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及防漏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2565发布日期:2018-09-25 16:27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用于采集体液用的装置以及用于试管开口端连接和封堵的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取液件与试管的配合结构为取液件的下部与试管插接配合,

其一,试管加注液体时,灌注设备与试管为硬连接,二者的连接配合的密封性和稳定性不够,液体容易泄露且灌注设备容易掉落。为此,在灌注过程中,需要二人配合,造成操作上的繁琐和不便。

其二,一旦试管塞封堵住试管的开口端后,如需对试管内的物体或液体检测,需要将试管塞取出后才能实施;操作步骤繁多。

其三,试管加注液体结束后,将取液件从试管开口部移开时,取液件底端容易将试管中的液体带出,容易污染试管外部。

其四,当取液件与试管分离后,试管中存储满液体时,试管倾覆或试管受到震动,试管中的液体容易外流,造成污染。

其五,当试条或检测吸管插入试管时,容易导致试管中的液体溢出,造成污染。

其六,现有技术的取液件是与试管塞(防漏件)的类似环状侧壁配合,配合时配合推力大,且牢固度欠佳。

其七,现有技术的试管组件(防漏件设置与试管的开口部)倾斜一定角度,试管塞(防漏件)通道内液体就会外漏,在检测仪检测时注入气体混匀试管内液体的过程中管内液体容易外漏造成污染。

因而如何提供一种既能在加注液体的同时又能对试管的开口部进行封堵,且可降低污染,即使存储满液体后试管发生倾覆或受到较大震动,均可有效地防止试管中液体流出;有效的防止撒漏在防漏件里面的液体容易外漏,有效的防止在检测仪检测时注入气体混匀试管内液体的过程中管内液体外漏,有效的保证取液件和防漏件配合固定时牢固度,且可无需取下防漏件即可对试管中液体进行试条检测和检测仪检测检测的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便捷、卫生、牢固不易脱落,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装满液体后试管后,试管倾覆或发生震动,试管中和防漏件封堵膜之间液体不易外漏的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包括取液件、试管和防漏件。防漏件包括类似环状侧壁和封堵膜。所述防漏件为一体的。所述防漏件至少两处设有封堵膜,两处封堵膜位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的不同高度,所述封堵膜由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向内延伸形成。所述防漏件与试管的开口部配合连接。取液件包括上部和下部,取液件上部用于液体采集。取液件下部与所述防漏件配合连接,如插拔连接、螺纹等等,但不限于此。所述取液件下部纵向穿插所述封堵膜并与所述防漏件紧密配合且不破坏所述封堵膜的原有结构;取液件出液口的最低处、取液件排气口的最低处或取液件下部类似环状侧壁最底端三者中最低的不高于最下方封堵膜的最低处;当所述取液件和防漏件分离后,所述封堵膜可阻止所述试管内液体及封堵膜之间液体的外漏。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中注入气体,在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试管中的液体沿防漏件的类似环状侧壁向上爬行,而上行至封堵膜处时,由于封堵膜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形成锐角或直角,封堵膜有效地降低了液体的上行的动能,结合液体自重,封堵膜有效地可阻止了液体的上行,避免了试管内液体及防漏件内液体泄漏至试管外。封堵膜的个数可以是2、3、4、5等等,但不限于此。上述方案中:

至少一处所述封堵膜为片状,片状封堵膜设有活动端和固定端,所述活动端和所述固定端为一体,所述固定端连接所述类似环状侧壁,所述活动端可相对所述固定端转动。可以是所述封堵膜全部为片状的封堵膜,可以是部分封堵膜为片状的封堵膜。片状封堵膜的各活动端的上表面可以形成一个上大下小的圆台面。片状封堵膜各活动端的上表面也可以形成凹陷的圆弧面。片状封堵膜的活动端可以是3、4、5、6个等等。三个活动端形成y形,四个活动端形成十字形或x形。

至少一处所述封堵膜为环状,环状封堵膜的固定端连接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内侧面。可以是所述封堵膜全部为片状的封堵膜,可以是所述封堵膜全部为环状的封堵膜,可以是部分封堵膜为环状封堵膜。

还可是,所述封堵膜包括为环状封堵膜和片状封堵膜。片状封堵膜设有活动端和固定端的,所述活动端和所述固定端为一体,所述固定端连接所述类似环状侧壁,所述活动端可相对所述固定端转动;环状封堵膜的固定端连接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可以是环状封堵膜位于片状封堵膜的上方,片状封堵膜位于环状封堵膜的下方;也可是所述片状封堵膜位于所述环状封堵膜的上方。

当至少两处片状封堵膜时,可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作。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状封堵膜覆盖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面积不小于通道横截面积的40%。其中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内径上下一致。

当最下方封堵膜为环状封堵膜时,最下方封堵膜的最低处指环状封堵膜的下表面或侧面的最低处;当最下方封堵膜为片状封堵膜时,最下方封堵膜的最低处指活动端和取液件下部配合后的最低处;若最下方片状封堵膜未与取液件下部配合,最下方封堵膜的最低处指最下方片状封堵膜下表面的最低处。

上述方案中,所述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紧密配合。可以是,

所述防漏件最上方的所述封堵膜上方还设有通道,取液件下部外侧面与防漏件通道内侧壁紧密配合。其中,取液件下部与封堵膜可以是以下方式连接:

取液件下部外侧面与环状封堵膜紧密配合,并于片状封堵膜上表面紧密配合;

取液件下部穿过上下两处所述环状封堵膜但不接触所述环状封堵膜;

取液件下部穿过上下两处片状封堵膜,并至少与一处片状封堵膜上表面紧密配合;也可是取液件下部穿过上下两处片状封堵膜,但不接触所述片状封堵膜;

