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器吸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6151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滤器吸污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污设备,特别是一种过滤器吸污装置。



背景技术:

过滤器是输送介质的管道上不可缺少的一种装置,一般是依靠其中的滤网直接拦截液体介质中的杂质,如水体、油体中的悬浮物、颗粒物,降低介质的浊度,进行净化处理;可减少输送系统的污垢、菌藻和锈蚀等污染物产生,达到保护输送系统以及其他精密设备的正常工作。

现有的过滤器组件主要包括:壳体、滤网、驱动装置、吸污管、吸污嘴、排污阀、控制器。污水通过壳体在滤网内部被拦截,当到达设定压差或时间时,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旋转,吸污嘴与吸污管螺纹连接,驱动装置带动吸污管、吸污嘴旋转,从而带走整个滤网上面的污垢,并且将污垢送入壳体排污腔中,通过排污阀将污垢排出,完成滤网清洗。

但这类的过滤器及吸污嘴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采用的吸污嘴一般采用PVC材质的吸嘴,为了防止吸嘴刮坏滤网,在使用时吸污嘴和滤网之间存在2-3mm间隙,如图1所示,在吸污过程中,由于吸污嘴1和滤网2之间存在间隙,导致水流从吸污嘴的两侧进入吸嘴,减少了滤网外侧到滤网内侧的水流通能力,致使其吸污能力大大下降;

2、针对前述吸污嘴吸污能力下降的状况,发展出一种带有刷毛的吸污嘴,如图2所示,吸污嘴前端连有硬质的刷毛,但硬质的刷毛不耐用、也容易损坏滤网,并且刷毛之间留有间隙,也会减少滤网外侧到滤网内侧水流通能力;而目前刷毛和吸污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粘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刷毛磨损需要更换时,需要将整个吸污嘴更换掉,造成资源浪费、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过滤器吸污嘴吸污能力不足,且现有的吸污嘴的刷毛多采用直接粘接的形式,不利于重复利用吸污嘴、使用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过滤器吸污装置,该装置利用吸污嘴本体端部设置的刷毛,避免水流从吸污嘴和滤网之间的间隙进入吸污嘴内,增强过滤器吸污嘴对滤网的吸污能力;刷毛为可拆卸式的连接结构,刷毛磨损后,可直接将刷毛拆卸并更换新的刷毛,无需将整个吸污嘴都更换掉,重复利用吸污嘴本体、降低使用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过滤器吸污装置,包括端部带有刷毛的吸污嘴本体,所述刷毛与吸污嘴本体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吸污嘴本体的另一端为用于将其安装在吸污轴上的安装端,所述刷毛沿吸污嘴本体内的排污孔圆周方向布置。

在吸污嘴本体的端部设置刷毛,且刷毛沿吸污嘴本体内的排污孔圆周方向布置,通过刷毛形成的圈将排污孔的端部围住,且是通过刷毛直接与滤网接触,刷毛圈将水流阻挡,避免水流从吸污嘴和滤网之间的间隙进入吸污嘴内,增强过滤器吸污嘴对滤网的吸污能力;另外,将刷毛与吸污嘴本体设置为可拆卸式的连接结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刷毛磨损造成吸污嘴吸污能力下降时,可直接将刷毛拆卸并更换新的刷毛,无需将整个吸污嘴都更换掉,重复利用吸污嘴本体、降低使用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吸污嘴本体为柱体结构,其一靠近端面的柱面为下凹式的台阶结构,该台阶面上设有刷毛安装槽。通常吸污嘴本体内的排污孔沿其轴向贯通,将吸污嘴本体靠近端面的柱面设置为下凹式的台阶结构,在台阶面上设刷毛安装槽,由于刷毛是沿排污孔圆周方向布置,即刷毛安装槽沿吸污嘴本体的周向布置,刷毛安装槽的设置为将刷毛设置成可拆卸的形式提供了基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刷毛安装槽靠近吸污嘴本体端面的槽壁高度低于其相对侧槽壁高度。这样的设置便于刷毛的安装和往吸污嘴吸污位置延伸布置,在具体安装时可让刷毛安装槽两侧的槽壁高度差与刷毛圈的厚度相适应,这样安装刷毛圈后减少固定装置对刷毛的损坏,也有利于将刷毛牢固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与所述吸污嘴本体下凹的台阶结构配合设有固定卡圈,用于固定刷毛的安装位置。设置固定卡圈与吸污嘴本体的台阶结构配合安装,便于安装固定刷毛位置、以及更换磨损后的刷毛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卡圈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材料的固定卡圈适于在污水环境中长期使用,重复利用性强,节约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吸污嘴本体的安装端为外螺纹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吸污嘴本体由塑料材质制成。具体可为聚氯乙烯、尼龙、聚丙烯、ABS等,优选聚丙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刷毛为连为一圈的整体结构。整体结构的刷毛,便于安装和拆卸,也利于保证刷毛相互之间的间距,保证吸污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刷毛为尼龙材料制成。软质的尼龙材质的刷毛,增加刷毛耐用性、不易损坏滤网,并且可减少刷毛之间的间隙,增加滤网外侧到滤网内侧的水流通能力,增加吸污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刷毛高度为5-10mm。合理的刷毛高度有利于提升吸污嘴的吸污能力,吸污轴将吸污嘴本体靠近滤网时,刷毛与滤网表面紧密接触,加大吸污嘴对滤网表面吸力,从而提高吸污效果并且通过吸污轴旋转将吸污嘴本体与整个滤网表面接触,完成滤网污物清除。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装置利用吸污嘴本体端部设置的刷毛,避免水流从吸污嘴和滤网之间的间隙进入吸污嘴内,增强过滤器吸污嘴对滤网的吸污能力;刷毛为可拆卸式的连接结构,刷毛磨损后,可直接将刷毛拆卸并更换新的刷毛,无需将整个吸污嘴都更换掉,重复利用吸污嘴本体、降低使用成本;

