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溶解性芳烃溶剂用脱色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32077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芳烃溶剂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溶解性芳烃溶剂用脱色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适用于gf-s1500芳烃溶剂。



背景技术:

gf-s系列芳烃溶剂是以c9、c10重芳烃为原料,参照国际上专用芳烃溶剂标准研制生产的,具有溶解力强、毒性低、气味小、不含氧和重金属、沸点高、挥发性慢等优点,主要用于涂料、农药、塑料、涂料油漆等行业。

由于gf-s系列芳烃溶剂对于大多数农药具有良好的梯度溶解性能,与农药乳化剂单体也有极好的互溶性,由其配置的乳油具有闪点高,挥发速度慢,渗透性强等特点,因此,常将gf-s系列芳烃溶剂用作农药乳化剂,以延长农药液滴在植物或昆虫表体上的停滞时间来提高农药的药效。

芳烃溶剂油的色度是芳烃溶剂油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芳烃溶剂油的应用范围。如果色度过高,使用范围就大大受到限制,需要进行脱色处理。

目前,常用的芳烃溶剂油脱色方法有吸附法和精馏法等。其中,精馏法的脱色效果不理想,且能耗比较高,不利于节约成本;而目前普遍采用的吸附法存在吸附剂用量大、脱色效果不理想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溶解性芳烃溶剂用脱色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能够形成三层结构式高效脱色吸附剂,有效提高脱色效果,减少吸附剂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溶解性芳烃溶剂用脱色吸附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组分:大孔吸附树脂10~15份、活性焦粉20~25份、活性白土5~10份、分子筛原粉10~15份、羧甲基纤维素3~5份、松香酸钠1~2份,聚乙烯醇缩甲醛1~3份、氢化松香甘油脂1.5~2份、聚乙烯醇树脂4~5份、石棉绒4~8份、松香油2~3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溶解性芳烃溶剂用脱色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大孔吸附树脂活化与填充处理:将配方量的大孔吸附树脂与分子筛原粉置于0~5℃的冷水中,搅拌混合至均匀,在搅拌状态下以恒定的升温速率加热至回流状态,使两者充分扩散,然后加入配方量的氢化松香甘油脂,并进行微波处理,随后降温至0~5℃静置1~3h,再以上述升温速率加热至回流状态,过滤,将所得颗粒冷冻干燥,得到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

(2)制备包裹中间层:将一半配方量的松香油、全部的聚乙烯醇树脂和活性白土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100~110℃,恒温保持5~8min,再趁热加入配方量的石棉绒和松香酸钠,搅拌混合至均匀,最后将步骤(1)中制备的所述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加入其中,先用高速分散机搅拌成浆,再使用喷雾干燥装置制成颗粒物料,充分干燥后得到单层包裹的分子筛原粉填充大孔吸附树脂;

(3)制备包裹外层:将剩余配方量的松香油、全部的活性焦粉、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缩甲醛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50~70℃恒温保持10~15min,再加入步骤(2)中所得的包裹物料,微波处理后,转入0~5℃的环境中静置1~3h,先用高速分散机搅拌成浆,再使用喷雾干燥装置制成颗粒物料,充分干燥后,得到多层包裹式脱色吸附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冷水的加入量为所述大孔吸附树脂与分子筛原粉总重量的10~15倍;所述恒定的升温速率为8~10℃/min;所述微波处理的工艺条件为:频率2500mhz,功率1000w,时间15~30min。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分子筛原粉填充大孔吸附树脂的填充率为75%以上。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所述喷雾干燥装置的出口温度为100~110℃,所得包裹层的厚度为10~100μm。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所述微波处理条件为:频率2550mhz,功率800w,时间10~20min;所述喷雾干燥装置的出口温度为80~100℃,所得包裹层的厚度为10~100μ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高溶解性芳烃溶剂用脱色吸附剂,通过合理的配方设计和独特的分层包裹式制备工艺,将吸附剂制备成以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为核心的多层包裹式结构,该多层包裹式结构的吸附剂以活性焦粉作为吸附外层,以石棉绒作为中间阻隔层,以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为高效过滤芯层,对芳烃溶剂实现了分层次过滤净化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吸附效果,并可节约吸附剂用量,降低成本,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实施例1

一种高溶解性芳烃溶剂用脱色吸附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组分:大孔吸附树脂10份、活性焦粉20份、活性白土5份、分子筛原粉10份、羧甲基纤维素3份、松香酸钠1份,聚乙烯醇缩甲醛1份、氢化松香甘油脂1.5份、聚乙烯醇树脂4份、石棉绒4份、松香油2份。