取液件下部穿过所述环状封堵膜和所述片状封堵膜但不接触所述环状封堵膜和所述片状封堵膜。所述环状封堵膜位于所述片状封堵膜的上方。

取液件下部穿过所述环状封堵膜和所述片状封堵膜,并于所述环状封堵膜内侧面紧密配合;但不接触所述片状封堵膜;

取液件下部穿过所述环状封堵膜和所述片状封堵膜,并于所述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紧密配合;但不接触所述环状封堵膜。

上述方案中,所述取液件下部与所述封堵膜紧密配合。

可以是,取液件下部外侧面与环状封堵膜的内侧面紧密配合。

当环状封堵膜的截面为四边形时(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靠近固定端一侧的边宽,相对固定端另一侧边窄的四边形等等),环状封堵膜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侧面(环状封堵膜的一端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连接)。上表面可以是平面、斜面、截顶圆锥面、或圆弧面等等。

当环状封堵膜的截面半圆或小半圆时,环状封堵膜的内侧面为圆弧面。

当环状封堵膜的截面为四边形与半圆或小半圆结合时,其中四边形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靠近固定端一侧的边宽,相对固定端另一侧边窄的四边形,相对固定端另一侧边窄的四边形等等;环状封堵膜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圆弧面,环状封堵膜的内侧面即为圆弧面。

可以是,所述取液件下部外侧面与片状的封堵膜的上表面紧密配合。

可以是,所述取液件下部外侧面同时与环状封堵膜的内侧面和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紧密配合。

上述方案中,环状封堵膜和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相交。

当环状封堵膜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之间形成的锐角或直角时,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凹槽面可以为曲面。所述凹槽用于阻止滞留于所述防漏件内的液体外流。当取液件下部与所述防漏件分离时,取液件下部会将试管中的液体带至环状两处封堵膜之间。当移去取液件后,试管倾斜或倒置时(此时防漏件依然设置于试管的开口部),所述凹槽起到储液作用,从而避免了防漏件中的液体流出。

当环状封堵膜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之间为钝角时,当移去取液件后,试管倾斜,环状封堵膜的高度防止防漏件中两封堵膜之间的液体外漏。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状封堵膜的上表面为倒置的截顶圆锥面,所述环状封堵膜上表面直径自上而下减小。

所述环状封堵膜的宽度不大于类似环状侧壁内径的35%。其作用为:一、取液件与本发明防漏件配合时取液件下部外径比取液件直接与现有技术防漏件类似环状侧壁配合时取液件下部外径小,故在同样保证连接稳定牢固的情况下,取液件用材得以减少;二、对所述封堵膜环状封堵膜宽度限定,实际上就对封堵膜上表面长度进行了限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取液件和防漏件分离后配合处封堵膜的复位。

所述环状封堵膜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一般情况下,环状封堵膜最厚处的厚度大于等于0.7mm且小于等于1mm,环状封堵膜最厚处厚度小,在取液件拔出时,不利于环状封堵膜恢复原状。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封堵膜的最厚处厚度大于所述环状封堵膜的宽度的37%。

一般情况下,取液件拔出过程中,容易造成环状封堵膜外翻,一旦环状封堵膜外翻不能复位,则不利于有效地防止试管发生震动、大角度倾斜、倒置等情况时防漏件中液体的外漏。而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近的环状封堵膜厚,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远的环状封堵膜薄,及所述环状封堵膜的上表面为截顶圆锥面,均有利于在取液件拔出时避免环状封堵膜外翻,有利于环状封堵膜迅速恢复至初始态,有效阻止防漏件中液体的外漏。

上述方案中,所述防漏件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上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由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向外延伸形成,所述试管的开口部,试管的内侧壁上设有与环状凸起配合的环槽,所述防漏件置于所述试管的开口部,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与试管内侧壁配合,且所述环状凸起与所述环槽配合。

上述方案中,两处封堵膜在类似环状侧壁上的间距不小于类似环状侧壁内径的35%,此作用为当试管受到较大震动时管内液体向外作跳跃运动时增加了液体在防漏件内的运动距离,最终随跳跃液体势能的减弱,下落至防漏件内,减少液体跳跃至防漏件外的概率。

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用的防漏件。

一种防漏件,包括类似环状侧壁和封堵膜,所述封堵膜由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向内延伸形成,所述防漏件至少两处设有封堵膜,所述封堵膜位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的不同高度;所述防漏件为一体成型,在不破坏封堵膜的前提下物体可纵向贯穿封堵膜,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外侧设有与试管配合用防脱落结构。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中注入气体,在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试管中的液体沿防漏件的类似环状侧壁向上爬行,而上行至封堵膜处时,由于封堵膜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形成锐角或直角,封堵膜有效地降低了液体的上行的动能,结合液体自重,封堵膜有效地可阻止了液体的上行,避免了试管内液体及防漏件内液体泄漏至试管外。上述方案中,所述防脱落结构位于所述防漏件的上部,所述防脱落结构为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向外延伸再向下延伸形成;或所述防脱落结构为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由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向外延伸形成。其中,环状凸起的截面可以是半圆、球冠、三角形等等。所述环状凸起的外侧面可以为平面、斜面或曲面等等,优选圆弧面或斜面。所述环状凸起的外侧面为圆弧面或斜面时可有效减小防漏件与试管配合时的阻力,提高装配效率。

上述方案中,所述封堵膜包括为环状封堵膜及片状封堵膜,所述片状封堵膜设有活动端和固定端,所述活动端和所述固定端为一体,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连接,所述活动端可相对所述固定端转动;所述环状封堵膜的固定端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环状封堵膜位于所述片状封堵膜的上方,所述环状封堵膜和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阻止滞留于所述防漏件内的液体外流。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处所述环状封堵膜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夹角大于5°且小于90°。当所述凹槽处所述环状封堵膜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夹角为锐角时,当取液件下部从试管组件(防漏件设置于试管的开口处)拔出后,试管组件倾斜或倒置,或放生剧烈震动时,防漏件均可有效地防止防漏件中及试管中的液体外漏。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凹槽面为曲面。