2、将吸污嘴本体靠近端面的柱面设置为下凹式的台阶结构,在台阶面上设刷毛安装槽,刷毛安装槽两侧的槽壁高度差与刷毛圈的厚度相适应,再配合固定卡圈,实现刷毛的可拆卸安装,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成本;

3、将刷毛为连为一圈的整体结构,便于安装和拆卸,也利于保证刷毛相互之间的间距,保证吸污效果;而软质的尼龙材质的刷毛,增加刷毛耐用性、不易损坏滤网。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无刷毛的过滤器吸污嘴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带刷毛的过滤器吸污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吸污嘴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吸污嘴与过滤器配合使用示意图。

图中标记:1-吸污嘴本体,2-过滤网,3-刷毛,4-固定卡圈,5-刷毛安装槽,6-排污孔,7-吸污轴连接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过滤器吸污装置,包括端部带有刷毛3的吸污嘴本体1,所述刷毛3与吸污嘴本体1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吸污嘴本体1的另一端为用于将其安装在吸污轴上的安装端,所述刷毛沿吸污嘴本体内的排污孔圆周方向布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可拆卸结构为以下方式:所述吸污嘴本体1为柱体结构,本实施例为圆柱体,其一靠近端面的圆柱面为下凹式的台阶结构,该台阶面上设有刷毛安装槽5。如图3所示,沿吸污嘴本体1的轴向中心贯通设有排污孔6,将吸污嘴本体靠近端面的柱面设置为下凹式的台阶结构,在台阶面上设刷毛安装槽,由于刷毛是沿排污孔圆周方向布置,即刷毛安装槽沿吸污嘴本体的周向布置,刷毛安装槽的设置为将刷毛设置成可拆卸的形式提供了基础。

进一步地,如图3中所示,将刷毛安装槽5靠近吸污嘴本体端面的槽壁高度设置成低于其相对侧槽壁高度。这样的设置便于刷毛的安装和往吸污嘴吸污位置延伸布置,在具体安装时可让刷毛安装槽两侧的槽壁高度差与刷毛圈的厚度相适应,这样安装刷毛圈后减少固定装置对刷毛的损坏,也有利于将刷毛牢固固定。

再进一步地,与吸污嘴本体1下凹的台阶结构配合设有固定卡圈4,用于固定刷毛3的安装位置。设置固定卡圈与吸污嘴本体的台阶结构配合安装,便于安装固定刷毛位置、以及更换磨损后的刷毛圈。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卡圈4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材料的固定卡圈适于在污水环境中长期使用,重复利用性强,节约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过滤器吸污装置在吸污嘴本体的端部设置刷毛,且刷毛沿吸污嘴本体内的排污孔圆周方向布置,通过刷毛形成的圈将排污孔的端部围住,且是通过刷毛直接与滤网接触,刷毛圈将水流阻挡,避免水流从吸污嘴和滤网之间的间隙进入吸污嘴内,增强过滤器吸污嘴对滤网的吸污能力;另外,将刷毛与吸污嘴本体设置为可拆卸式的连接结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刷毛磨损造成吸污嘴吸污能力下降时,可直接将刷毛拆卸并更换新的刷毛,无需将整个吸污嘴都更换掉,重复利用吸污嘴本体、降低使用成本。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过滤器吸污装置,本实施例的吸污嘴本体1的安装端为外螺纹结构,即图3中的吸污轴连接螺纹7。

进一步地,吸污嘴本体1由塑料材质制成,本实施例采用聚丙烯材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刷毛3为连为一圈的整体结构。整体结构的刷毛,便于安装和拆卸,也利于保证刷毛相互之间的间距,保证吸污效果。

具体地,刷毛1为尼龙材料制成。软质的尼龙材质的刷毛,增加刷毛耐用性、不易损坏滤网,并且可减少刷毛之间的间隙,增加滤网外侧到滤网内侧的水流通能力,增加吸污能力。

本实施例中,刷毛3的高度为5mm。合理的刷毛高度有利于提升吸污嘴的吸污能力,吸污轴将吸污嘴本体靠近滤网时,刷毛与滤网表面紧密接触,加大吸污嘴对滤网表面吸力,从而提高吸污效果并且通过吸污轴旋转将吸污嘴本体与整个滤网表面接触,完成滤网污物清除。

实施例3

根据实施例2所述的过滤器吸污装置,本实施例的刷毛3高度为10mm。

实施例4

根据实施例2所述的过滤器吸污装置,本实施例的刷毛3高度为8mm。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刷毛高度为8mm时吸污嘴的吸污效果较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