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桶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1931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桶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学反应容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双桶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燃料、医药、食品等领域。

目前,公告号为CN20570048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孔介质催化反应的双桶反应釜,它包括反应釜本体、用于支撑反应釜的反应釜支架、设置在反应釜本体内的反应釜套筒、放置于反应釜套筒内的球形多孔介质和搅拌器;搅拌器包括伺服电机、搅拌轴和搅拌桨;搅拌桨位于反应釜套筒内。反应物料通过进料管进入反应釜套筒中,并与反应釜套筒中的球形多孔介质接触加速反应,随着进料管中的物料不断进入反应釜套筒中,反应釜套筒内的物料满溢后流入釜体内进行第二次反应,反应完毕后从出料管排出。

但上述双桶反应釜的进料口位于反应釜套筒上方,反应物质从上方流入反应釜套筒中,当反应釜套筒中的反应物充满后溢出,此时刚从进料口流入未反应的物质因反应釜套筒满溢而无法全部流进反应釜套筒,一部分会随着溢出的物料一起溢出进入反应釜本体中,从而无法与球形多孔介质接触,使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速度慢,导致反应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双桶反应釜,具有使球型多孔介质与更多的物料充分接触而提高了反应效率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桶反应釜,包括釜体、套置于釜体外侧的夹套、固定连接于釜体内部的套筒、与套筒呈同轴设置的搅拌器和设置于釜体顶部的进料管,所述釜体底端设有向下倾斜的出料管,所述进料管至少有两根,所述套筒中设有球型多孔介质,所述釜体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进料管一端延伸至套筒内部并与其底部靠近,所述进料管靠近套筒底部的一端设有进料口,所述出料管设有启闭出料管的外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同物料分别从不同的进料管进入套筒内部底端,随着套筒内物料的增多,部分物料从套筒上方溢出,使套筒内的物料从下往上流动,使所有的物料与球形多孔介质充分接触,使物料反应更加充分,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反应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管下部嵌于套筒筒壁内,所述进料管与套筒镶嵌的部分设有与套筒连通的进料分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进料管中的部分物料可以从进料分口直接进入套筒中,快速的与套筒内的物料混合,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反应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管与套筒筒壁镶嵌的部分呈螺旋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料管呈螺旋形加长了与套筒筒壁镶嵌部分的长度,可以在进料管上设置更多的进料分口,使更多的物料直接进入套筒中,使之快速与套筒内的物料反应,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反应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器包括设置于釜体顶部的电机、一端与电机主轴连接的搅拌轴和固定连接于搅拌轴上的螺旋形搅拌桨,所述搅拌桨以搅拌轴的转动方向螺旋向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搅拌桨随着搅拌轴转动时,搅拌桨对套筒内的物料施加向下的力,而物料总体流动方向为向上,使物料在套筒内形成对流,使物料充分混合,加快反应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管与釜体连接的一端呈漏斗形,所述外盖下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远离外盖的一端穿过釜体延伸至釜体外,所述釜体设有固定螺纹杆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设有与螺纹杆适配的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卸料时,转动螺纹杆,使螺纹杆相对于固定座向上移动,并带动外盖向上移动,将外盖打开,使釜体内的物料从出料口全部卸出,达到了卸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纹杆底端设有转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转动转盘带动螺纹杆转动,使螺纹杆转动更加省力,使内盖打开的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筒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套筒底部设有启闭开口的内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结束后,需将物料从反应釜中卸出时,可打开内盖将套筒内的物料卸出,从开口处流到釜体内,然后从出料口卸出,方便了套筒的卸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口呈漏斗形,所述内盖呈与开口适配的圆台形,所述内盖与外盖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外盖的同时,通过连接杆带动内盖向上移动,同时将内盖和外盖打开,使套筒内部物料和釜体内的物料从出料口全部卸出,关闭外盖的同时也可将内盖关闭,一次操作便可完成,内盖和外盖的启闭,方便了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筒内部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于进料口和搅拌轴之间,所述过滤网的网孔小于球型多孔介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结束套筒内物料卸料时,利用过滤网阻挡球型多孔介质,避免球型多孔介质与物料一同从开口处卸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使更多的物料与球形多孔介质更加充分接触,使物料反应更加充分,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反应效率加快可反应效率;

