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复合MgO基CO2中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72220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性能复合MgO基CO2中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复合mgo基co2中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吸附co2的高活性高稳定性吸附剂及制备方法,该吸附剂的一部分是单分散的花形结构复合载体mgo/cao,另一部分是负载在mgo/cao上具有特定比例的碱金属盐。



背景技术: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了大气中co2浓度的上升,导致了全球变暖,引发了环境危机。在各种co2排放源中,燃煤电厂居首位。而提出的co2捕捉与封存技术(ccs)将成为减少co2排放的重要举措。目前针对于燃煤电厂,有三种co2捕集方式: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和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是指从燃料燃烧后的尾气中捕集co2,由于支持燃烧的空气中含有大量n2,因此烟气中co2浓度较低,捕集成本较高。富氧燃烧是指采用纯氧代替空气去支持燃烧,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尾气中的co2浓度,利于其分离,但是由于大规模制氧能耗较大,所以其经济性也较差。燃烧前捕集则是在燃料燃烧前将co2分离,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igcc被誉为21世纪最清洁高效的发电技术。在igcc系统中,经煤气化单元产生的合成气通过水气变换反应得到较高浓度的co2,此时进行co2捕集(燃烧前捕集),可以降低能耗并提高过程效率。

目前捕集co2的方法主要有溶剂吸附法、膜分离法、固体吸附法。其中溶剂吸附法的工艺成熟,设备简单,已经工业化应用,但是此方法的溶剂再生能耗高,且溶剂对设备有一定的腐蚀性。膜分离法则由于分离效率较低、膜放大困难等问题难以实现工业化应用。与前二者相比,固体吸附法由于具有工艺简单,对设备腐蚀性小和再生容易等优点而受到广大推崇。

在co2固体吸附剂中,mgo的co2理论吸附量(1.1克co2/克吸附剂)高、价廉易得,且碳酸化反应温度与igcc中水汽变换气体的出口温度(250~450℃)一致,所以mgo是较有前景的适宜于燃烧前co2捕集的固体吸附剂。然而由于纯mgo的co2吸附量很低,且吸附-再生循环稳定性很差,使其实际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mgo基吸附剂,从而对co2进行高效捕集。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吸附活性与循环稳定性的中温mgo基co2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说的中温是指吸附温度为300~500℃),可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中燃烧前捕集。

本发明是通过一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性能复合mgo基co2中温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剂由四种碱金属盐和具有多层次花形结构的mgo/cao复合物组成,表示如下:

[(li,k)x-(na,k)]y/[mgo-mcao]

(li,k)代表lino3和kno3;(na,k)代表na2co3和k2co3;

其中:

x代表lino3,kno3总的摩尔数与na2co3,k2co3总的摩尔数的比值(即硝酸盐与碳酸盐摩尔数之比),x介于0.5~3之间;

y代表lino3,kno3,na2co3,k2co3总的摩尔数与mgo的摩尔数的比值,y介于0.05~0.75之间。

m代表cao在mgo/cao复合氧化物中所占的摩尔百分比,m介于5~35之间;

lino3与kno3的摩尔比值介于0.1~0.9;na2co3与k2co3的摩尔比介于0.5~2。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分别称量聚乙烯吡咯烷酮、量取醇类混合溶液加入100ml烧杯中,磁力搅拌至溶液澄清,然后称量一定量的镁盐和钙盐加入烧杯中,继续搅拌至溶液澄清;

其中:所述醇类为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溶液,乙二醇的摩尔数为1~1.5mol,乙二醇与丙三醇的摩尔比为5~15,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为所加入乙二醇与丙三醇总质量的0.5~0.6%,钙盐为甲酸钙、乙酸钙和丙酸钙的一种;镁盐为乙酸镁和甲醇镁的一种,镁盐的摩尔数介于2~5mmol之间;

(2)将步骤(1)所得的澄清液倒入100ml水热釜中,在烘箱120~180℃温度下保持14h后,取出水热釜冷却,得到乳白色液体;

(3)将步骤(2)所得的乳白色液体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用乙醇洗涤成白色沉淀物;

(4)将步骤(3)所得的白色沉淀物真空条件下烘干;

(5)将步骤(4)所得的白色产物研磨后,在氮气条件下煅烧,500℃恒温2h,然后在空气条件下煅烧,500℃恒温2h,煅烧之后,便得到花形结构的mgo/cao;

(6)按所述比例分别称量lino3,kno3,na2co3,k2co3,放入150ml单口烧瓶中,加入无水甲醇,超声使碱金属盐完全溶解;无水甲醇的体积介于60~100ml之间;

(7)所述比例称量步骤(5)所得的mgo/cao,加入步骤(6)的溶液中,磁力搅拌12h;

