡啶的10ml丁酮和异丙醇(丁酮:异丙醇体积比为1:1)溶液中,加入催化剂6mgcubr和配位剂48mg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40℃反应20h后取出该产品,经过去离子水清洗,氮气氛围下干燥,得到了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

得到的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表面可参见图1。

实施例3

(1)将16mg密胺泡沫置于含有900µl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20ml甲苯溶液中,115℃下回流反应4h,用甲苯溶剂反复清洗三次,氮气氛围内烘干;

(2)得到的泡沫置于无水15ml二氯甲烷中(含3.0wt%无水吡啶),在0℃条件下,逐滴滴加172µl2-溴异丁酰溴引发剂,滴加完毕后继续在冰水浴下反应1h,再置于常温反应12h;取出泡沫,用二氯甲烷和丙酮反复清洗5次,氮气氛围内干燥;

(3)氮气气氛下,将该泡沫置于含有0.32g单体4-乙烯基吡啶的10ml丁酮和异丙醇(丁酮:异丙醇体积比为1:1)溶液中,加入催化剂19mgcubr和配位剂80mg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50℃反应10h后取出该产品,经过去离子水清洗,氮气氛围下干燥,得到了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

得到的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表面可参见图1。

实施例4

(1)将16mg密胺泡沫置于含有1.5ml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20ml甲苯溶液中,115℃下回流反应8h,用甲苯溶剂反复清洗三次,氮气氛围内烘干;

(2)得到的泡沫置于无水15ml二氯甲烷中(含3.0wt%无水吡啶),在0℃条件下,逐滴滴加86µl2-溴异丁酰溴引发剂,滴加完毕后继续在冰水浴下反应1h,再置于常温反应10h;取出泡沫,用二氯甲烷和丙酮反复清洗5次,氮气氛围内干燥;

(3)氮气气氛下,将该泡沫置于含有0.48g单体4-乙烯基吡啶的15ml丁酮和异丙醇(丁酮:异丙醇体积比为1:1)溶液中,加入催化剂19mgcubr和配位剂80mg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60℃反应15h后取出该产品,经过去离子水清洗,氮气氛围下干燥,得到了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

得到的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表面可参见图1。

实施例5

(1)将16mg密胺泡沫置于含有2ml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20ml甲苯溶液中,115℃下回流反应10h,用甲苯溶剂反复清洗三次,氮气氛围内烘干;

(2)得到的泡沫置于无水15ml二氯甲烷中(含3.0wt%无水吡啶),在0℃条件下,逐滴滴加86µl2-溴异丁酰溴引发剂,滴加完毕后继续在冰水浴下反应1h,再置于常温反应15h。取出泡沫,用二氯甲烷和丙酮反复清洗5次,氮气氛围内干燥;

(3)氮气气氛下,将该泡沫置于含有0.32g单体4-乙烯基吡啶的50ml丁酮和异丙醇(丁酮:异丙醇体积比为1:1)溶液中,加入催化剂15mgcubr和配位剂60mg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50℃反应20h后取出该产品,经过去离子水清洗,氮气氛围下干燥,得到了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

得到的ph响应性的密胺基泡沫表面可参见图1。

实施例1~5所得ph响应性密胺基泡沫的性能:当ph=1.0时,该泡沫处于亲水疏油的状态(其空气中的水接触角为0°);当ph=7.0时,该泡沫处于亲油疏水的状态(其空气中的水接触角为135°);当溶液ph>4.5时,该泡沫处于亲油疏水的状态,可以吸附溶液中不溶的油或有机物,当ph<4.5时,该泡沫处于亲水疏油的状态,可以将吸附的油或有机物快速的释放出来。这种油水分离和油的回收方式不仅不会损坏吸附剂的结构,而且避免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