但是当所述凹槽处所述环状封堵膜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时,当取液件下部从试管组件(包括试管和防漏件,防漏件设置于试管的开口处)拔出后,试管组件倾斜小于90°时,环状封堵膜可有效阻止位于两个封堵膜之间的液体外流。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状封堵膜上方设有用于与取液件下部配合的通道。

上述方案中,环状封堵膜上表面直径自上而下减小。环状封堵膜上表面直径自上而下可以是渐进式递减,也可平滑递减还可是圆弧状递交。如环状封堵膜的上表面可以为截顶圆锥面。

上述方案中,环状封堵膜宽度不大于类似环状侧壁内径的35%。一方面,有利于取液件与试管组件(包括试管和防漏件,防漏件设置于试管的开口处)分离后,环状封堵膜迅速有效地复位;另一方面,防漏件用于与取液件配合,当取液件与防漏件配合时,取液件下部外径比取液件直接与试管配合时取液件下部外径小,也比取液件直接与防漏件类似环状侧壁配合时取液件下部外径小,在同样保证连接稳定牢固的情况下,取液件用材得以减少。

上述方案中,所述封堵膜包括环状封堵膜,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状封堵膜的最厚处厚度大于所述环状封堵膜的宽度的37%。

一般情况下,取液件拔出过程中,容易造成环状封堵膜外翻,一旦环状封堵膜外翻不能复位,则不利于有效地防止试管发生震动、大角度倾斜、倒置等情况时防漏件中液体的外漏。而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近的环状封堵膜厚,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远的环状封堵膜薄,及所述环状封堵膜的上表面为截顶圆锥面,均有利于在取液件拔出时避免环状封堵膜外翻,有利于环状封堵膜迅速恢复至初始态,有效阻止防漏件中液体的外漏。

上述方案中,所述封堵膜包括为环状封堵膜及片状封堵膜,所述环状封堵膜位于所述片状封堵膜的上方,类似环状侧壁上端面与所述环状封堵膜最高点在同一平面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封堵膜覆盖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面积不小于通道横截面积的40%。

上述方案中,两处封堵膜在类似环状侧壁上的间距不小于类似环状侧壁内径的35%。如果两处封堵膜之间在纵向的间距过小,取液件在拔出过程在两处封堵膜之间的暂留时间则很短,不利于有效防漏。

因此,既要保证两处封堵膜在纵向的间距,又要保证环状封堵膜的宽度和最厚处的厚度,还要保证封堵膜覆盖防漏件通道的面积,防漏效果才能更好。

本发明的又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用的防漏件。一种防漏件,包括类似环状侧壁和封堵膜,所述封堵膜由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向内延伸形成,所述防漏件至少两处设有封堵膜,所述封堵膜位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的不同高度;所述防漏件为一体成型,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的横截面积为丙,位于上方的封堵膜覆盖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为甲,位于下方的封堵膜覆盖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为乙,所述甲小于所述乙,物体在纵向贯穿所述封堵膜时不破坏所述封堵膜原有结构。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中注入气体,在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试管中的液体沿防漏件的类似环状侧壁向上爬行,而上行至封堵膜处时,由于封堵膜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形成锐角或直角,封堵膜有效地降低了液体的上行的动能,结合液体自重,封堵膜有效地可阻止了液体的上行,避免了试管内液体及防漏件内液体泄漏至试管外。

进一步地,所述甲不小于所述乙的20%不大于所述乙98%。优选所述甲不小于所述乙的55%不大于所述乙90%。

上述方案中,所述封堵膜包括为环状封堵膜及片状封堵膜,所述片状封堵膜设有活动端和固定端,所述活动端和所述固定端为一体,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连接,所述活动端可相对所述固定端转动;所述环状封堵膜的固定端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连接;所述环状封堵膜位于所述片状封堵膜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片状封堵膜可以有1、2、3、4、5、6个等的活动端。当所述片状封堵膜仅设有一个活动端,所述片状封堵膜覆盖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所述通道的横截面的70%。片状封堵模的上表面可以时平面或斜面,片状封堵模的上表面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夹角大于等于90°。当片状封堵膜仅有一个活动端时,当受到试管中液体向外的冲力时,活动端的上表面或活动端的侧面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配合时,形成限位机构。

当活动端的上表面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底端配合时,所述活动端的上表面长度大于通道直径,当受到试管中液体向外的冲力时,活动端的上表面在试管中液体的冲力下向上运动,在活动端的上表面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底端配合部形成限位结构,使得片状封堵膜受到冲力越大关闭的越严,有效阻止了试管中液体的外漏。

当活动端的侧面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内侧面配合时,所述活动端的侧面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零;当受到试管中液体向外的冲力时,活动端的侧面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使得活动端的侧面与所述类似环状侧壁的底端配合部形成限位结构,使得片状封堵膜受到冲力越大关闭的越严,有效阻止了试管中液体的外漏。

进一步地,所述片状封堵膜至少设有3个活动端,活动端可以是3、4、5、6个等,且相邻两活动端之间的分割线的长度不大于通道直径35%。即分割线的两端在所述通道横截面上的对应距离不大于通道直径35%。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采用本发明采液完毕后,取液件与试管组件(包括试管和设置于试管开口部的防漏件)分离时,取液件采液通道内的残留液体会向下落,试管中的液体会随着取液件的拔出而随取液件溯行而上。由于取液件下部与封堵膜紧密配合,随取液件溯行而上的液体会被位于下方的片状封堵膜阻挡,即使侥幸避过下方片状封堵膜,但液体依附取液件上行至环状封堵膜和片状封堵膜之间后,再上行时会遭遇环状封堵膜与取液件下部的紧密配合,最终使得随取液件拔出而溯行向上的液体或液件采液通道内的向下落的液体会被截留在两处封堵膜之间,不外漏。

