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8073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属于润滑油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之一,其产品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生活领域。成品润滑油主要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其中基础油占绝大部分,因而基础油的性能和质量对润滑油的质量影响至关重要。添加剂可以改善基础油性能,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润滑油用在各种类型机械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润滑剂,主要起控制摩擦、减少磨损、冷却降温、密封隔离等作用。对于各种类型机械使用过的工业废润滑油,如何使其得到最有效的处理和再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处理不当的润滑油返回机器会造成机器的损害,流散到环境各处会造成环境污染。

色度,作为润滑油品质的直观性功能指标,是衡量废润滑油再生技术优劣的重要依据。在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过程中,脱色精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来看,废润滑油的脱色工艺采用的主要有吸附法、加氢法和絮凝脱色法等三大类。其中,吸附法是采用活性炭、白土、高分子聚合物等多孔物质的粉末或颗粒与废润滑油混合,或使废润滑油通过铺设有其颗粒状物的滤床,使废油中胶质、沥青质、酸类、皂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极性物质及芳香烃等有色污染物质吸附于多孔物质表面,从而实现废润滑油中有色物质的脱除。吸附剂是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用来脱除废润滑油中成色的极性物质。不同种类的吸附剂对不同种类的油品甚至同一种油品的脱色效果都有所差别。

目前在润滑油的再生产利用方面,脱色砂起着重要的作用,脱色砂是指用脱色过滤的办法,来吸附再生油中杂质及颜色的一种吸附剂。油品经脱色砂过滤后变得清澈,光亮并祛除油中的硫化物,使油品的品质得到提升,是目前市面上首选的脱色吸附产品。脱色砂不但能洗用原油炼制的小炼油,还能处理润滑油,减一线,减二线油,废机油等炼制的柴油和用老办法不能洗出的油品,适用面相当广泛。现阶段,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脱色砂一般采用废弃、掩埋等方式处理,没有配套的回收系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成本,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能够对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脱色砂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实现润滑油生产过程中的吸附脱色,并使脱色砂重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润滑油生产成本,避免脱色砂直接进入环境造成污染。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回收系统包括三合一滤机、氮气发生器、氮气缓冲罐、溶剂罐、油气冷却器、真空罐、油水分离罐、过滤冷却器、滤液罐;所述三合一滤机的数量至少为1个,三合一滤机与所述氮气缓冲罐连接,三合一滤机与所述溶剂罐连接,三合一滤机连接低压饱和蒸汽管;所述氮气发生器连接所述氮气缓冲罐;所述氮气缓冲罐连接在所述氮气发生器和所述三合一滤机之间;所述溶剂罐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溶剂罐连接所述滤液罐;所述油气冷却器经所述低压饱和蒸汽管连接所述三合一滤机;所述真空罐连接所述油气冷却器,真空罐连接在所述油气冷却器和油水分离罐之间,真空罐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所述油水分离罐连接所述真空罐,油水分离罐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所述过滤冷却器连接在所述三合一滤机和所述滤液罐之间;所述滤液罐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三合一滤机连接有进油管、回油管,油管内循环有导热油。三合一滤机可在同一容器内完成过滤、洗涤、干燥全过程连续操作。在加压或真空状态下操作,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时滤饼平整,固液分离效果好。容易内侧装有旋转喷淋装置,使清洗液均匀分布于容器内,可实现容器内部清洗和物料桨化洗涤。通过升降桨叶搅拌将滤饼和洗涤液混合,使浆状结晶及滤饼得到充分洗涤。滤饼被搅拌桨叶逐层刮松,导热油对滤饼加热,在真空状态下用热气体对湿物料加热,加速蒸发,达到干燥目的。滤饼干燥适当时间后,进行在线取样分析滤饼湿份,达到产品内控质量要求,即可冷却,为卸料做准备。刮松物料,通过搅拌叶推动从罐壁侧面出料口自动卸料。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三合一滤机连接有氮气压缩机,氮气压缩机连接到冷冻盐水进管和冷冻盐水出管,氮气压缩机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氮气压缩机将氮气发生器制造的氮气导入三合一滤机,从而对三合一滤机内的物料进行保护,防止氧化。氮气压缩机采用冷冻盐水泵,冷冻盐水泵采用负压结构,密封采用机械组合密封,且在负压环境中工作,在水泵压力不断增加而流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长期输送液体时密封不承受工作压力,从而确保密封永不泄漏。冷冻盐水泵叶轮采用半开式叶轮,流道宽、通过性好,在输送含有颗粒的浆料时无堵塞,颗粒也不会卡在叶轮和泵体,泵盖之间,从而弥补了一般离心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氮气发生器连接有自来水进管、自来水出管,氮气发生器连接到油水排污管,氮气发生器设有放空口。氮气发生器以碳分子筛(cms)为吸附剂,采用常温下变压吸附原理(psa)分离空气制取高纯度的氮气,氧、氮两种气体分子在分子筛表面上的扩散速率不同,直径较小的气体分子(o2)扩散速率较快,较多的进入碳分子筛微孔,直径较大的气体分子(n2)扩散速率较慢,进入碳分子筛微孔较少。利用碳分子筛对氮和氧的这种选择吸附性差异,导致短时间内氧在吸附相富集,氮在气体相富集,如此氧氮分离,在psa条件下得到气相富集物氮气。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溶剂罐连接有溶剂泵,溶剂泵设有2个,2个溶剂泵串联,所述溶剂泵连接所述滤液罐,所述溶剂泵连接所述三合一滤机。溶剂罐内的溶剂通过溶剂泵导入三合一滤机内,在三合一滤机内完成吸附。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过滤冷却器连接到冷冻盐水进管和冷冻盐水出管。过滤冷却器对三合一滤机内排出的溶剂进行过滤冷却,通过循环冷冻盐水达到冷却目的。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油气冷却器连接到冷冻盐水进管和冷冻盐水出管。油气冷却器是换热设备的一类,用以冷却流体,通常用水或空气为冷却剂以除去热量。有间壁式冷却器、喷淋式冷却器、夹套式冷却器和蛇管式冷却器等。在本发明中通过冷冻盐水对三合一滤机内导出的高温油水混合物进行冷却。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真空罐连接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连接到水封罐。真空泵对真空罐进行抽气而获得真空,从而为整个系统提供负压环境。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滤液罐的数量为2个,滤液罐连接到油水排污管,滤液罐连接到物料回收管。滤液罐用于收集过滤冷却器冷却形成的滤液,并将滤液导入回收管,同时将杂物导入油水排污管。

