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油真空泵冷凝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2171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油真空泵技术领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油真空泵冷凝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化工领域某些反应需要真空环境,一般会使用无油真空泵给反应器内抽真空,用来抽真空的真空泵尾气中或多或少地含有部分有机物料和废气,如何对有机物料进行回收,对副反应和化学反应不完全所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是一个难题。一般情况下会将抽出来的废气直接排放于大气中或者送至尾气吸收系统处理。若能将无油真空泵排出的废气变成液体集中处理或者将有机物料回收再利用将利于环保又降低生产成本。

传统的回收装置,多为结构复杂的大型机械设备,且回收效率低,冷凝剂无法实现自主循环,导致设备占用空间大,对废气的冷却耗能高,经济效益差,部分设备极易出现气液混合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油真空泵冷凝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地对真空泵废气中的有机物料进行回收,回收效率高,有效避免气液混合的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油真空泵冷凝回收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左侧壁的夹层内嵌置有第一循环管路,所述主体右侧壁的夹层内嵌置有第二循环管路,所述主体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集液箱,所述集液箱的内腔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循环箱、第三循环管路和对流扇,所述第一循环管路顶部横向部分的右端通过第一L型管与循环箱的左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底部横向部分的右端通过第二L型管与第三循环管路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二循环管路顶部横向部分的左端通过第三L型管与循环箱的右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底部横向部分的左端通过第四L型管与第三循环管路的右端连接,所述主体顶部的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双轴驱动电机,所述双轴驱动电机上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顶端套设有扇叶,所述传动轴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叶轮,且叶轮设置在循环箱的内腔中,所述集液箱侧壁的底部均匀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集液箱底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主体顶部的外延均匀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主体底部的中心处连接有第五L型管,所述第五L型管的右侧连接有U型管,所述双轴驱动电机的正上方设置有防护罩。

优选的,所述主体的外壁上均匀设置有散热翅,且散热翅的顶部与防护罩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U型管的右侧通过第一导管与收集箱连接。

优选的,所述集液箱左侧壁的顶部连接有第二导管,且第二导管的左端设置在主体外壁的左侧。

优选的,所述传动轴上套设有密封圈,且密封圈嵌置在循环箱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对流扇通过固定架固定安装在集液箱的内腔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三循环管路内均充填有冷凝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双轴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轴带动叶轮转动,使得冷凝剂能够有效地在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第三循环管路和循环箱内循环流动,冷凝剂吸收的热量传递到主体外部的散热翅上,结合扇叶带动风流对散热翅的有效散热,实现了对冷凝剂的有效循环和散热,且废气经第二导管进入集液箱,气流由上向下运动,结合对流扇产生向上的气流,形成对流,有效地延长了废气与第三循环管路的接触时间,使得废气能够充分冷却,废气冷却后经第一通孔进入集液箱与主体内壁之间的空间内,并向上流动,最终经第三通孔排出主体内腔,在此过程中废气再次冷却,使得废气内的有机物料能够充分冷凝剂化,液化后的液体经第五L型管进入U型管,最终经第一导管进入收集箱,U型管可对管路进行液封,有效避免气液混合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第一循环管路;3-第二循环管路;4-集液箱;5-循环箱;6-第三循环管路;7-对流扇;8-第一L型管;9-第二L型管;10-第三L型管;11-第四L型管;12-双轴驱动电机;13-传动轴;14-扇叶;15-叶轮;16-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18-第三通孔;19-第五L型管;20-U型管;21-防护罩;22-散热翅;23-第一导管;24-收集箱;25-第二导管;26-密封圈;27-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无油真空泵冷凝回收装置,包括主体1;主体1左侧壁的夹层内嵌置有第一循环管路2,主体1右侧壁的夹层内嵌置有第二循环管路3,主体1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集液箱4,集液箱4的内腔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循环箱5、第三循环管路6和对流扇7,第一循环管路2顶部横向部分的右端通过第一L型管8与循环箱5的左侧壁连接,第一循环管路2底部横向部分的右端通过第二L型管9与第三循环管路6的左端连接,第二循环管路3顶部横向部分的左端通过第三L型管10与循环箱5的右侧壁连接,第二循环管路3底部横向部分的左端通过第四L型管11与第三循环管路6的右端连接,主体1顶部的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双轴驱动电机12,双轴驱动电机12上设置有传动轴13,传动轴13的顶端套设有扇叶14,传动轴13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叶轮15,且叶轮15设置在循环箱5的内腔中,集液箱4侧壁的底部均匀开设有第一通孔16,集液箱4底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通孔17,主体1顶部的外延均匀开设有第三通孔18,主体1底部的中心处连接有第五L型管19,第五L型管19的右侧连接有U型管20,双轴驱动电机12的正上方设置有防护罩21,主体1的外壁上均匀设置有散热翅22,且散热翅22的顶部与防护罩21的底部固定连接,U型管20的右侧通过第一导管23与收集箱24连接,集液箱4左侧壁的顶部连接有第二导管25,且第二导管25的左端设置在主体1外壁的左侧,传动轴13上套设有密封圈26,且密封圈26嵌置在循环箱5的顶部,对流扇7通过固定架27固定安装在集液箱4的内腔中,第一循环管路2、第二循环管路3和第三循环管路6内均充填有冷凝剂。

使用时,主体1顶部的双轴驱动电机12带动传动轴13转动,传动轴13可有效地带动扇叶14和叶轮15转动,防护罩21可有效地对双轴驱动电机12进行防护,密封圈26可有效地密封传动轴13与循环箱5接触的部分,叶轮15在转动的过程中,可效地驱动循环箱5内的冷凝剂经第一L型管8进入第一循环管路2的内腔中,带动第一循环管路2内的冷凝剂流动,第一循环管路2内的冷凝剂经第二L型管9进入第三循环管路6,并驱动第三循环管路6内的冷凝剂流动,第三循环管路6内的冷凝剂经第四L型管11进入第二循环管路3内,并驱动第二循环管路3内的冷凝剂流动,最终第二循环管路3内的冷凝剂经第三L型管10进入循环箱5内,实现了冷凝剂的有效循环,在冷凝剂循环的过程中,废气经第二导管25进入集液箱4的内腔中,在气流的带动下向下运动,在流经第三循环管路6时,被有效地冷却降温,废气内的有机物料冷却后液化,流向集液箱4的底部,且在此过程中,对流扇7转动,带动气流向上运动,产生对流,使得废气能够充分扰动,有效地延长了气流向下运动的过程,实现废气与第二循环管路3的充分接触,固定架27可有效地固定对流扇7,废气经冷却后通过集液箱4侧壁底部的第一通孔16排出集液箱4,并沿集液箱4与主体1内壁之间的空间向上运动,并通过第三通孔18排出主体1的内腔,在此过程中,废气再次被冷却,有机物料液化后沿主体1内部流向主体1的底部,集液箱4内的液体经第二通孔17流向主体1内腔的底部,液体经第五L型管19进入U型管20,并最终经第一导管23进入收集箱24,U型管20可有效地对管路进行液封,有效避免废气流向收集箱24,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双轴驱动电机12经传动轴13驱动扇叶14转动带动外部风流吹向主体1外壁的散热翅22,有效地对散热翅22散热,且循环管路内冷凝剂的热量经主体1侧壁传递到散热翅22上,进而可有效地对冷凝剂进行散热。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