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成溴丁酸乙酯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5868阅读:10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合成溴丁酸乙酯的反应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溴丁酸乙酯合成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合成溴丁酸乙酯的反应釜。



背景技术:

溴丁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农药和医药的中间体,目前已知一种新的合成溴丁酸乙酯的方法是将γ—丁内酯、无水乙醇和红磷加入一个反应容器中,然后向混合物中加入溴水混合物(2:1),经验证这种合成方法的产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应为该方法为新的合成溴丁酸乙酯的方法,因此在生产上没有一种适用的反应釜。

专利一种酯化反应装置(公告号CN202164248U),公开了一种酯化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1)和酯化塔(2),在所述反应釜(1)和酯化塔(2)之间还设置有再沸器(3),所述反应釜(1)的气相出口与所述酯化塔(2)的入口连接,所述酯化塔(2)的液相回流出口与所述再沸器(3)的底部入口连接,所述再沸器(3)的顶部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反应釜(1)的顶部进口连接并伸入所述反应釜(1)的液面以下。该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与现有酯化反应装置相同,无法实现溴水混合物的边反应边加入的操作。

因此急需一种适用于新的合成溴丁酸乙酯的反应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合成溴丁酸乙酯的反应釜,包括釜体和釜盖,所述釜体与所述釜盖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所述釜盖外侧设有电动机,所述釜盖内侧设有搅拌器,所述电动机与所述搅拌器连接,所述釜盖上还设有螺纹孔;还包括试剂瓶,所述试剂瓶上设有出口颈部,所述出口颈部上设有阀门和接口螺纹,所述试剂瓶通过所述接口螺纹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釜盖内侧设有与所述螺纹孔连接的保护胶圈,使所述试剂瓶的所述出口颈部伸入所述釜体内时,所述保护胶圈对所述出口颈部进行固定,防止在合成过程中,所述出口颈部的晃动,使得所述试剂瓶内的试剂能够准确滴入所述釜体中。

优选的,所述釜体上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使合成中产生的多余的气体能够及时散出。

优选的,所述釜体与所述釜盖之间设有夹块,所述夹块一端与所述釜体连接,所述夹块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螺栓组件与所述釜盖连接,所述夹块将所述釜体与所述釜盖紧密连接。

优选的,所述出口颈部上设有伸缩颈,通过所述伸缩颈可以变换所述出口颈部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适用于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新的合成溴丁酸乙酯的反应;反应空间更加密闭;通过所述试剂瓶可以边反应边加入试剂;所述出口颈部可以变换长度来改变加入试剂的节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试剂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为:1、釜体;2、釜盖;21、电动机;22、搅拌器;23、保护胶圈;3、出气口;4、螺纹孔;5、试剂瓶;51、接口螺纹;52、阀门;53、出口颈部;54、伸缩颈;6、夹块;61、固定螺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合成溴丁酸乙酯的反应釜,包括釜体1和釜盖2,釜体1与釜盖2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釜盖2外侧设有电动机21,釜盖2内侧设有搅拌器22,电动机21与搅拌器22连接,釜盖2上还设有螺纹孔4;还包括试剂瓶5,试剂瓶5上设有出口颈部53,出口颈部53上设有阀门和52接口螺纹51,试剂瓶5通过接口螺纹51与螺纹孔4螺纹连接。

具体的,釜盖2内侧设有与螺纹孔4连接的保护胶圈23,釜体1上设有出气口3,釜体1与釜盖2之间设有夹块6,夹块6一端与釜体1连接,夹块6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螺栓组件61与釜盖1连接;出口颈部53上设有伸缩颈54,通过伸缩颈54可以变换出口颈部53的长度。

不局限的,如图2所示,一种合成溴丁酸乙酯的反应釜,包括釜体1和釜盖2,釜体1与釜盖2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釜盖2外侧设有电动机21,釜盖2内侧设有搅拌器22,电动机21与搅拌器22连接,釜盖2上还设有若干螺纹孔4;还包括试剂瓶5,试剂瓶5上设有出口颈部53,出口颈部53上设有阀门52和接口螺纹51,试剂瓶5通过接口螺纹51与螺纹孔4螺纹连接,螺纹孔4的数量与试剂瓶5的数量相同。

如图1-图3所示,将γ—丁内酯、无水乙醇和红磷加入釜体1内,然后盖上釜盖2,将溴水混合物加入试剂瓶5中,关闭阀门52,通过接口螺纹5与螺纹孔4将试剂瓶5与釜盖2连接,出口颈部53通过保护胶圈23伸入釜体1内,启动电动机21,然后打开阀门52,使溴水混合物缓慢滴入釜体1的混合物中。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