如上所述的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低压饱和蒸汽管连接到物料管道,所述物料管道连接到所述过滤冷却器。低压饱和蒸汽管内的低压饱和蒸汽能够对导热油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吸附回收系统的温度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回收系统设有三合一滤机、氮气发生器、氮气缓冲罐、溶剂罐、油气冷却器、真空罐、油水分离罐、过滤冷却器、滤液罐;三合一滤机的数量至少为1个,三合一滤机与氮气缓冲罐连接,三合一滤机与溶剂罐连接,三合一滤机连接低压饱和蒸汽管;氮气发生器连接氮气缓冲罐;氮气缓冲罐连接在氮气发生器和三合一滤机之间;溶剂罐连接氮气发生器,溶剂罐连接滤液罐;油气冷却器经低压饱和蒸汽管连接三合一滤机;真空罐连接油气冷却器,真空罐连接在油气冷却器和油水分离罐之间,真空罐连接氮气发生器;油水分离罐连接真空罐,油水分离罐连接氮气发生器;过滤冷却器连接在三合一滤机和滤液罐之间;滤液罐连接氮气发生器。本发明能够对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脱色砂进行回收再利用,使脱色砂重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润滑油生产成本,避免脱色砂直接进入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所述回收系统包括三合一滤机1、氮气发生器2、氮气缓冲罐3、溶剂罐4、油气冷却器5、真空罐6、油水分离罐7、过滤冷却器8、滤液罐9;所述三合一滤机1的数量至少为1个,三合一滤机1与所述氮气缓冲罐3连接,三合一滤机1与所述溶剂罐4连接,三合一滤机1连接低压饱和蒸汽管13;所述氮气发生器2连接所述氮气缓冲罐3;所述氮气缓冲罐3连接在所述氮气发生器2和所述三合一滤机1之间;所述溶剂罐4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2,溶剂罐4连接所述滤液罐9;所述油气冷却器5经所述低压饱和蒸汽管13连接所述三合一滤机1;所述真空罐6连接所述油气冷却器5,真空罐6连接在所述油气冷却器5和油水分离罐7之间,真空罐6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2;所述油水分离罐7连接所述真空罐6,油水分离罐7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2;所述过滤冷却器8连接在所述三合一滤机1和所述滤液罐9之间;所述滤液罐9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2。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合一滤机1连接有进油管14、回油管15,油管内循环有导热油。三合一滤机1可在同一容器内完成过滤、洗涤、干燥全过程连续操作。在加压或真空状态下操作,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时滤饼平整,固液分离效果好。容易内侧装有旋转喷淋装置,使清洗液均匀分布于容器内,可实现容器内部清洗和物料桨化洗涤。通过升降桨叶搅拌将滤饼和洗涤液混合,使浆状结晶及滤饼得到充分洗涤。滤饼被搅拌桨叶逐层刮松,导热油对滤饼加热,在真空状态下用热气体对湿物料加热,加速蒸发,达到干燥目的。滤饼干燥适当时间后,进行在线取样分析滤饼湿份,达到产品内控质量要求,即可冷却,为卸料做准备。刮松物料,通过搅拌叶推动从罐壁侧面出料口自动卸料。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合一滤机1连接有氮气压缩机10,氮气压缩机10连接到冷冻盐水进管和冷冻盐水出管,氮气压缩机10连接所述氮气发生器2。氮气压缩机10将氮气发生器2制造的氮气导入三合一滤机1,从而对三合一滤机1内的物料进行保护,防止氧化。氮气压缩机10采用冷冻盐水泵,冷冻盐水泵采用负压结构,密封采用机械组合密封,且在负压环境中工作,在水泵压力不断增加而流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长期输送液体时密封不承受工作压力,从而确保密封永不泄漏。冷冻盐水泵叶轮采用半开式叶轮,流道宽、通过性好,在输送含有颗粒的浆料时无堵塞,颗粒也不会卡在叶轮和泵体,泵盖之间,从而弥补了一般离心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氮气发生器2连接有自来水进管17,氮气发生器2连接到油水排污管16,氮气发生器2设有放空口。氮气发生器2以碳分子筛(cms)为吸附剂,采用常温下变压吸附原理(psa)分离空气制取高纯度的氮气,氧、氮两种气体分子在分子筛表面上的扩散速率不同,直径较小的气体分子(o2)扩散速率较快,较多的进入碳分子筛微孔,直径较大的气体分子(n2)扩散速率较慢,进入碳分子筛微孔较少。利用碳分子筛对氮和氧的这种选择吸附性差异,导致短时间内氧在吸附相富集,氮在气体相富集,如此氧氮分离,在psa条件下得到气相富集物氮气。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溶剂罐4连接有溶剂泵11,溶剂泵11设有2个,2个溶剂泵11串联,所述溶剂泵11连接所述滤液罐9,所述溶剂泵11连接所述三合一滤机1。溶剂罐4内的溶剂通过溶剂泵11导入三合一滤机1内,在三合一滤机1内完成吸附。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冷却器8连接到冷冻盐水进管和冷冻盐水出管。过滤冷却器8对三合一滤机1内排出的溶剂进行过滤冷却,通过循环冷冻盐水达到冷却目的。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气冷却器5连接到冷冻盐水进管和冷冻盐水出管。油气冷却器5是换热设备的一类,用以冷却流体,通常用水或空气为冷却剂以除去热量。有间壁式冷却器、喷淋式冷却器、夹套式冷却器和蛇管式冷却器等。在本发明中通过冷冻盐水对三合一滤机1内导出的高温油水混合物进行冷却。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真空罐6连接有真空泵12,所述真空泵12连接到水封罐。真空泵12对真空罐6进行抽气而获得真空,从而为整个系统提供负压环境。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液罐9的数量为2个,滤液罐9连接到油水排污管16,滤液罐9连接到物料回收管。滤液罐9用于收集过滤冷却器8冷却形成的滤液,并将滤液导入回收管,同时将杂物导入油水排污管16。

