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氧乙酸和臭氧共同氧化烟气脱硝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75586阅读:14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氧乙酸和臭氧共同氧化烟气脱硝的方法,属于环保方法领域。



背景技术:

脱硝,燃烧烟气中去除氮氧化物的过程,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已作为世界范围的问题而被尖锐地提了出来。nox在阳光的作用下会引起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从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烟气脱硝技术主要有干法(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和湿法两种。目前应用到实际的烟气脱硝的方法中存在:占地面积大;装备费用高;能源消耗大;脱硝率低;会产生二次污染等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弥补现有脱硝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过氧乙酸和臭氧共同氧化烟气脱硝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简单高效的脱硝,该方法采用臭氧和过氧乙酸共同氧化烟气脱硝,不仅反应简单高效,而且脱硝率高,反应过程少,反应产物对环境友好。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过氧乙酸和臭氧共同氧化烟气脱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反应器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进行反应;过氧乙酸与nox的摩尔比为0.6:1-2:1;反应温度为25℃-80℃,反应时间为1-2s;

(2)向步骤(1)反应后的反应器中通入气相臭氧进行反应;臭氧与nox的摩尔比为0.6:1-1.8:1;反应温度为25℃-85℃,反应时间为1-3s;

(3)反应后的气体经水吸收。

所述步骤(1)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20%-4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中,臭氧的氧化能力极强,臭氧的反应产物是氧气,所以它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强氧化剂,过氧乙酸获取较经济简易。本发明采用臭氧和过氧乙酸共同氧化烟气脱硝,不仅反应简单高效,而且脱硝率高,反应过程少,反应产物对环境友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过氧乙酸和臭氧共同氧化烟气脱硝的方法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一种过氧乙酸和臭氧共同氧化烟气脱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反应器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进行反应;过氧乙酸与nox的摩尔比为0.6:1-2:1;反应温度为25℃-80℃,反应时间为1-2s;

(2)向步骤(1)反应后的反应器中通入气相臭氧进行反应;臭氧与nox的摩尔比为0.6:1-1.8:1;反应温度为25℃-85℃,反应时间为1-3s;

(3)反应后的气体经水吸收。

所述步骤(1)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20%-40%。

实施例1:首先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反应,其中:取反应器的反应温度为25℃;过氧乙酸与nox的摩尔比为0.6:1;反应时间为2s;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20%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反应,然后继续通入气相臭氧进行反应,其中:取与气相臭氧的反应温度为25℃;臭氧与nox的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为2s,反应完成后由水吸收。采用本方法,测得脱硝率为96%。

实施例2:先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反应,其中:取反应器的反应温度为45℃;过氧乙酸与nox的摩尔比为2:1;反应时间为1s;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30%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反应,然后继续通入气相臭氧进行反应,其中:取与气相臭氧的反应温度为45℃;臭氧与nox的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为1s,反应完成后由水吸收。采用本方法,测得脱硝率为98%。

实施例3:先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反应,其中:取反应器的反应温度为65℃;过氧乙酸与nox的摩尔比为1.6:1;反应时间为1s;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反应,然后继续通入气相臭氧进行反应,其中:取与气相臭氧的反应温度为65℃;臭氧与nox的摩尔比为0.6:1;反应时间为1s,反应完成后由水吸收。采用本方法,测得脱硝率为9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氧乙酸和臭氧共同氧化烟气脱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向反应器通入烟气和经过雾化处理后的过氧乙酸进行反应;过氧乙酸与NOX的摩尔比为0.6:1‑2:1;反应温度为25℃‑80℃,反应时间为1‑2S;(2)向步骤(1)反应后的反应器中通入气相臭氧进行反应;臭氧与NOX的摩尔比为0.6:1‑1.8:1;反应温度为25℃‑85℃,反应时间为1‑3S;(3)反应后的气体经水吸收。本发明采用臭氧和过氧乙酸共同氧化烟气脱硝,不仅反应简单高效,而且脱硝率高,反应过程少,反应产物对环境友好。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刘彤;赵亚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10.19
技术公布日:2018.01.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