其二:一次操作便可完成内盖和外盖的启闭,使卸料更加方便,操作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展示套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釜体;11、出料管;111、固定座;12、外盖;13、螺纹杆;131、轴肩;132、限位环;14、转盘;2、夹套;21、进水口;22、出水口;3、支架;4、搅拌器;41、电机;42、搅拌轴;43、搅拌桨;5、套筒;51、进料管;511、进料口;512、进料分口;52、连接架;53、开口;54、内盖;541、连接杆;55、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双桶反应釜,如图1所示,包括釜体1、用于支撑反应釜的支架3和套置于釜体1外侧的夹套2,其中支架3固定连接于夹套2下方,夹套2下端设有进水口21,夹套2的上端设有出水口22;通过进水口21向夹套2内通水,通过控制水的温度间接控制釜体1内部的温度。

结合图2,反应釜还包括有与釜体1呈同轴设置的套筒5和设置于釜体1顶部两根进料管51,套筒5内装有催化反应的球型多孔介质,两根进料管51靠近套筒5的一端呈螺旋形且镶嵌于套筒5筒壁内,两根进料管51镶嵌于套筒5外壁内并螺旋向下,进料管51靠近套筒5底部的一端设有与套筒5内部连通的进料口511,进料时使物料可直接流入套筒5内部底端,使套筒5内的物料从下往上流动,使尽可能多的物料与球型多孔介质充分接触,而后从套筒5上端溢出流入釜体1内。为了使物料充分混合反应,在进料管51靠近进料口511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与套筒5内部连通的进料分口512,使进料管51中的物料可以从进料分口512进入套筒5,使物料从不同方向进入套筒5内部从而快速的与套筒5内的物料充分混合,加快了套筒5内物料的反应速度。

如图3所示,套筒5与釜体1之间周向设有用于固定套筒5的连接架52,为了使套筒5固定的更加稳定,在套筒5中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四个连接架52。为了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反应效率,反应釜还包括有与釜体1呈同轴设置的搅拌器4,搅拌器4包括设置于釜体1顶部的电机41、一端与连接电机41主轴连接的搅拌轴42和固定连接于搅拌轴42的螺旋形搅拌桨43,其中搅拌桨43以搅拌轴42转动方向螺旋向上,当搅拌桨43随着搅拌轴42转动时,搅拌桨43对套筒5内的物料施加向下的力,而物料总体向上流动,使物料在套筒5内形成对流,使物料充分接触,加快反应效率。

因套筒5内有用于加快反应速度的多个球型多孔介质,为了防止卸料时球型多孔介质卸出,在套筒5内部设有过滤网55,过滤网55设置于进料口511和搅拌桨43之间,过滤网55上的网孔小于球型多孔介质,以阻挡球型多孔介质,防止球型多孔介质卸出。

结合图4,为了方便卸料,釜体1底端设有向下倾斜的出料管11,出料管11与釜体1连接的一端亦呈漏斗形,出料管11与釜体1连接的一端设有启闭出料管11的圆台形外盖12,外盖12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3,螺纹杆13上端设有轴肩131,外盖12下端面抵触于轴肩131,螺纹杆13固定套设有限位环132,限位环132抵触于外盖12的上端面。螺纹杆13远离外盖12的一端穿过釜体1延伸至釜体1外,螺纹杆13下端固定连接有方便螺纹杆13转动的装盘;釜体1设有供螺纹杆13穿过的固定座111,固定座111内设有与螺纹杆13适配的螺纹孔。

为了使套筒5内的物料卸料更加方便,套筒5底部设有用于卸料的漏斗形开口53,套筒5底部设有启闭开口53的圆台形内盖54。内盖54和外盖12之间固定连接有三根连接杆541。

转动螺纹杆13时,使螺纹杆13向上运动,并带动外盖12向上移动,外盖12通过连接杆541带动内盖54向上移动,同时将内盖54和外盖12打开,使套筒5内的物料和釜体1内的物料都从出料管11卸出。

具体工作方式:从两个进料管51中输送不同的物料进入套筒5中,物料少数从进料管51上的进料分口512流入套筒5,更多的物料从进料管51下端的进料口511进入套筒内部,两种物料从套筒5内部开始反应,随着套筒5内的物料增多,套筒5慢慢被灌满;反应过程中受到了搅拌器4的影响物料在套筒5内形成对流加强了搅拌的作用,使反应更加充分。此时从进料分口512中流出的物料流入套筒5内部,与其他物料充分接触,加快的反应速度,提高了反应效率。当套筒5装满后从套筒5上方溢出流入釜体1中。反应充分完成后,转动转盘14,使螺纹杆13转动受到固定座111上螺纹孔的影响使螺纹杆13向上移动并带动内盖54和外盖12向上移动,将开口53和出料管11开启,使套筒5内的物料流入釜体1内,釜体1内的物料从出料管11流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