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筒型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5191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筒型澄清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专利主要涉及在大、中、小型城市给水厂澄清池的应用,具体为一种双筒型澄清池。



背景技术:

澄清池是将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综合于一个构筑物中完成,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的目的。絮凝池要有成套的混合和絮凝设备,占地面积较大;平流式沉淀池只是单纯的为了颗粒的沉降,池底污泥还有相当的絮凝活性未被利用。而澄清池是将两者结合,不仅减小了用地面积还充分利用了活性泥渣的絮凝作用。另外随着对城市水厂的出水质量要求的提高,出厂水要求浑浊度在3度以下,今后的趋势,出厂水浊度还将进一步降低(目前不少水厂的出厂水浊度已达到1度以下),这就要求絮凝效果要进一步增强,沉淀池必须要有配套的过滤构筑物才能够使出水质量达标,对中小型水厂来说前期投入的资金也较大。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双筒型澄清池解决单一的絮凝池和沉淀池所出现的问题,使两者优点集于一身,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筒型澄清池,采用双筒型的圆锥型澄清池结构,提高土地面积的利用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出水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经济和效益的最大化;该种双筒型澄清池特殊的结构和内部构造再加上高效的絮凝剂能大大增加出厂水的质量和产量,并且新型结构具有的特点是节能环保,经济效益高。

本发明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筒型澄清池,主要包括:出水渠、放空管、排泥总管、加药管、进水管、环状吸泥管、挡板、内筒、外筒、环状固定板组成;其特征在于:内筒卡在环状固定板中间,与外筒同心布置,所述环状固定板的外沿与外筒的上端固定连接;加药管的末端接入进水管上,进水管的末端接入到内筒的上端;外筒的上端连接出水渠,环状吸泥管安装于外筒锥形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环状吸泥管的侧边与放空管连接,环状吸泥管的底部中间与排泥总管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放空管、进水管、加药管、排泥总管均设有闸阀。

进一步,所述环状吸泥管均匀布置在外筒圆锥型池底的表面,均匀布置有若干吸泥口且吸泥口朝向垂直池壁,然后连接外部的排泥总管。

进一步,所述内筒内部采用自上而下的螺旋式结构,内筒中柱和内筒内壁分别向外、向里交叉设置挡板,挡板长度为内筒直径的1/4,从上往下螺旋通道逐渐变大。

进一步,所述外筒为上圆柱+下圆锥体结构,底部连接排泥总管及放空管。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筒型的圆锥型澄清池结构,提高土地面积的利用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出水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经济和效益的最大化;将混凝池与沉淀池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小占地面积,提高出水质量和产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节省电力开支;解决单一的絮凝池和沉淀池所出现的问题,使两者优点集于一身,满足市场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专利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专利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专利的工作原理流程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出水渠,2、放空管,3、排泥总管,4、加药管,5、进水管,6、环状吸泥管,7、挡板,8、内筒,9、外筒,10、环状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专利明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3,本发明专利的实施例包括:一种双筒型澄清池,主要包括;出水渠1、放空管2、排泥总管3、加药管4、进水管5、环状吸泥管6、挡板7、内筒8、外筒9、环状固定板10组成;其特征在于:内筒8卡在环状固定板10中间,与外筒9同心布置,所述环状固定板10的外沿与外筒9的上端固定连接;加药管4的末端接入进水管5上,进水管5的末端接入到内筒8的上端;外筒9的上端连接出水渠1,环状吸泥管6安装于外筒9锥形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环状吸泥管6的侧边与放空管2连接,环状吸泥管6的底部中间与排泥总管3相连接。

所述放空管2、进水管5、加药管4、排泥总管6均设有闸阀。

环状吸泥管6均匀布置在外筒9圆锥型池底的表面,均匀布置有若干吸泥口且吸泥口朝向垂直池壁,然后连接外部的排泥总管3。

内筒8内部采用自上而下的螺旋式结构,内筒中柱和内筒内壁分别向外、向里交叉设置挡板7,挡板7长度为内筒直径的1/4,从上往下螺旋通道逐渐变大,以此控制水流速度。原水从进水管进入经加药管加絮凝剂后从切线方向进入内筒上部,按螺旋方式自上而下流动,结合挡板的作用大大提高凝聚的效率、减少凝聚时间。

外筒9为上圆柱+下圆锥体结构,底部设有排泥总管3及放空管2,使最后沉淀的杂物通过排泥总管3及放空管2排出。

本发明专利所述的内筒8与外筒的直径比为2:3;外筒圆柱部分直径与筒深比为1:1;底部圆锥部分与地面夹角约38°,环状吸泥管的上口直径为0.5米,下口直径为0.3米。

本发明专利所述原水和混凝剂在进入澄清池前先进行混合,然后经过内筒内的挡板的作用下使原水与混凝剂充分混合,通过外筒的离心作用以及重力作用,大的矾花沉淀到外筒底部最后通过排泥总管排到外部,清水则由上部经出水渠排出。

本发明专利的工作原理是:原水进入进水管经时加药管加入絮凝剂后从切线方向进入内筒上部,按螺旋方式自上向下流动,在与挡板的作用下大大提高混凝的效率、以减少混凝时间。原水流出内筒底部后,进入外筒内,在离心力以及重力的作用下,沉淀物聚集在外筒底部中央地带,吸进入到环状吸泥管,进而沉淀物通过排泥总管排出,而经过处理的水从外筒上部的出水渠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双筒型澄清池,主要包括:出水渠、放空管、排泥总管、加药管、进水管、环状吸泥管、挡板、内筒、外筒、环状固定板组成;内筒卡在环状固定板中间,与外筒同心布置,所述环状固定板的外沿与外筒的上端固定连接;加药管的末端接入进水管上,进水管的末端接入到内筒的上端;外筒的上端连接出水渠,环状吸泥管安装于外筒锥形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环状吸泥管的侧边与放空管连接,环状吸泥管的底部中间与排泥总管相连接。本发明的优点是:利用流体力学和物理学,根据重力的特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提高混凝及沉淀效率;通过水力特性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消耗,降低水处理成本;明显提高出水质量,减小占地面积,减少人力物力投资。

技术研发人员:董绍斌;聂佳伟;廖盛阳;汤爱萍;黄浩;刘庆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昌航空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5.15
技术公布日:2017.10.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