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油墨研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773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油墨研磨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墨生产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油墨研磨设备。



背景技术:

油墨是由连结料(树脂)、颜料、填料、助剂和溶剂等组成的用于印刷的重要材料,其通过印刷将图案、文字表现在承印物上。油墨的生产流程一般包括:配料、预分散、研磨、分散搅拌和包装,为保证印刷时能够更加顺畅、均匀并提高印刷品的鲜艳度和光泽度,因此在油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得大颗粒或成团的原料被研磨分散至一定的细度,而油墨砂磨机作为油墨生产工艺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其性能及研磨精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油墨成品的质量。但是,现有的用于油墨原材料研磨的砂磨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砂磨机出料口流出的液体温度很高,需要自然降温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处理,自然降温的办法一般是将储料罐的上盖打开进行降温,降低了生产效率,空气中的部分杂质也会污染原材料,同时挥发的气体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

2、砂磨机工作时,其筒体内的物料和研磨介质在高速搅动下产生强烈的碰撞、摩擦和剪切作用力,且为保证研磨质量,砂磨机往往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将产生大量的热量,不仅会降低设备整体的使用寿命,而且高温也易导致油墨原材料中的有效成份分解,然而,现有的砂磨机研磨油墨原材料时的冷却处理效果不佳。

3、目前,砂磨机大都采用光滑研磨盘与研磨球配合的结构实现油墨原材料的反复研磨,该方式研磨时间较长,且由于已研磨至细度的油墨材料与尚未至要求的油墨材料仍混合研磨,故而使得耗能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油墨原材料的良好研磨,并保证其研磨过程中研磨腔体和研磨完成后料液的高效降温处理,降低生产成本,且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型的油墨研磨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油墨研磨设备,其中所述新型的油墨研磨设备包括底座、摇摆部分、夹紧部分、研磨部分、水冷部分和收料罐,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所述摇摆部分,所述摇摆部分上设置所述夹紧部分,所述研磨部分通过所述夹紧部分设置于所述摇摆部分的上表面,且该研磨部分设置为连接所述水冷部分,所述收料罐设置为通过出料管连接所述研磨部分;

所述研磨部分设置为包括研磨筒本体、筒盖和搅拌部分,所述研磨筒本体的内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为一级研磨腔、二级研磨腔与三级研磨腔,且所述一级研磨腔、所述二级研磨腔与所述三级研磨腔之间设置为通过第一过滤网与第二过滤网分隔开,所述三级研磨腔的底部设置第三过滤网,所述筒盖设置于所述研磨筒本体的顶端,且该筒盖上共轴线设置所述搅拌部分,所述一级研磨腔、所述二级研磨腔与所述三级研磨腔内均设置研磨球;

所述搅拌部分设置为由搅拌电机、搅拌轴、第一螺旋搅拌叶片、第二螺旋搅拌叶片和第三螺旋搅拌叶片组成,所述搅拌电机设置于所述筒盖的中心,且该搅拌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筒盖并连接所述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设置于所述研磨筒本体内腔的中轴线上,且该搅拌轴上从上至下共轴线依次设置所述第一螺旋搅拌叶片、所述第二螺旋搅拌叶片与所述第三螺旋搅拌叶片,所述第一螺旋搅拌叶片、所述第二螺旋搅拌叶片与所述第三螺旋搅拌叶片上均设置若干凸起;

所述水冷部分设置为包括制冷箱、冷水箱和油墨冷却箱,所述制冷箱设置为连通所述冷水箱,且该制冷箱上还设置一补水管,所述冷水箱设置为连通所述油墨冷却箱,所述出料管呈S型结构穿过所述油墨冷却箱,且该出料管上还设置一温度传感器和回流管,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出料管上穿出所述油墨冷却箱的一端,所述回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出料管上进入和穿出所述油墨冷却箱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摇摆部分设置为包括弹性装置和固定板,所述弹性装置的下端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且该弹性装置的上端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设置所述夹紧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所述第三过滤网的网孔设置为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旋搅拌叶片、所述第二螺旋搅拌叶片与所述第三螺旋搅拌叶片上的凸起的规格设置为依次减小,且所述第一螺旋搅拌叶片、所述第二螺旋搅拌叶片与所述第三螺旋搅拌叶片上的凸起的密度依次增多。

进一步地,所述研磨筒本体设置为包括外筒体与内筒体,所述外筒体与所述内筒体共轴线设置,且所述外筒体与所述内筒体之间形成一冷却腔,所述外筒体的上端设置一进水口,且该外筒体的下端设置一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均设置为连通所述冷却腔,所述进水口设置为通过管路和泵体连通所述冷水箱,所述出水口设置为通过管路和泵体连通所述制冷箱。

