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8566发布日期:2018-07-07 08:5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造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漂浆是造纸及浆粕制浆生产中的重要工序,用于实现浆料的漂白和洗涤。通常先向浆液中添加漂白剂,待浆液漂白到符合工艺要求后,再添加洗涤水并充分洗涤浆液,然后驱使混合浆液流经平板状滤网,该平板状滤网满布浆液的过流通道,造纸纤维受滤网的拦截仍能留在浆液中,而含有残余漂白剂的洗涤水则会穿过滤网并被排出,从而实现浆液的洗涤与浓缩。但是滤网在长期使用后,网面上会粘结大量纤维,使其过滤效果降低,从而影响生产效率,又由于滤网直接固定在浆液池的池壁上,需要停止漂浆作业方可更换滤网,将导致生产停滞,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与拆卸便捷、过滤效果稳定的过滤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过滤装置,包括滤网,所述的滤网围合形成凹腔,凹腔的部分腔体浸入待过滤液中,位于凹腔浸没腔体内的滤出液经排液管道排出,由固定单元固定凹腔出露部的滤网网体,且固定单元位于浆液液面上方;所述的滤网贴附在骨架上,骨架由杆件构成,骨架的部分架体浸入待过滤液内并在动力源的驱动下移动或转动。

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既能保证过过滤效果的稳定性,又能实现过滤装置的便捷更换,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2、3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中:10.滤网,11.凹腔,20.骨架,30.排液管道,31.空心管,32. 进液管,33.出液管,34.泵液管,35.泵液单元,36.引水管,37.引水阀, 38.引气管,39.引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过滤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滤网10,所述的滤网10围合形成凹腔11,凹腔11的部分腔体浸入待过滤液中,位于凹腔11浸没腔体内的滤出液经排液管道30排出,由固定单元固定凹腔11出露部的滤网网体,且固定单元位于浆液液面上方。也就是说,滤网10的部分网体浸入待过滤液内且该部分滤网网体向上延伸至液面上方,使滤网10 围合形成的凹腔11包括浸没部与出露部。使用时,将过滤装置布置在流动的待过滤液内,凹腔11的浸没部内容纳的滤出液经排液管道30排出,即可稳定实现浆液的洗涤与浓缩;由固定单元固定凹腔11出露部的滤网网体,即可实现滤网10的便利安装,进一步的,通过调节出露部的滤网网体,即可调整凹腔11浸没部大小,从而调节过滤装置的过滤效率。而且固定单元位于浆液液面上方,无需停止漂浆作业即可更换滤网10,能有效保障漂浆作业进度与作业效率。

具体的,所述的滤网10贴附在骨架20上,骨架20由杆件构成,骨架20的部分架体浸入待过滤液内并在动力源的驱动下移动或转动。骨架20使得滤网10能保持固定的姿态,从而保证凹腔1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移动可以为在动力源的驱动下进行的振动、摆动或平动,动力源可以为流动的待过滤液冲刷滤网10时提供的推动力、动力机构提供的驱动力等,当前者足以推动滤网10时,无需另外加设动力机构。骨架20移动或转动使得贴附在其表面的滤网10随之运动,可以避免纤维停留并粘附在滤网10表面,而且在运动过程中,还可以抖落已经粘附在滤网10外表面的纤维,从而保证过滤装置过滤效果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过滤装置还包括空心管31,空心管31贯穿所述的骨架 20并与骨架20构成转动配合,空心管31由支座固定在待过滤液的液面上方。这样空心管31在实现骨架20可靠安装的同时,还使得骨架20 能带动贴附在其上的滤网10绕空心管31转动。在待过滤液流动时,无需外力驱动,过滤装置在待过滤液的冲刷与推动下便可绕空心管31转动,从而避免纤维粘附在滤网10上。空心管31可如图1所示以竖直布置,也可以如图2所示水平布置。

优选的,所述的凹腔11整体呈柱状,空心管31的轴心与凹腔11 腔体的中心线重合布置。也就是说,骨架20与包覆骨架20的滤网10 构成空心柱状体。在本实施例中,凹腔11优选为圆柱状腔体,空心管 31的轴心与该圆柱状腔体的轴心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液管道30包括在凹腔11腔体内上下方向布置的进液管32和在凹腔11腔体外上下方向布置的出液管33,进液管32 与出液管33的上端连通,进液管32的进水端高于出液管33的出水端。进液管32的进水端与滤网10间隔布置。其中,如图1所示,当空心管 31竖直布置时,该空心管31即为进液管。在使用时,应用虹吸原理,利用进水端与出水端的高度差即可通过排液管道30虹吸排出滤出液,排液操作简单且无需外力驱动,成本低廉。

优选的,所述进液管32与出液管33的上端由空心管31连通,空心管31、进液管32与出液管33共同构成排液管道30。这样空心管31 不仅实现了骨架20的可靠安装,起转动支撑作用,还导通了排液管道的进、出液管32、33,从而保证滤出液的稳定排放。具体如图2所示,空心管31水平布置,骨架20与包覆骨架20的滤网10构成的空心柱状体也水平布置,这样滤网10与待过滤液的接触面积大,使得流动的待过滤液能够提供足够的推动力来推动滤网10、骨架20绕空心管31转动,避免固定不动的滤网10表面堆积大量纤维甚至粘结成块,从而影响其过滤效果。而且,这也使得流动的待过滤液能够充分冲刷滤网10,将已经粘附在滤网10表面的纤维得以被冲刷下来,进一步保证过滤装置过滤效果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液管道30还包括泵液管34,泵液管34的上端与出液管33连通且泵液管34与出液管33的连通处低于进液管32的进液端,泵液管34上设有泵液单元35。如图2所示,泵液单元35可以帮助排液管道30建立虹吸液流;也可以在浆液流量过大,虹吸排液不能满足排液需求时启动,以加快排液效率。泵液管34的设置使得泵液单元35泵送排出的液体与虹吸液流从不同的管道排出,在保证虹吸液流能有效建立的同时,还能增大排液管道30的最大排液效率。

优选的,所述的排液管道30包括引水管36,引水管36的一端与出液管33的上部管段连通、另一端与水源连通,引水管36上设有引水阀 37。具体实施时,在进液管32的进水端伸入滤出液的液面下方且出液管33的出水端伸入排出液的液面下方时,打开引水阀37,控制水源的流量,使得水流从出液管33的出水端高速喷出形成射流,这样排水管道30内将形成负压。当排液管道30内的负压满足滤出液产生虹吸条件时,滤出液将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排液管道30并在排液管道30内建立起虹吸液流,此时关闭引水阀37便能实现滤出液的自动排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引水管36与出液管33的连接处应当位于出液管33的上部管段,且引水管36与水源连通的端应当高于引水管36与出液管33 的连通的一端,以便于排液管道30内负压的形成与维持,从而保证虹吸液流能有效建立,优选方案如图3所示,引水管36与出液管33上、下方向顺延布置。

优选的,如图1-3所示,所述的排液管道30包括引气管38,引气管38的一端与出液管33或空心管31位于骨架20外侧的管段连通、另一端呈敞口状,引气管38上设有引气阀39。这样在排液管道30内的虹吸液流维系时打开引气阀39,使得空气自引气管38进入排液管道30,排液管道30内的压强不满足虹吸条件,即可终止虹吸液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