二、本发明由于环状封堵膜与类似环状侧壁之间形成锐角的凹槽,因此当装满液体的试管组件从竖直状态倾斜甚至倒置时,位于两封堵膜之间组件内的液体不流出。

三、使用本发明防漏件的试管组件在装满液体后,自一定能够高度水平状态自由下落,在震动过程中,即使有小量液体突破下方片状封堵膜,但上方的环状封堵膜与类似环状侧壁之间形成有锐角的凹槽,位于两处封堵膜之间的液体会被环状封堵膜和凹槽阻挡,使得液体被困在两处封堵膜之间,而不会流至试管组件外。

四、使用本发明防漏件的试管组件在有效防漏的同时还能保证检测试条插入检测和检测仪检测,在检测仪检测时注入气体混匀试管内液体的过程中管内液体不外漏。

五、本发明取液件下部外侧面与防漏件的环状封堵膜内侧面紧密配合,使得取液件下部与试管组件连接配合后使用时更轻松、更便捷、卫生、牢固不易脱落。

六、本发明的取液件与试管组件的防漏件环状封堵膜内侧配合,与现有技术取液件直接与试管配合相比或取液件下部直接与防漏件的类似环状侧壁配合相比,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配合处的直径减小了,在保证试管开口处内径不变的前提下,和取液件下部连接配合处直径减小了,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

七、在取液件下部连接处的导液通道和排气通道内径恒定,试管直径不变的前提下,现有技术中,取液件下部连接处因直径较大,使得取液件下部连接处通道(导液及排气)周围的壁厚厚、不均匀且用材多。如若取液件下部连接处(通道上部)壁厚一致,生产过程中又存在脱模或生产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本发明结构,取液件下部连接处直径得以减少,在取液件下部连接部的通道直径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取液件下部连接处壁厚的均匀度,大幅减少了材料的用量,缩短成型时间,提高成品率,提高生产效率。

八、采用本发明结构,取液件下部外侧和环状封堵膜连接配合时,可降低了配合公差要求;且保证了连接的有效性-连接后不会脱落;并减少了防漏件和取液件下部配合时的推力。

九、防漏件的封堵膜覆盖通道横截面面积上小下大具有以下优点:因下方封堵膜离试管中液面最近,当倒掉取液件中多余液体的过程中或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倾斜的过程中,下方的封堵膜受到液面的作用力较大,当下方的封堵膜覆盖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大有利于阻止管内液体外漏。上方封堵膜覆盖通道横截面面积小:上方封堵膜可以是环状封堵膜;也可以片状封堵膜,可在片状封堵膜中间设有贯通孔。上方封堵膜覆盖通道横截面面积小可便于检测时试条、检测仪吸针的插入;便于取液件下部插入;便于取液件下部和贯通孔的连接固定。

十、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中注入气体,混匀管内液体的过程中,防漏件的双层结构可阻止管内液体泄漏至试管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试管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取液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1。

图4为本发明组合结构示意图-1。

图5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2。

图6为本发明组合结构示意图-2。

图7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3。

图8为本发明组合结构示意图-3。

图9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4。

图10为本发明组合结构示意图-4。

图11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5。

图12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6。

图13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7。

图14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8。

图15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9。

图16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10。

图17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11。

图18为本发明防漏件示意图-12。

图1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防漏件与试管配合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取液件、防漏件与试管配合示意图。

图中:

1防漏件,10类似环状侧壁,11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2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3通道,131防漏件通道内侧壁,17类似环状侧壁上端面,18间距,

14环状凸起,141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5凹槽,151凹槽面,16防脱落结构,

r类似环状侧壁内径,

20环状封堵膜,21环状封堵膜,201环状封堵膜的内侧面,202环状封堵膜上表面直径,203环状封堵膜的宽度,204环状封堵膜的厚度,205环状封堵膜最高点,211环状封堵膜的内侧面,

22片状封堵膜,23片状封堵膜,

221活动端,222固定端,231活动端,232固定端,

223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24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25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

233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34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5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

237孔,

8取液件,81取液件上部,82取液件下部,821取液件下部外侧面,83排气口,84出液口,85取液件下部类似环状侧壁最底端,

9试管,91开口部,92试管内侧壁,93环槽,

3分割线;31分割线的长度;

4间隙宽度;d1活动端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仅为优选例,并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之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实施例1: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包括防漏件1、试管9和取液件8。

防漏件由硬度为50°硅胶制成。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环状封堵膜20和环状封堵膜21。环状封堵膜20位于环状封堵膜21的上方。环状封堵膜20和环状封堵膜21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4.8㎜。

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

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15,凹槽15的凹槽面151为圆弧面。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10的夹角为39°。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宽度203为2.6㎜。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厚度204最厚处为1.0㎜。环状封堵膜20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试管9位于开口部91的试管内侧壁92上设有环槽93。

取液件8包括取液件上部81和取液件下部82,取液件上部81用于液体采集,取液件下部82与防漏件1配合连接。

防漏件1置于试管9的开口部91,防漏件1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与试管9的92试管内侧壁紧密配合,且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的环状凸起14与试管内侧壁92上的环槽93配合,用于固定防漏件1,避免防漏件1在取液件插入或拔出过程中移动或脱落。

取液件下部82与防漏件1紧密配合,取液件下部82纵向穿过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并且不破坏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取液件下部外侧面821与环状封堵膜的内侧面(201、211)紧密配合。当取液件8和防漏件1分离后,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可阻止试管9内液体外漏。其中环状封堵膜21的宽度、环状封堵膜21最厚处厚度与环状封堵膜20相同。

