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4791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粒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大豆脱粒装置,属于农业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大豆通称黄豆,原产于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的栽培历史。大豆是一种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通常用来制作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大豆成熟后需要将其外壳与种子分离,最终只保留大豆种子来进行各种加工。现有大豆脱粒装置脱粒率较低,且脱粒后的外壳洒落地面,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大豆脱粒装置脱粒率较低,且脱粒后的外壳洒落地面,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大豆脱粒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脱粒罐体、脱粒滚子、螺旋状凸楞、转轴、驱动组件和外壳收集组件,脱粒罐体水平设置,转轴水平设置在脱粒罐体内,脱粒滚子套装在转轴上,螺旋状凸楞套装在脱粒滚子的外壁上,且螺旋凸楞的外表面与脱粒罐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为2mm~5mm,转轴的左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脱粒罐体左端的上表面设有进料口,脱粒罐体右端的下表面排料口,所述外壳收集组件设置在排料口的下方,脱粒罐体的下表面均布设有若干个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传动皮带和驱动电机,第一皮带轮套装在转轴的左端上,第二皮带轮套装在驱动电机的转动轴上,第一皮带轮通过传动皮带与第二皮带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收集组件包括传送带、第一传送动带轮和第二传送带轮,第一传送带轮和第二传送带轮并排设置,且第一传送带轮通过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轮连接,第二传送带轮的轮轴与电机的转动轴连接。

进一步的,传送带的左端设有挡板,且挡板的上端与脱粒罐体的下表面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筛网和两个吊杆,筛网设置在脱粒罐体的下方,且筛网通过两个吊杆与脱粒罐体的下表面连接,筛网的网孔小于大豆的最小粒径,筛网左端的下方设有大豆收集箱。

进一步的,筛网的左端向下倾斜,筛网的下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3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脱粒装置,其托利率可达到95%,且脱粒后的大豆破损率低于3%;2、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脱粒后大豆内混杂的细小碎皮删除,降低大豆内所含杂质,为后期加工提高便利条件;3、本实用新型通过传送带将脱粒后的外壳收集起来集中处置,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大豆脱粒装置包括脱粒罐体1、脱粒滚子2、螺旋状凸楞3、转轴4、驱动组件和外壳收集组件,脱粒罐体1水平设置,转轴4水平设置在脱粒罐体1内,脱粒滚子2套装在转轴4上,螺旋状凸楞3套装在脱粒滚子2的外壁上,且螺旋凸楞3的外表面与脱粒罐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为2mm~5mm,转轴4的左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脱粒罐体1左端的上表面设有进料口1-1,脱粒罐体1右端的下表面排料口1-2,所述外壳收集组件设置在排料口1-2的下方,脱粒罐体1的下表面均布设有若干个通孔1-3。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大豆脱粒装置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皮带轮5、第二皮带轮6、传动皮带7和驱动电机8,第一皮带轮5套装在转轴4的左端上,第二皮带轮6套装在驱动电机8的转动轴上,第一皮带轮5通过传动皮带7与第二皮带轮6连接。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大豆脱粒装置的外壳收集组件包括传送带9、第一传送动带轮10和第二传送带轮11,第一传送带轮10和第二传送带轮11并排设置,且第一传送带轮10通过传送带9与第二传送带轮11连接,第二传送带轮11的轮轴与电机的转动轴连接。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大豆脱粒装置的传送带9的左端设有挡板12,且挡板12的上端与脱粒罐体1的下表面连接。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大豆脱粒装置还包括筛网13和两个吊杆14,筛网13设置在脱粒罐体1的下方,且筛网13通过两个吊杆14与脱粒罐体1的下表面连接,筛网13的网孔小于大豆的最小粒径,筛网13左端的下方设有大豆收集箱15。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大豆脱粒装置的筛网13的左端向下倾斜,筛网13的下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30°。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