(8)将步骤(7)所得含mgo/cao的悬浮液进行旋转蒸发,除去甲醇溶剂后便得到所述吸附剂。

本发明制备的掺杂有cao的花形结构纳米mgo基吸附剂在四种碱金属盐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了优异的co2吸附性能。主要优点在于,一方面本发明的负载碱金属盐的复合载体mgo/cao吸附剂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高,制备方法简便等特点,另一方面,花形结构复合载体mgo/cao能够有效地抑制碱金属盐在多次吸附-再生循环中的流动,从而提升其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li,k)2-(na,k)]0.15/[mgo-5cao]的吸附/再生循环性能图

(a)吸附条件:350℃,100%co2,1h;再生条件:400℃,100%n2,20min

(b)吸附条件:350℃,40%co2,1h;再生条件:400℃,100%n2,20min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li,k)2-(na,k)]0.2/[mgo-5cao]的吸附/再生循环性能图

吸附条件:350℃,100%co2,1h;再生条件:400℃,100%n2,20min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li,k)2-(na,k)]0.15/[mgo-20cao]的吸附/再生循环性能图

吸附条件:350℃,100%co2,30min;再生条件:400℃,100%n2,20min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与对比例1中吸附剂的吸附容量比较图

吸附条件:350℃,100%co2,1h;再生条件:400℃,100%n2,20min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2与对比例2中吸附剂的第一次碳酸化反应比较图

吸附条件:350℃,100%co2,1h;再生条件:400℃,100%n2,20min

图6[(li,k)2-(na,k)]0.15/[mgo-5cao]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叙述于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称量0.500g聚乙烯吡咯烷酮,量取15g丙三醇、75g乙二醇于100ml烧杯中,磁力搅拌约2h至溶液透明,然后称量0.856g四水乙酸镁和0.037g一水乙酸钙加入烧杯中,继续搅拌至溶液澄清。将上述溶液倒入100ml水热釜中,在150℃下保持14h,待溶液冷却,将液体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并用乙醇洗涤。将得到的白色沉淀物放到60℃真空烘箱中过夜,然后取出研磨,得到的干燥白色固体粉末放进固定床中,氮气条件下,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然后在马弗炉中,空气条件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煅烧后便得到纳米片状花形mgo/cao。称量0.0152glino3,0.0282gkno3,0.0133gna2co3,0.0173gk2co3,放入250ml单口烧瓶,加入100ml无水甲醇,超声仪中超声2h,使碱金属盐完全溶解。称量0.211g上述mgo/cao粉末,加入上述碱金属盐溶液中,磁力搅拌12h。然后将上述含mgo的悬浮液旋转蒸发,除去甲醇溶剂后得到吸附剂[(li,k)2-(na,k)]0.15/[mgo-5cao],其扫描电镜图如图6所示

性能测试:在热重分析仪上对所制得的吸附剂在不同co2分压下进行碳酸化-煅烧循环实验,记录20次循环过程的吸附容量。

性能测试方法:

本发明采用热重分析仪测试的吸附剂碳酸化-煅烧各个循环的吸附容量。热重分析的条件是:(1)在热天平内装入约5mg吸附剂样品,然后进行碳酸化反应,温度为350℃,通入的气体为50mlco2。碳酸化时间为60min;(2)吸附结束后,切换气体为50mln2,使体系温度升高到400℃(10℃/min)进行吸附剂再生,时间20min;(3)再生结束后,以10℃/min的速率将加热炉温度降至350℃,切换气体为50mlco2进行碳酸化反应,如此循环往复则可进行吸附剂的循环稳定性考察,本实例进行了20个循环。实验结果如图1(a)所示。

考察40%co2浓度对所制得的吸附剂进行碳酸化-煅烧循环吸附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b)所示。碳酸化温度为350℃,时间为60min,气氛为20mlco2与30mln2;煅烧温度为400℃,时间为20min,气氛为50mln2;

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吸附剂质量变化数据,计算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其定义如下:

实施例2

称量0.500g聚乙烯吡咯烷酮,量取10g丙三醇、80g乙二醇于100ml烧杯中,磁力搅拌约2h至溶液透明,然后称量0.856g四水乙酸镁和0.027g甲酸钙加入烧杯中,继续搅拌至溶液澄清。将上述溶液倒入100ml水热釜中,在150℃下保持14h,待溶液冷却,将液体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并用乙醇洗涤。得到的白色固体粉末放进固定床中,氮气条件下,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然后在马弗炉中,空气条件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煅烧后便得到纳米片状花形mgo/cao。称量0.0203glino3,0.0376gkno3,0.0177gna2co3,0.0231gk2co3,放入250ml烧瓶中,加入100ml无水甲醇,超声仪中超声2h。称量0.158g上述mgo/cao粉末,加入上述碱金属盐溶液中,磁力搅拌12h。然后将上述含mgo的悬浮液旋转蒸发,除去甲醇溶剂后得到吸附剂[(li,k)2-(na,k)]0.2/[mgo-5cao]。