环状封堵膜20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68%。

环状封堵膜21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68%。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施例2:下面结合附图1、图2、图5、图6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包括防漏件1、试管9和取液件8。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片状封堵膜22位于片状封堵膜23的上方。片状封堵膜22与片状封堵膜23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6.7㎜。

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片状封堵膜22的固定端22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2设有4个活动端221,活动端221形成十字形。片状封堵膜23的固定端23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3设有4个活动端231,活动端231形成十字形。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

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片状封堵膜22的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24自固定端222向活动端221逐渐减小。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24最厚处厚度为1.5㎜,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23为6㎜。片状封堵膜22的4个活动端22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2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

片状封堵膜23的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自固定端232向活动端231逐渐减小。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最厚处厚度为1.5㎜,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33为6㎜。片状封堵膜23的4个活动端23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

试管9位于开口部91的试管内侧壁92上设有环槽93。

取液件8包括取液件上部81和取液件下部82,取液件上部81用于液体采集,取液件下部82与防漏件1配合连接。

防漏件1置于试管9的开口部91,防漏件1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与试管9的92试管内侧壁紧密配合,且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的环状凸起14与试管内侧壁92上的环槽93配合,用于固定防漏件1,避免防漏件1在取液件插入或拔出过程中移动或脱落。

取液件下部82与防漏件1紧密配合,取液件下部82纵向穿过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并且不破坏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取液件下部外侧面821同时与片状封堵膜22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25和片状封堵膜23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紧密配合。

当取液件8和防漏件1分离后,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复位。复位后,片状封堵膜22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100%。环状封堵膜23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100%。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阻止试管9内液体外漏。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施例3:下面结合附图1、图2、图7、图8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包括防漏件1、试管9和取液件8。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环状封堵膜20和片状封堵膜23。环状封堵膜20位于片状封堵膜23的上方。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7.2㎜。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如图16所示环状凸起14的截面还可是三角形,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斜面。

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15,凹槽15的凹槽面151为曲面。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10的夹角为59°。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宽度203为3.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厚度204最厚处为1.3㎜。环状封堵膜20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片状封堵膜23的固定端23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3设有4个活动端231,活动端231形成十字形。片状封堵膜23的4个活动端23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片状封堵膜23的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自固定端232向活动端231逐渐减小。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最厚处厚度为1.5㎜,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33为6㎜。

试管9位于开口部91的试管内侧壁92上设有环槽93。

取液件8包括取液件上部81和取液件下部82,取液件上部81用于液体采集,取液件下部82与防漏件1配合连接。

防漏件1置于试管9的开口部91,防漏件1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与试管9的92试管内侧壁紧密配合,且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的环状凸起14与试管内侧壁92上的环槽93配合,用于固定防漏件1,避免防漏件1在取液件插入或拔出过程中移动或脱落。

取液件下部82与防漏件1紧密配合,取液件下部82纵向穿过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并且不破坏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取液件下部外侧面821与环状封堵膜的内侧面201和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紧密配合。

当取液件8和防漏件1分离后,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复位。环状封堵膜20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78%。环状封堵膜23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100%。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阻止试管9内液体外漏。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施例4:下面结合附图1、图2、图9、图10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包括防漏件1、试管9和取液件8。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环状封堵膜20和片状封堵膜23。环状封堵膜20位于片状封堵膜23的上方。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6.5㎜。

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环状封堵膜20上方还设有通道13。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

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15,凹槽15的凹槽面151为曲面。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10的夹角为66°。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宽度203为2.6㎜。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厚度204最厚处为0.98㎜。环状封堵膜20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片状封堵膜23的固定端23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3设有4个活动端231,片状封堵膜23的4个活动端23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在凹陷中央设有一个孔237。片状封堵膜23的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自固定端232向活动端231逐渐减小。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最厚处厚度为1.0㎜,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33为3.5㎜。

试管9位于开口部91的试管内侧壁92上设有环槽93。

取液件8包括取液件上部81和取液件下部82,取液件上部81用于液体采集,取液件下部82与防漏件1配合连接。

防漏件1置于试管9的开口部91,防漏件1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与试管9的92试管内侧壁紧密配合,且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的环状凸起14与试管内侧壁92上的环槽93配合,用于固定防漏件1,避免防漏件1在取液件插入或拔出过程中移动或脱落。

取液件下部82与防漏件1紧密配合,取液件下部外侧面821与防漏件1通道13的防漏件通道内侧壁131紧密配合,取液件下部82纵向穿过并不接触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并且不破坏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

当取液件8和防漏件1分离后。环状封堵膜20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68%。环状封堵膜23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83%。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可阻止试管9内液体外漏。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施例5:下面结合附图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环状封堵膜20和环状封堵膜21。环状封堵膜20位于环状封堵膜21的上方。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8.3㎜。

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

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15,凹槽15的凹槽面151为圆弧面。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10的夹角为39°。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宽度203为3.0㎜。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厚度204最厚处为1.3㎜。环状封堵膜21的宽度及最厚处厚度和环状封堵膜20一致。环状封堵膜20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环状封堵膜20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75%。

环状封堵膜21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75%。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防脱落结构:

如图3所示,防脱落结构为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

如图11所示,防脱落结构16还可是由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向外延伸再向下延伸形成。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施例6:下面结合附图5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片状封堵膜22位于片状封堵膜23的上方。片状封堵膜22与片状封堵膜23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12.5㎜。

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片状封堵膜22的固定端22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2设有4个活动端221,活动端221形成十字形。片状封堵膜23的固定端23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3设有4个活动端231,活动端231形成十字形。

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片状封堵膜22和片状封堵膜23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片状封堵膜22的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24自固定端222向活动端221逐渐减小。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24最厚处厚度为1.5㎜,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23为6㎜。片状封堵膜22的4个活动端22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2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

片状封堵膜23的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自固定端232向活动端231逐渐减小。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最厚处厚度为1.5㎜,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33为6㎜。片状封堵膜23的4个活动端23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

