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97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粮食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豆脱粒作业完全使用脱粒机,专业脱大豆的机械较少,兼脱机型较多, 使大豆脱净率、清洁率、破碎率和生产效率难以达到国家优等品的指标。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变化,针对大豆的收获季节短,收割后即得脱粒的现状,否则就会由于大豆开夹而造成损失,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多是采用圆柱形平头脱粒钉齿,由于钉齿顶端的棱角作用会使大豆的破碎率难以降低,农民对此不是很满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本脱粒装置能大大降低脱粒过程中大豆的破碎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包括上壳体、排草导板、栅格式凹板和脱粒滚筒,上壳体内侧固定设置若干条排草导板,壳体下端固定设置栅格式凹板,脱粒滚筒同轴设置在上壳体和栅格式凹板之间,脱粒滚筒包括主轴、辐板、纹杆、入草钉齿、脱粒钉齿、排草钉齿、至少六个辐板相间固定在主轴上,至少四根纹杆倾斜于轴向固定设置在辐板外圆周上,滚筒的前端纹杆上固定设置入草钉齿,中端固定设置若干脱粒钉齿,后端固定设置排草钉齿,上壳体和栅格式凹板经轴承及轴承座和主轴固定连接。所述的纹杆与主轴的平面倾斜夹角是45°。所述的脱粒钉齿呈倒V字型设置在纹杆上,其倒V字型的平面与纹杆的轴向夹角是 30° 至 4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将原来的脱粒滚筒上的脱粒钉齿顶端设置成圆角型,不仅降低了大豆的粉碎率,还提高了脱净率,由于在滚筒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不同形状的喂入和排出钉齿,同时大大加快了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图3为图1中滚筒纹杆总成主视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包括上壳体3、排草导板5、栅格式凹板13和脱粒滚筒,上壳体3内侧固定设置若干条排草导板5,壳体3下端固定设置栅格式凹板13,脱粒滚筒同轴设置在上壳体3和栅格式凹板之间,脱粒滚筒包括主轴8、辐板7、 纹杆2、入草钉齿6、脱粒钉齿4、排草钉齿1、至少六个辐板相间固定在主轴8上,至少四根纹杆2倾斜于轴向固定设置在辐板7的外圆周上,滚筒的前端纹杆上固定设置入草钉齿6, 中端固定设置若干脱粒钉齿4,后端固定设置排草钉齿1,上壳体3和栅格式凹版13经轴承及轴承座和主轴8固定连接。所述的纹杆2与主轴8的平面倾斜夹角是45°。所述的脱粒钉齿4呈倒V字型设置在纹杆2上,其倒V字型的平面与纹杆2的轴向夹角是30°至45°。本实用新型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可以安装于任何机型的大豆脱粒机上,只需将本装置的主轴经轴承座支撑固定安装在脱粒机的机架上即可,配套动力可以是拖拉机也可以是内燃机,如图1、图2所示,可装内燃机10,经内燃机动力输出轮11带动脱粒机皮带轮9, 即可实现脱粒工作,本装置的栅格式凹板下面设置摇筛12,图中的14和15分别是本装置的入料口和出杂口。
权利要求1.一种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包括上壳体(3)、排草导板(5)、栅格式凹板(1 和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上壳体(3)内侧固定设置若干条排草导板(5),壳体(3)下端固定设置栅格式凹板(13),脱粒滚筒同轴设置在上壳体(3)和栅格式凹板(13)之间,脱粒滚筒包括主轴(8)、辐板(7)、纹杆(2)、入草钉齿(6)、脱粒钉齿(4)、排草钉齿(1),至少六个辐板(7)相间固定在主轴(8)上,至少四根纹杆(2)倾斜于轴向固定设置在辐板(7)外圆周上,滚筒的前端纹杆上固定设置入草钉齿(6),中端固定设置若干脱粒钉齿(4),后端固定设置排草钉齿(1),上壳体(3)和栅格式凹板(13)经轴承及轴承座和主轴(8)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纹杆(2)与主轴 (8)的平面倾斜夹角是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粒钉齿(4)呈倒 V字型设置在纹杆(2)上,其倒V字型的平面与纹杆(2)的轴向夹角是30°至4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豆脱粒机脱粒装置,包括上壳体、排草导板、栅格式凹板和脱粒滚筒,上壳体内侧固定设置若干条排草导板,壳体下端固定设置栅格式凹板,脱粒滚筒同轴设置在上壳体和栅格式凹板之间,脱粒滚筒由至少四根纹杆倾斜于轴向固定设置在辐板外圆周上,滚筒的纹杆上分别设置入草钉齿、脱粒钉齿和排草钉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将原来的脱粒滚筒上的脱粒钉齿顶端设置成圆角型,不仅降低了大豆的粉碎率,还提高了脱净率,由于在滚筒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不同形状的喂入和排出钉齿,同时大大加快了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A01F11/00GK201995352SQ2011200972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6日
发明者朱秀才 申请人:朱秀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