进一步地,所述研磨部分设置为还包括刮料装置,所述一级研磨腔、所述二级研磨腔与所述三级研磨腔内均设置所述刮料装置,所述刮料装置设置为由连接杆和刮料板组成,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垂直设置于所述搅拌轴上,且该连接杆的另一端竖直设置所述刮料板,所述刮料板的结构设置为与所述内筒体的内腔的结构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部分设置为包括动力装置和夹紧块,所述动力装置设置为驱动所述夹紧块夹紧所述研磨部分。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通过底座、摇摆部分、夹紧部分、研磨部分、水冷部分和收料罐的配合,能够实现油墨原材料的良好研磨,并保证其研磨过程中研磨腔体和研磨完成后料液的高效降温处理,降低生产成本。

(2)通过研磨部分的研磨筒本体、筒盖和搅拌部分,以及研磨筒本体的内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一级研磨腔、二级研磨腔与三级研磨腔,一级研磨腔、二级研磨腔与三级研磨腔能够进行分级研磨,可有效避免已研磨至细度的油墨材料与尚未至要求的油墨材料混合研磨,使得反复研磨时间较长,从而造成的耗能多问题。

(3)通过水冷部分设置的制冷箱、冷水箱和油墨冷却箱,由制冷箱将循环水进行冷却,以实现冷水箱中的水对研磨部分与油墨冷却箱部分循环冷却水的供给,使得研磨部分在高速研磨工作时能够良好散热,并在温度传感器对出料管中油墨材料温度的实时检测下,控制回流管上控制阀的启闭,保证研磨后油墨材料的快速冷却。

(4)通过摇摆部分的弹性装置和固定板结构,当研磨部分进行油墨材料研磨时,弹性装置使得固定板在研磨部分内的搅拌作用下摆动,从而辅助研磨部分实现油墨材料的充分且均匀研磨,进一步缩短了研磨时间,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底座、摇摆部分、夹紧部分与研磨部分之间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螺旋搅拌叶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第二螺旋搅拌叶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第三螺旋搅拌叶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0-底座,20-摇摆部分,201-弹性装置,202-固定板,30-夹紧部分,301-动力装置,302-夹紧块,40-研磨部分,401-研磨筒本体,402-筒盖,403-一级研磨腔,404-二级研磨腔,405-三级研磨腔,406-第一过滤网,407-第二过滤网,408-第三过滤网,409-搅拌电机,410-搅拌轴,411-第一螺旋搅拌叶片,412-第二螺旋搅拌叶片,413-第三螺旋搅拌叶片,414-外筒体,415-内筒体,416-冷却腔,417-进水口,418-出水口,419-刮料装置,50-水冷部分,501-制冷箱,502-冷水箱,503-油墨冷却箱,60-收料罐,70-出料管,701-温度传感器,702-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5所示,一种新型的油墨研磨设备,包括底座10、摇摆部分20、夹紧部分30、研磨部分40、水冷部分50和收料罐60,底座10的上表面设置摇摆部分20,摇摆部分20上设置夹紧部分30,研磨部分40通过夹紧部分30设置于摇摆部分20的上表面,且该研磨部分40设置为连接水冷部分50,收料罐60设置为通过出料管70连接研磨部分40。

研磨部分40设置为包括研磨筒本体401、筒盖402和搅拌部分,研磨筒本体401的内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为一级研磨腔403、二级研磨腔404与三级研磨腔405,且一级研磨腔403、二级研磨腔404与三级研磨腔405之间设置为通过第一过滤网406与第二过滤网407分隔开,三级研磨腔405的底部设置第三过滤网408,筒盖402设置于研磨筒本体401的顶端,且该筒盖402上共轴线设置搅拌部分,一级研磨腔403、二级研磨腔404与三级研磨腔405内均设置研磨球,通过一级研磨腔403、二级研磨腔404与三级研磨腔405的分级研磨,可有效避免已研磨至细度的油墨材料与尚未至要求的油墨材料混合研磨,使得反复研磨时间较长,从而造成的耗能多问题。

搅拌部分设置为由搅拌电机409、搅拌轴410、第一螺旋搅拌叶片411、第二螺旋搅拌叶片412和第三螺旋搅拌叶片413组成,搅拌电机409设置于筒盖402的中心,且该搅拌电机409的输出轴穿过筒盖402并连接搅拌轴410,搅拌轴410设置于研磨筒本体401内腔的中轴线上,且该搅拌轴410上从上至下共轴线依次设置第一螺旋搅拌叶片411、第二螺旋搅拌叶片412与第三螺旋搅拌叶片413,第一螺旋搅拌叶片411、第二螺旋搅拌叶片412与第三螺旋搅拌叶片413上均设置若干凸起,当进行油墨材料研磨时,搅拌电机409带动搅拌轴410旋转,第一螺旋搅拌叶片411、第二螺旋搅拌叶片412与第三螺旋搅拌叶片413辅助研磨球进行油墨材料的研磨搅拌,提高生产效率。

水冷部分50设置为包括制冷箱501、冷水箱502和油墨冷却箱503,制冷箱501设置为连通冷水箱502,且该制冷箱501上还设置一补水管,冷水箱502设置为连通油墨冷却箱503,出料管70呈S型结构穿过油墨冷却箱503,且该出料管70上还设置一温度传感器701和回流管702,温度传感器701设置于出料管70上穿出油墨冷却箱503的一端,回流管70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出料管70上进入和穿出油墨冷却箱503的一端,通过制冷箱501将循环水进行冷却,以实现冷水箱502中的水对研磨部分40与油墨冷却箱503部分循环冷却水的供给,使得研磨部分40在高速研磨工作时能够良好散热,并在温度传感器701对出料管70中油墨材料温度的实时检测下,控制回流管702上控制阀的启闭,保证研磨后油墨材料的快速冷却。

