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用塔吊及定点喷淋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0977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建筑施工用塔吊及定点喷淋除尘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现场除尘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塔吊及定点喷淋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为优化城市空气环境,当前建筑施工中的空中扬尘防治成为重点问题。由于建筑工地挖运土方、材料供应等车辆进出频繁,会产生大量扬尘,污染城市空气环境,所以施工现场必须安装空中降尘装置,以减少建筑行业对城市空气环境的污染。

授权公告号为CN205235647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环保型塔吊喷雾除尘设备,包括塔吊主体,塔吊主体上部与塔吊大臂相连,塔吊主体内设有竖管并与塔吊主体固定,竖管下端与输水管道相连,输水管道与配电箱内的水泵相连,水泵通过进水管与水箱相连,竖管上端通过软连接与大臂输水管连接,大臂输水管上连接有三通连接头,三通连接头下部设置有喷雾头。虽然该环保型塔吊喷淋除尘设备能够有效消除建筑工地的扬尘,但是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塔吊大臂较长,当所有喷头同时喷淋,形成以塔吊主体为圆心、塔吊大臂为半径的喷水区,而塔吊下方正在施工的位置不能喷水,这样就造成除尘期间施工停止,影响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塔吊及定点喷淋除尘系统,能够对下方区域选择性喷淋,不影响施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用塔吊及定点喷淋除尘系统,由塔吊部分和喷淋除尘部分组成,塔吊部分包括基座、竖直设置在基座上方的导轨架、安装在导轨架顶端的万向节、垂直于导轨架顶部设置的平衡臂和起重臂、位于万向节上方的塔帽、位于塔帽下方侧面的控制室。喷淋除尘部分包括设置于导轨架内且沿着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主管、设置于起重臂下方且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支管、设置于支管接近主管一端用于连通支管的连接管、用于连接主管与连接管的万向接头、设置于支管背离主管一端的若干喷头以及设置于支管上接近连接管一端的电磁阀,主管的下端连通有输水管道,输水管道连接有水泵,支管包括至少三根平行设置的长度依次递增的软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磁阀与控制室通过电连接,当主管供水时,操作人员操作控制室内的开关,实现对支管管的开启或闭合,从而实现对水的传输路径的控制。在软管的末端设有喷头,当起重臂以导轨架为中心转动时,喷头以主管为圆心转动,形成环形的除尘区域。由于软管的长度不同,若干喷头形成若干同心的圆环。通过同步调节起重臂的转动角度以及多根软管的通断,能够为定点区域喷水除尘,进而能够在下方施工时,对下方区域进行选择性喷淋,不影响施工。连接管与主管通过万向接头连接,以便支管能够围绕主管进行360°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管由若干管体组成,管体的两端设有螺纹,相邻两个管体通过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塔吊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不断升高,将主管设置成若干螺纹连接的管体,便于在主管长度不够时进行拼接延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管和连接管螺纹连接且接触位置密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管与连接管安装、拆卸以及密封性能均较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头上开设有喷口,所述喷口呈锥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口呈锥形,以便喷口喷出的水呈圆锥状且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区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管和连接管为PVC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管、连接管能承受较大压力,同时重量较轻,安装较为放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管采用不锈钢钢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管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且在喷淋除尘系统使用时,会沾染水雾,采用不锈钢钢管能够防止生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电磁阀与控制室通过电连接,当主管供水时,操作人员操作控制室内的开关,实现对支管管的开启或闭合,从而实现对水的传输路径的控制。在软管的末端设有喷头,当起重臂以导轨架为中心转动时,喷头以主管为圆心转动,形成环形的除尘区域。由于软管的长度不同,若干喷头形成若干同心的圆环。通过同步调节起重臂的转动角度以及多根软管的通断,能够为定点区域喷水除尘,进而能够在下方施工时,对下方区域进行选择性喷淋,不影响施工。连接管与主管通过万向接头连接,以便支管能够围绕主管进行360°的旋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2为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C部的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中喷头喷淋范围的示意图。

图中:1、塔吊部分;11、基座;12、导轨架;121、基础节;1211、导轨;1212、腹杆;1213、爬梯;122、标准节;13、万向节;14、平衡臂;141、配重块;15、控制室;16、塔帽;161、拉杆;17、起重臂;2、喷淋除尘部分;21、水箱;22、进水管;23、水泵;231、输水管道;24、主管;240、管体;25、万向接头;26、连接管;27、电磁阀;28、支管;29、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建筑施工用塔吊及定点喷淋除尘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由塔吊部分1和喷淋除尘部分2组成,喷淋除尘部分2沿着塔吊部分1布置,以便对塔吊下方进行降尘工作。

