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渣除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6106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药渣处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渣除味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药过程中,药渣是必然会存在的废弃品。这些制药过程中产生的药渣由于经过药效的浓缩提取,其主要药效已经淡化许多,不过由于经过多重浓缩等处理,其化学性能不稳定,容易酸碱性能不平衡,如若不经处理随便排入大自然,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

然而现有的药渣处理系统大都结构较为简单,技术含量低,即使很多制药商利用现有的药渣处理系统对药渣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排除的药渣废液也只能勉强符合国家工业排污标注,从而导致排出的药渣仍然对人们的生活化境慢慢造成污染破坏。对于日益注重环保节能的现今会而言,这种药渣处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药渣处理系统的改进技术已是势在必行的措施。事实上,药渣中含有大量的异味,影响制药行业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药渣除味装置,该结构除味效率高、成本低、处理场地占地面积小且经济效益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药渣除味装置,它包括吸收机构和去味机构,吸收机构是由内筒体和外筒体组成,内筒体套设在外筒体的内部,内筒体的高度不小于外筒体的高度,内筒体的底端与外筒体的底端相平齐,外筒体的上端与内筒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环状盖体,外筒体的内侧壁、内筒体的外侧壁与环状盖体三者构成封闭腔体,封闭腔体内填充有活性炭粉末,封闭腔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散气孔,封闭腔体的上部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上设有排气管;所述去味机构是由喷淋罐、喷头和支撑架组成,排气管可伸入至喷淋罐的内侧上部,喷淋罐的顶部设有喷头,喷头的进液口与除味液输入管道相连,喷淋罐的内侧中部固定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均布一层多孔生物微球,多孔生物微球中吸附有除味剂,喷淋罐的底端设有排液管排液管上设有阀门。

根据上述的药渣除味装置,所述内筒体的上端铰接有盖体。

根据上述的药渣除味装置,所述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设有至少三层水平隔板,水平隔板为透气板,水平隔板上均摊有活性炭粉末。

根据上述的药渣除味装置,所述活性炭粉末的填充高度为封闭腔体的高度的0.3~0.6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 本实用新型结构包括吸收机构和去味机构,吸收机构是由内筒体和外筒体组成,内筒体套设在外筒体的内部,内筒体的高度不小于外筒体的高度,内筒体的底端与外筒体的底端相平齐,外筒体的上端与内筒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环状盖体,外筒体的内侧壁、内筒体的外侧壁与环状盖体三者构成封闭腔体,封闭腔体内填充有活性炭粉末,封闭腔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散气孔,封闭腔体的上部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上设有排气管;所述去味机构是由喷淋罐、喷头和支撑架组成,排气管可伸入至喷淋罐的内侧上部,喷淋罐的顶部设有喷头,喷头的进液口与除味液输入管道相连,喷淋罐的内侧中部固定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均布一层多孔生物微球,多孔生物微球中吸附有除味剂,喷淋罐的底端设有排液管排液管上设有阀门;该结构中散气孔的设计用于将药渣气体通过散气孔进入封闭腔体内,封闭腔体内填充的活性炭粉末用于吸收药渣的气味;该结构中的喷头用于喷洒除味液出去药渣气味中的气味,多孔生物微球中吸附的除味剂用于最终去除残余气味。

2. 本实用新型结构中所述内筒体的上端铰接有盖体,将药渣填入内筒体后盖好盖体,防止药渣中的异味散出;所述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设有至少三层水平隔板,水平隔板为透气板,水平隔板上均摊有活性炭粉末,该结构便于将活性炭粉末均匀分布,方便吸收更多的药渣气味。

3. 本实用新型结构除味效率高、成本低、处理场地占地面积小且经济效益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药渣除味装置,它包括吸收机构1和去味机构2,吸收机构1是由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组成,内筒体11套设在外筒体12的内部,内筒体11的高度不小于外筒体12的高度,内筒体11的底端与外筒体12的底端相平齐,外筒体12的上端与内筒体11的外侧壁之间设有环状盖体3,外筒体12的内侧壁、内筒体11的外侧壁与环状盖体3三者构成封闭腔体,封闭腔体内填充有活性炭粉末4,封闭腔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散气孔5,封闭腔体的上部设有排气口6,排气口6上设有排气管7;所述去味机构2是由喷淋罐21、喷头22和支撑架23组成,排气管7可伸入至喷淋罐21的内侧上部,喷淋罐21的顶部设有喷头22,喷头22的进液口与除味液输入管道8相连,喷淋罐21的内侧中部固定设有支撑架23,支撑架23上均布一层多孔生物微球9,多孔生物微球9中吸附有除味剂,喷淋罐的底端设有排液管10,排液管上设有阀门15。

为了防止药渣处理过程中异味散出,所述内筒体11的上端铰接有盖体13;为了提高活性炭粉末吸收效率,内筒体11与外筒体12之间设有至少三层水平隔板14,水平隔板为透气板,水平隔板14上均摊有活性炭粉末4。

现场制作时,所述活性炭粉末4的填充高度为封闭腔体的高度的0.3~0.6倍。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