片状封堵膜22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100%。环状封堵膜23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100%。

其中,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防脱落结构。

如图5所示,防脱落结构为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

如图12所示,防脱落结构16还可是由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向外延伸再向下延伸形成。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施例7:下面结合附图7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环状封堵膜20和片状封堵膜23。环状封堵膜20位于片状封堵膜23的上方。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9.5㎜。

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

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15,凹槽15的凹槽面151为曲面。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10的夹角为59°。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即通道内径为1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宽度203为3.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厚度204最厚处为1.6㎜。环状封堵膜20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片状封堵膜23的固定端23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3设有4个活动端231,活动端231形成十字形。片状封堵膜23的4个活动端23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片状封堵膜23的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自固定端232向活动端231逐渐减小。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最厚处厚度为1.5㎜,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33为6㎜。

环状封堵膜20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78%。环状封堵膜23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100%。

其中,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防脱落结构。

如图7所示,防脱落结构为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再如图15所示,类似环状侧壁上端面17与环状封堵膜最高点205在同一平面上。如图16所示环状凸起14的截面还可是三角形,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斜面。如图13所示,防脱落结构16还可是由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向外延伸再向下延伸形成。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施例8:下面结合附图9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环状封堵膜20和片状封堵膜23。环状封堵膜20位于片状封堵膜23的上方。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13㎜。

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环状封堵膜20上方还设有通道13。

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15,凹槽15的凹槽面151为曲面。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10的夹角为66°。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宽度203为2.6㎜。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厚度204最厚处为0.98㎜。环状封堵膜20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片状封堵膜23的固定端23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3设有4个活动端231,片状封堵膜23的4个活动端23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在凹陷中央设有一个孔237。片状封堵膜23的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自固定端232向活动端231逐渐减小。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最厚处厚度为1.0㎜,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33为3.5㎜。

环状封堵膜20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68%。环状封堵膜23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91.5%。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其中,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防脱落结构。

如图7所示,防脱落结构为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

如图16所示环状凸起14的截面还可是三角形,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斜面。

如图13所示,防脱落结构16还可是由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向外延伸再向下延伸形成。

实施例9:下面结合附图17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环状封堵膜20和片状封堵膜23。环状封堵膜20位于片状封堵膜23的上方。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9.5㎜。

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

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15,凹槽15的凹槽面151为曲面。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10的夹角为59°。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即通道内径为1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宽度203为3.2㎜。环状封堵膜20的环状封堵膜的厚度204最厚处为1.6㎜。环状封堵膜20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远的环状封堵膜厚度小于距离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近的环状封堵膜厚度。

片状封堵膜23的固定端23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3设有4个活动端231,活动端231形成十字形。片状封堵膜23的4个活动端231的片状封堵膜的上表面235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陷。相邻的互动端231之间设有分割线3,分割线的长度31为3㎜。片状封堵膜的厚度234厚度为1.5㎜,片状封堵膜的宽度233为6㎜。

环状封堵膜20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78%。环状封堵膜23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100%。

其中,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外侧面12上设有防脱落结构。

如图7所示,防脱落结构为环状凸起14,环状凸起14的环状凸起的外侧面141为圆弧面。环状凸起14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外延伸形成。

当试管组件(试管与防漏件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施例10:下面结合附图18、19和20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防漏件1类似环状侧壁10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的不同高度设有环状封堵膜20和片状封堵膜23。环状封堵膜20位于片状封堵膜23的上方。环状封堵膜20与片状封堵膜23在类似环状侧壁上间距18为10㎜。

环状封堵膜20与环状封堵膜21均由类似环状侧壁10向内延伸形成。防漏件为一体成型。

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形成纵向开口向下的凹槽15。环状封堵膜20与类似环状侧壁10的夹角为74°。类似环状侧壁内径r为12㎜,即通道内径为12㎜。

片状封堵膜23的固定端232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连接,片状封堵膜23设有1个活动端231。

环状封堵膜20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78%。环状封堵膜23覆盖了类似环状侧壁10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的100%。

由于片状封堵膜23活动端231斜向下,即片状封堵膜23活动端231上表面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夹角大于90°;且活动端长度d113mm大于通道内径为12㎜。片状封堵膜23的活动端231侧面与类似环状侧壁内侧面11之间间隙宽度4为1mm。当防漏件1和试管9配合,试管9中已存储一定量液体时,在试管组件(试管9与防漏件1的配合体)颠倒、倾斜或震动时,片状封堵膜23收到压力后向开口端运动,由于活动端长度d1大于通道内径,所以片状封堵膜23受液体的压力后,液体推力使片状封堵膜23迅速且无泄漏地封堵住通道。

结合图19和图20可知,取液件8在纵向贯穿封堵膜时不破坏环状封堵膜20和片状封堵膜23原有结构。

当试管组件(试管9与防漏件1的配合体)上检测仪检测时,在检测仪向试管9中注入气体,使试管内液体混匀过程中,防漏件1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阻止试管9内液体泄漏至试管9外。

实验对比例:

采用本发明(a)的配合结构、本发明(b)的配合结构与现有技术(lzq-01)配合结构,其中,防漏件材料采用硅胶,硬度为50°。测试环境温度:17°;湿度:60%;条件下进行实验比较。

其中:本发明(a)的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为:

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防漏件包括类似环状侧壁和封堵膜,封堵膜由类似环状侧壁向内延伸形成。取液件包括上部和下部,取液件上部用于液体采集,取液件下部与所述防漏件配合连接。防漏件与试管的开口部配合连接;防漏件设有上下两处封堵膜,环状封堵膜位于片状封堵膜的上方。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的环状封堵膜内侧壁紧密配合,环状封堵膜的宽度为4.2㎜,环状封堵膜最厚处厚度为1.5㎜,类似环状侧壁内径为12㎜;环状封堵膜与类似环状侧壁夹角为39°,片状封堵膜最厚处厚度1.5㎜,封堵膜覆盖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横截面积100%。