参考图1和图2,塔吊部分1包括基座11、竖直设置在基座11上方的导轨架12、安装在导轨架12顶端的万向节13、垂直于导轨架12顶部设置的平衡臂14和起重臂17、位于万向节13上方的塔帽16、位于塔帽16下方侧面的控制室15,导轨架12和塔帽16呈直线连为一体,平衡臂14和起重臂17呈直线连为一体,使得两两垂直呈“十”字形,塔帽16通过拉杆161将平衡臂14和起重臂17的两端拉起,以减弱重力产生的弯曲。在平衡臂14的末端设有配重块141,平衡臂14和起重臂17以导轨架12为支点形成杠杆,配重块141避免起重臂17在承受较大下拉力时不会向下旋转。万向节13使得平衡臂14和起重臂17以导轨架13为支点进行360°水平旋转。

参考图1和图2,基座11为若干横向和竖向的方钢焊接而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基座11通过螺栓固定在地面上,以便保证能够稳固的承载塔吊部分1。导轨架12包括基础节121和若干标准节122,基础节121由四根竖直的导轨1211和垂直于导轨1211连接的若干腹杆1212组成长方体的钢结构,基础节121通过螺栓固定在基座11上,以便保证塔吊的稳固,在基础节121内设有爬梯1213,以便人从地面上进入到控制室15。标准节122与基础节121的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爬梯1213。标准节122与基础节12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沿导轨架12套设安装有爬升机构(图中未画出),爬升机构位于导轨架12顶部、万向节13下方位置,爬升机构包括套设在导轨架12上的机架和固定在机架上的液压缸,机架的顶部与万向节1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液压缸将导轨架12上方顶起一段高度,使得万向节13与导轨架12脱离相应高度,这段高度为标准节122的长度,以便标准节122放入增加导轨架12的高度。

参考图1和图2,喷淋除尘部分2包括位于导轨架12内部沿着导轨1211长度方向设置的主管24和起重臂17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支管28,主管24由若干管体240组成,管体240为不锈钢管,管体240的长度与标准节122的长度相同。管体240的两端设有螺纹,相邻两个管体240通过螺纹连接,从而根据需要组成长度不同的主管24。主管24的下方通过输水管道231连接有水泵23,输水管道231为不锈钢管,水泵23通过进水管22连接外部的水箱21,以便将水箱21内的水输送到导轨架12的顶部。

参考图2和图3,支管28为五根平行设置的长度不同的软管,支管28端头螺纹连接有连接管26,支管28和连接管26为PVC管,能够承受较大压力。结合图3和图4,连接管26呈T形,连接管26与主管24通过万向接头25连接,以便支管26能够以主管24为轴进行水平360°旋转,使得支管28随着起重臂17同步运动。万向接头25的一端与主管24最上方的管体240通过螺母连接,当起重臂17升高时,万向接头25能够从主管24上分离,只需要增加相应长度的管体240,即可重新将主管24与万向接头25连接。结合图3和图5,在连接管26上设有螺纹孔,支管28的端头与连接管26螺纹连接且接触位置用硅橡胶密封。在支管28上靠近连接管26处设有电磁阀27,电磁阀27与控制室15通过电连接,以便可以对支管28通道实现开启或闭合,从而控制水的传输路径。支管28之间相差等长的距离,在支管28的末端设有喷头29,喷头29底部设有若干喷口291,喷口291呈锥形布设,以便喷口291喷出的水呈圆锥状且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区域。结合图4和图6,当喷头29以主管24为圆心旋转时,形成环形的除尘区域。由于支管28的长度不同,若干喷头29喷出的水形成若干同心的圆环。

该建筑施工用塔吊及定点喷淋除尘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水箱21内的水在水泵23的作用下从低处沿着主管24输送到高处,水沿着连接管26传输,根据下方的喷水区域,通过控制室15控制相应喷头29所在支管28上的电磁阀27打开,水进入该支管28后经喷头29呈锥形喷出,支管28随着起重臂17旋转除尘。当需要避开下方的施工区域时,通过控制室15控制对应支管28上的电磁阀27关闭,切断对应支管28供水,喷头29停止喷水,而其他支管28的电磁阀27打开,水经过其余的喷头29喷出继续除尘,从而实现选择性的区域除尘,不影响现场的施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