性能测试:在热重分析仪上对所制得的吸附剂进行碳酸化-煅烧循环实验,记录20次循环过程的吸附容量。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碳酸化温度为350℃,时间为60min,50mlco2;煅烧温度为400℃,时间为20min,50mln2;

实施例3

称量0.500g聚乙烯吡咯烷酮,量取15g丙三醇、75g丙三醇于100ml烧杯中,磁力搅拌约2h至溶液透明,然后称量0.345g甲醇镁和0.176g一水乙酸钙加入烧杯中,继续搅拌至溶液澄清。将上述溶液倒入100ml水热釜中,在150℃下保持14h,待溶液冷却,将液体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并用乙醇洗涤。将得到的白色沉淀物放到60℃真空烘箱中过夜,然后取出研磨,得到干燥的白色固体粉末放进固定床,氮气条件下,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然后在马弗炉中,空气条件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煅烧得到纳米片状花形mgo/cao。称量0.0152glino3,0.0282gkno3,0.0133gna2co3,0.0173gk2co3,放入250ml单口烧瓶中,加入100ml无水甲醇,超声仪中超声2h,使碱金属盐完全溶解。称量0.211g上述mgo/cao粉末,加入上述碱金属盐溶液中,磁力搅拌12h。然后将上述含mgo的悬浮液旋转蒸发,除去甲醇溶剂后得到吸附剂[(li,k)2-(na,k)]0.15/[mgo-20cao]。

性能测试:在热重分析仪上对所制得的吸附剂进行碳酸化-煅烧循环实验,记录20次循环过程的吸附容量。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碳酸化温度为350℃,时间为30min,50mlco2;煅烧温度为400℃,时间为20min,50mln2;

对比例1

称量0.500g聚乙烯吡咯烷酮,量取10g丙三醇、80g乙二醇于100ml烧杯中,磁力搅拌约2h至溶液透明,然后称量0.856g四水乙酸镁加入烧杯中,继续搅拌至溶液澄清。将上述溶液倒入100ml水热釜中,在150℃下保持14h,待溶液冷却,将液体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并用乙醇洗涤。得到干燥的白色固体粉末放进固定床,氮气条件下,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然后在马弗炉中,空气条件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煅烧后得到纳米花形mgo。称量0.0203glino3,0.0376gkno3,0.0177gna2co3,0.0231gk2co3,放入250ml单口烧瓶中,加入100ml无水甲醇,超声仪中超声2h,使碱金属盐完全溶解。称量0.158g上述mgo粉末,加入上述碱金属盐溶液中,磁力搅拌12h。然后将上述含mgo的悬浮液旋转蒸发,除去甲醇溶剂后得到吸附剂[(li,k)2-(na,k)]0.2/mgo。

性能测试:在热重分析仪上对所制得的吸附剂进行碳酸化-煅烧循环实验,记录20次循环过程的吸附容量。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碳酸化温度为350℃,时间为60min,50mlco2;煅烧温度为400℃,时间为20min,50mln2;

对比例2

称量0.500g聚乙烯吡咯烷酮、量取15g丙三醇、75g丙三醇于100ml烧杯中,磁力搅拌约2h至溶液透明,然后称量0.856g四水乙酸镁和0.037g一水乙酸钙加入烧杯中,继续搅拌至溶液澄清。将上述溶液倒入100ml水热釜中,在150℃下保持14h,待溶液冷却,将液体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并用乙醇洗涤。得到的干燥白色固体粉末放进固定床中,氮气条件下,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然后在马弗炉中,空气条件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00℃,恒温2h,煅烧后便得到纳米花形[mgo-5cao]。

性能测试:在热重分析仪上对所制得的纳米花形[mgo-5cao]进行碳酸化实验,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碳酸化温度为350℃,时间为60min,50mlco2;煅烧温度为400℃,时间为20min,50mln2;

由上述附图和实例可见,相比于纯mgo负载碱金属盐后所制备的吸附剂(对比例1),复合mgo/cao负载碱金属盐后所制备的吸附剂(实施例2)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20次循环后稳定在0.6克co2/克吸附剂。相比于复合mgo/cao所制备的吸附剂(对比例2),复合mgo/cao负载碱金属盐后所制备的吸附剂(实施例1和实施例2)具有更高的二氧化碳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本发明是一种二氧化碳吸附容量和吸附率较高,吸附-再生循环稳定性良好的吸附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