摇摆部分20设置为包括弹性装置201和固定板202,弹性装置201的下端设置于底座10的上表面,且该弹性装置201的上端设置于固定板202的下表面,固定板202的上表面设置夹紧部分30,当研磨部分40进行油墨材料研磨时,弹性装置201使得固定板202在研磨部分40内的搅拌作用下摆动,从而辅助研磨部分40实现油墨材料的充分且均匀研磨,缩短研磨时间,并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第一过滤网406、第二过滤网407与第三过滤网408的网孔设置为依次减小,以实现油墨材料的分级研磨,降低能耗。

第一螺旋搅拌叶片411、第二螺旋搅拌叶片412与第三螺旋搅拌叶片413上的凸起的规格设置为依次减小,且第一螺旋搅拌叶片411、第二螺旋搅拌叶片412与第三螺旋搅拌叶片413上的凸起的密度依次增多,辅助保证研磨过程中油墨材料被研磨至各级排出时的细度。

研磨筒本体401设置为包括外筒体414与内筒体415,外筒体414与内筒体415共轴线设置,且外筒体414与内筒体415之间形成一冷却腔416,外筒体414的上端设置一进水口417,且该外筒体414的下端设置一出水口418,进水口417与出水口418均设置为连通冷却腔416,进水口417设置为通过管路和泵体连通冷水箱502,出水口418设置为通过管路和泵体连通制冷箱501,通过冷水箱502、进水口417、出水口418、制冷箱501与冷却腔416的配合,能够实现水冷部分50对研磨筒本体401进行高速研磨搅拌时的有效冷却,以避免其温度过高对内部器件等造成的损伤,延长整体使用寿命。

研磨部分40设置为还包括刮料装置419,一级研磨腔403、二级研磨腔404与三级研磨腔405内均设置刮料装置419,刮料装置419设置为由连接杆和刮料板组成,连接杆的一端垂直设置于搅拌轴410上,且该连接杆的另一端竖直设置刮料板,刮料板的结构设置为与内筒体415的内腔的结构相配合,刮料装置419可将研磨过程中内筒体415壁面上附着的油墨材料进行刮除,节约生产成本。

夹紧部分30设置为包括动力装置301和夹紧块302,动力装置301设置为驱动夹紧块302夹紧研磨部分40,使得夹紧块302紧贴于研磨部分40的壁面上,实现研磨部分40在底座10上的固定,以辅助研磨部分40对油墨材料的摆动研磨,且避免其倾倒对操作人员造成的伤害。

筒盖402设置为通过螺栓紧固于研磨筒本体401顶端。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的油墨研磨设备,能够实现油墨原材料的良好研磨,并保证其研磨过程中研磨腔体和研磨完成后料液的高效降温处理,降低生产成本,且提高生产效率。当使用该设备时,通过夹紧部分30的动力装置301和夹紧块302的配合,将研磨部分40在底座10上固定,将筒盖402通过螺栓紧固于研磨筒本体401顶端,再由进料管穿过筒盖402连通研磨筒本体401内腔加入油墨原材料,同时启动搅拌电机409,使得搅拌轴410带动第一螺旋搅拌叶片411、第二螺旋搅拌叶片412与第三螺旋搅拌叶片413旋转,辅助一级研磨腔403、二级研磨腔404与三级研磨腔405内研磨球进行研磨,各级研磨腔内的油墨材料研磨至一定细度时,则通过各级过滤网进入下一研磨腔,有效避免已研磨至细度的油墨材料与尚未至要求的油墨材料混合研磨,使得反复研磨时间较长,从而造成的耗能多问题,在研磨过程中,启动制冷箱501工作,并通过进水口417与出水口418和冷水箱502与制冷箱501的连通进行循环水冷,以实现研磨筒本体401高速研磨搅拌时的有效冷却,研磨一段时间后,打开出料管70上的控制阀,使得三级研磨腔405内研磨至细度的油墨材料由出料管70呈S型结构穿过油墨冷却箱503进行冷却,若温度传感器701检测到此时出料管70的温度未达到规定料液回收标准,则打开回流管702上的控制阀,使得研磨后的油墨材料再次进入油墨冷却箱503冷却,直至温度传感器701检测到出料管70的温度已达到规定料液回收标准,则关闭回流管702上的控制阀,打开出料管70上靠近收料罐60的控制阀,使得已冷却的油墨材料回收至收料罐60中,该过程中,油墨冷却箱503连通冷水箱502与制冷箱501,保证其箱内冷却水的更换,另外,根据生产需求,进料管可连续对研磨筒本体401内腔加入油墨原材料,重复上述步骤,实现油墨原材料的批量高效研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