片状封堵膜设有活动端和固定端,所述活动端和所述固定端为一体,所述固定端连接所述类似环状侧壁,所述活动端可相对所述固定端转动。片状封堵膜设有4个活动端。

其中:本发明(b)的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为:

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防漏件包括类似环状侧壁和封堵膜,封堵膜由类似环状侧壁向内延伸形成。取液件包括上部和下部,取液件上部用于液体采集,取液件下部与所述防漏件配合连接。防漏件与试管的开口部配合连接;防漏件设有上下两处封堵膜,环状封堵膜位于片状封堵膜的上方。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的环状封堵膜内侧壁紧密配合,环状封堵膜的宽度为4.2㎜,环状封堵膜最厚处厚度为1.5㎜,类似环状侧壁内径为12㎜;环状封堵膜与类似环状侧壁夹角为39°,片状封堵膜最厚处厚度1.5㎜,封堵膜覆盖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横截面积100%。

片状封堵膜设有活动端和固定端,所述活动端和所述固定端为一体,所述固定端连接所述类似环状侧壁,所述活动端可相对所述固定端转动。片状封堵膜设有1个活动端。

现有技术(lzq-01)配合结构为:

一种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防漏件包括类似环状侧壁和封堵膜,所述封堵膜由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向内延伸形成,取液件包括上部和下部,取液件上部用于液体采集,取液件下部与所述防漏件配合连接;所述防漏件与试管的开口部配合连接;防漏件由硬度为50°的硅胶制成。所述防漏件下部一处设有片状封堵膜,片状封堵膜设有活动端和固定端,所述活动端和所述固定端为一体,所述固定端连接所述类似环状侧壁,所述活动端可相对所述固定端转动。片状封堵膜设有4个活动端。

取液件下部外侧壁与防漏件上部类似环状侧壁内侧壁紧密配合,类似环状侧壁内径为12㎜;封堵膜最厚处厚度为1.5㎜。封堵膜覆盖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横截面积100%。

取200支相同的试管,试管上部管径为18㎜,高度为105㎜的试管,在试管内注入8ml液体后,在100支试管的开口部设置本发明(a)防漏件,在另100支试管的开口部设置现有技术(lzq-01)防漏件,保证防漏件与试管配合处密封。

一、管内液体防漏试验:

分别对设置防漏件后的试管进行倾斜55°、75°、90°并停留300秒后,在试管的下方放有盛液托盘,测100支试管下方托盘内从试管中外漏的液体量,采用0.1-1ml液体计量器进行计量,试管内液体外漏情况:

结论:在试管倾斜时,采用本发明防漏技术和现有防漏技术对比有了质的改变,解决了液体外漏的问题。

二、试管摔落试验:

分别对装有不同防漏件的试管从高度100cm,试管处水平状态情况下,自由下落至其下方盛液托盘,测出100支试管摔落后其下方托盘内从试管中外漏的液体量,采用0.1-1ml和0.5-5ml液体计量器进行计量。

结论:在试管摔落,遭遇震动时,采用本发明的防漏件的试管和现有技术相比,在同等条件下外漏液量比现有技术减少了98%以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三、防漏件内液体防漏试验:

用液体计量器分别对采用本发明(a)防漏件的试管组件、本发明(b)防漏件的试管组件和采用现有技术(lzq-01)防漏件的试管组件,进行液体加注。对本发明(a)防漏件的试管组件液体加注于类似环状侧壁内双层封堵膜之间。对采用现有技术(lzq-01)防漏件的试管组件液体加注于封堵膜上方。每件测试样均注入0.15ml液体后,使试管组件倾斜85°停留120秒。

结论:在取液件与试管组件分离时,取液件下部连接配合处通道内液体及随取液件下部拔出时带出的小量液体,可有效地被拦截在防漏件件两层封堵膜之间,本发明的防漏技术和现有防漏技术对比有了质的改变,解决了液体外漏的问题。

四、类似环状侧壁内侧直径和取液件下部配合时的有效公差区间值的试验:

防漏件设置于试管的开口部,取液件下部与试管组件的防漏件配合。

取液件下部的外径大于环状封堵膜内侧最小处(采用本发明的防漏件)/类似环状侧壁内侧直径(采用现有技术的防漏件),类似环状侧壁内侧直径以每次0.02㎜为单位做取液件与试管组件过盈配合,配合后试管呈垂直状,在试管下部作用1.2n的拉力,查看取液件与防漏件配合处是否脱落,如脱落即继续以0.02㎜为单位增大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配合处外径,直至配合后,在试管下部作用1.2n的拉力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配合处不脱落,此时测量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之间的最小有效配合工差值为a;以a值为基础继续以0.02㎜为单位增大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配合处外径,直至液件下部与防漏件配合时所需推力达到5n,此时取液件下部配合处的外径值为b,a-b之间的值为:环状封堵膜内侧直径最小处/类似环状侧壁内侧直径和取液件下部配合时的有效公差区间。

结论:现有技术的取液件与防漏件配合公差范围值小于本发明的取液件与防漏件配合公差范围值,本发明的允许公差范围是现有技术的300%,生产要求较低,成品率高、产能高,大幅提高效率。

五、取液件与防漏件配合连接时所需推力试验

本发明配合结构和现有技术配合结构中,取液件下部外侧与防漏件配合后,公差在同一范围区间,本发明配合结构中,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的环状封堵膜及片状封堵膜紧密配合;现有技术中取液件下部与封堵膜及封堵膜上方的通道壁配合。