上述脱色吸附剂的各组分采用分层包裹式制备成以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为核心的多层包裹式结构,从而实现对芳烃溶剂分层次过滤净化的作用,以提高脱色效果,节约吸附剂用量,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大孔吸附树脂活化与填充处理:将配方量的大孔吸附树脂与分子筛原粉置于占大孔吸附树脂与分子筛原粉总重量的10倍的0~5℃的冷水中,搅拌混合至均匀,在搅拌状态下以8℃/min的恒定升温速率下加热至回流状态,使两者充分扩散,然后加入配方量的氢化松香甘油脂,并在频率为2500mhz,功率为1000w的条件下微波处理15min,随后以15℃/min的速率降温至0~5℃,静置1h,再以8℃/min的恒定升温速率加热至回流状态,过滤,将所得颗粒冷冻干燥,得到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

经测试,所得大孔吸附树脂中分子筛原粉的填充率为75%以上;

(2)制备包裹中间层:将一半配方量的松香油、全部的聚乙烯醇树脂和活性白土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100℃,恒温保持8min,再趁热加入配方量的石棉绒和松香酸钠,搅拌混合至均匀,使所加物料全部融为均匀的混合物,最后将步骤(1)中制备的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加入其中,再用高速分散机搅拌成浆,使用喷雾干燥装置,在出口温度为100℃的条件下将浆料制成表面带包裹层的大孔吸附树脂颗粒物料,充分干燥后,得到单层包裹的分子筛原粉填充大孔吸附树脂,经测试,包裹层的厚度为10~100μm;

(3)制备包裹外层:将剩余配方量的松香油、全部的活性焦粉、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缩甲醛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50℃恒温保持15min,再加入步骤(2)中所得的包裹物料,在频率为2550mhz,功率为800w的条件下微波处理10min后,转入0~5℃的环境中静置1h,再用高速分散机搅拌成浆,并使用喷雾干燥装置,在出口温度为80~100℃的条件下将上述浆料制成颗粒物料,充分干燥后,得到多层包裹式脱色吸附剂,经测试,所得包裹层的厚度为10~100μm。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发明的高溶解性芳烃溶剂用脱色吸附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组分:大孔吸附树脂15份、活性焦粉25份、活性白土10份、分子筛原粉15份、羧甲基纤维素5份、松香酸钠2份,聚乙烯醇缩甲醛3份、氢化松香甘油脂2份、聚乙烯醇树脂5份、石棉绒8份、松香油3份。

上述脱色吸附剂的各组分采用分层包裹式制备成以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为核心的多层包裹式结构,从而实现对芳烃溶剂分层次过滤净化的作用,以提高脱色效果,节约吸附剂用量,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大孔吸附树脂活化与填充处理:将配方量的大孔吸附树脂与分子筛原粉置于占大孔吸附树脂与分子筛原粉总重量的15倍的0~5℃的冷水中,搅拌混合至均匀,在搅拌状态下以10℃/min的恒定升温速率下加热至回流状态,使两者充分扩散,然后加入配方量的氢化松香甘油脂,并在频率为2500mhz,功率为1000w的条件下微波处理30min,随后以20℃/min的速率降温至0~5℃,静置3h,再以10℃/min的恒定升温速率加热至回流状态,过滤,将所得颗粒冷冻干燥,得到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

经测试,所得大孔吸附树脂中分子筛原粉的填充率为75%以上;

(2)制备包裹中间层:将一半配方量的松香油、全部的聚乙烯醇树脂和活性白土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110℃,恒温保持8min,再趁热加入配方量的石棉绒和松香酸钠,搅拌混合至均匀,使所加物料全部融为均匀的混合物,最后将步骤(1)中制备的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加入其中,再用高速分散机搅拌成浆,使用喷雾干燥装置,在出口温度为110℃的条件下将浆料制成表面带包裹层的大孔吸附树脂颗粒物料,充分干燥后,得到单层包裹的分子筛原粉填充大孔吸附树脂,经测试,包裹层的厚度为10~100μm;

(3)制备包裹外层:将剩余配方量的松香油、全部的活性焦粉、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缩甲醛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0℃恒温保持10min,再加入步骤(2)中所得的包裹物料,在频率为2550mhz,功率为800w的条件下微波处理20min后,转入0~5℃的环境中静置3h,再用高速分散机搅拌成浆,并使用喷雾干燥装置,在出口温度为100℃的条件下将上述浆料制成颗粒物料,充分干燥后,得到多层包裹式脱色吸附剂,经测试,所得包裹层的厚度为10~100μm。

上述方法制备的脱色吸附剂,以活性焦粉作为吸附外层,以石棉绒作为中间阻隔层,以分子筛原粉填充的大孔吸附树脂为高效过滤芯层,在用于高溶解性芳烃溶剂gf-s1500的脱色处理时,具有如下效果:对比现有吸附剂产品,其脱色度提升2~3级,吸附剂的消耗量节省30%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