润滑油生产脱色砂吸附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低压饱和蒸汽管13连接到物料管道,所述物料管道连接到所述过滤冷却器8。低压饱和蒸汽管13内的低压饱和蒸汽能够对导热油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吸附回收系统的温度控制。

本发明设有三合一滤机1、氮气发生器2、氮气缓冲罐3、溶剂罐4、油气冷却器5、真空罐6、油水分离罐7、过滤冷却器8、滤液罐9;三合一滤机1的数量至少为1个,三合一滤机1与氮气缓冲罐3连接,三合一滤机1与溶剂罐4连接,三合一滤机1连接低压饱和蒸汽管13;氮气发生器2连接氮气缓冲罐3;氮气缓冲罐3连接在氮气发生器2和三合一滤机1之间;溶剂罐4连接氮气发生器2,溶剂罐4连接滤液罐9;油气冷却器5经低压饱和蒸汽管13连接三合一滤机1;真空罐6连接油气冷却器5,真空罐6连接在油气冷却器5和油水分离罐7之间,真空罐6连接氮气发生器2;油水分离罐7连接真空罐6,油水分离罐7连接氮气发生器2;过滤冷却器8连接在三合一滤机1和滤液罐9之间;滤液罐9连接氮气发生器2。本发明在润滑油生产过程中,能够对导入三合一滤机内的物料进行吸附,使用过的脱色砂能够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润滑油生产成本,避免脱色砂直接进入环境造成污染。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