第一步、测量出100支防漏件环状封堵膜内侧直径最小处的均值a;第二步、制备外径大于a0.15㎜用于和环状封堵膜内侧配合的取液件下部外侧壁;第三步、用指针式推拉力计(型号:nk-20)托住试管底部垂直向上推进与取液件下部外侧壁配合,配合完成后取配合过程中的推力最大值为连接时所需推力值,相同过程不同防漏件试验100次取均值;用以上相同方法测出现有技术与本发明,取液件下部与防漏件配合时所需推力。

结论:现有技术中取液件与防漏件顺利配合所需的推力比采用本发明防漏件与取液件顺利配合所需的推力大。本发明所需的推力只有现有技术推力的48%,轻松便捷。

六、减少了取液件下部连接配合处直径的要求,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

试验方法如下:在保证试管开口处内径不变的前提下,本发明的防漏件配合的取液件下部的外径与现有技术的防漏件配合的取液件下部的外径不同,将与本发明的防漏件和现有技术的防漏件配合的取液件下部分别从取液件上分离出来,确保分离出来的取液件下部等高。分别称重,本发明之取液件下部重量与现有技术之取液件下部重量之间的差值为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

结论:取液件下部在高度和壁厚相同的前提下,缩小连接配合处直径,等于减少了取液件下部的体积,减少连接配合处40%的材料使用量,故本发明的生产材料用量交现有技术少。

七、注塑成型周期和成品率的检测:

在配合相同的试管的情况下,由于本发明的取液件下部直径较现有技术取液件下部直径小。对现有技术和本发明取液件下部壁厚均匀度不同的产品模具(同个数)在同型号的注塑机台上进行优选工艺(预先把机台调试到合理的生产工艺)生产,生产5小时测每小时产量和每千只产品合格率。

结论:因采用与本发明防漏件配合,取液件下部直径减小,使取液件下部的壁厚较现有技术取液件下部的壁厚均匀,故成品率高,成品率提高了14%,成型周期缩短了36%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八、恢复性试验方法:

防漏件和试管开口部密封配合,防漏件外侧环状凸起和试管内侧壁凹槽配合固定,防漏件设有双层封堵膜,片状封堵膜位于环状封堵膜的下方。环状封堵膜上表面为倒置的截顶圆锥面,环状封堵膜与类似环状侧壁形成向上夹角为43°,封堵膜最厚处厚度为0.9㎜,封堵膜材料为硅胶,硬度为50°,类似环状侧壁内径为12㎜,环状膜内侧直径最小处小于取液件下部配合处外径0.19-0.22㎜,取液件下部贯穿环状封堵膜和片状封堵膜,配合完毕后垂直向上拔出取液件,在拔出取液件的过程中环状封堵膜向上形变,拔出后观测形变的封堵膜能否自行恢复,每个宽度的封堵膜重复50次。

结论:环状封堵膜宽度与类似环状侧壁内径的比例在小于35%时,取液件下部与环状封堵膜在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在分离后基本都能自行恢复,比例大于35%时取液件下部与环状封堵膜在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在分离后能自行恢复的比例大幅减小。

九、防漏件环状封堵膜恢复性试验:

防漏件和试管开口部密封配合,防漏件外侧环状凸起和试管内侧壁上凹槽配合固定,防漏件设有两处封堵膜,片状封堵膜位于环状封堵膜的下方。环状封堵膜上表面为倒置的截顶圆锥面封堵膜最厚处厚度为离类似环状侧壁最近处,环状膜内侧直径最小处小于取液件下部配合处外径0.19㎜,取液件下部贯穿两处封堵膜,配合完毕后垂直向上拔出取液件,在拔出取液件的过程中环状封堵膜向上形变,拔出后见形变的封堵膜能否自行恢复,每个宽度的封堵膜重复50次。

结论:环状封堵膜最厚处厚度和封堵膜宽度比例在大于37%时取液件下部与环状封堵膜在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在分离后基本都能自行恢复,比例小于37%时取液件下部与环状封堵膜在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在分离后能自行恢复的比例可提高30%以上,效果显著。

十、试管组件摔落试验:

防漏件和试管开口部密封配合,防漏件外侧环状凸起和试管内侧壁凹槽配合固定,环状封堵膜上表面为倒置的截顶圆锥面,所述封堵膜覆盖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的面积为通道横截面积的30%-60%。

将本发明(双层封堵膜)防漏件置于试管开口部,防漏件的环状封堵膜位于片状封堵膜上方,装配完成试管组件100支,保证防漏件与试管配合处密封,对环状封堵膜覆盖防漏件向通道面积不同比例的试管组件从高度50cm,试管处水平状态情况下,自由下落至其下方托盘,测出100支试管摔落后,100支试管里面有多少支的管内液体会流至防漏件外。

结论:所述环状封堵膜覆盖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横截面积的比例大于41%时防漏效果比较好,在所述环状封堵膜覆盖所述类似环状侧壁围合形成的通道横截面积的比例大于40%时防漏效果可至少增强65%,效果显著。

十一、一体成型防漏件和分体成型防漏件成本对比

成本测算说明:分别以制备和装配10000个一体成型防漏件和分体成型防漏件为基准来计算整个制造和装配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结论:一体成型防漏件的模具成本和单个产品成本只有分体成型防漏件对应成本的50%和49%,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十二、一体成型防漏件和分体防漏件防漏性能对比

防漏性能试验说明:分别制备200支一体成型防漏件和对应的试管,200个分体成型防漏件(形成一体)和对应的试管,把防漏件装入8ml试管开口部,向试管中注入7ml液体(水)后垂直90度竖立在聚液盘内(试管开口部朝下)保持12小时,见试管内液体有无外泄。

注:一体成型防漏件和分体防漏件形状和尺寸相同

结论:一体成型防漏件防漏性能明显优于分体防漏件,一体成型防漏能达到100%液体无外泄,相比分体式防漏件有6支外泄,有了显著进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