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5044阅读:14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面对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异常,环境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烟尘是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国家逐渐加强对各行业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监管治理力度,尤其针对火电、钢铁、冶金等行业。

现有的技术除尘、脱硫、脱硝一般都是单独专用设备组合才能完成,除尘用布袋除尘等过滤式除尘器。脱硫用脱硫塔,烟气下进上出,含SO2烟气从入口进入脱硫塔向上运动,雾化脱硫浆液向下喷射,造成很大的阻力,一般系统阻力为1400Pa左右。脱硝催化还原法,脱硝方法一般有炉内脱硝和炉外脱硝。炉内脱硝用氨喷到燃烧的炉膛内,在900℃温度的区间,氨与氮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炉外脱硝是烟气进入SCR反应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NH3与NOX反应,现有的这些处理设备组合投资大,占地大,电耗、水耗大,运行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设备组合投资大,占地大,电耗、水耗大,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除尘区、脱硫区和脱硝区;

所述除尘区包括第一浆池、第一喷淋装置、第一循环泵,烟气入口和高效湍流装置,所述第一浆池位于除尘区底部,所述第一喷淋装置设置在第一浆池上方,所述第一循环泵将第一喷淋装置和第一浆池连通,所述烟气入口设置在第一喷淋装置与第一浆池之间,所述高效湍流装置设置在第一喷淋装置和烟气入口之间;

所述脱硫区包括第一接收装置、第二喷淋装置、第二浆池和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接收装置设置在第一喷淋装置的上方、位于脱硫区的底部,所述第二喷淋装置设置在第一接收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二循环泵将第二喷淋装置和第二浆池连通;

所述脱硝区包括臭氧发生装置、稀释风机、臭氧分配装置、混合器、第二接收装置,第三喷淋装置、第三浆池和第三循环泵,所述臭氧分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喷淋装置的上方、位于脱硝区的底部,并且与臭氧发生装置和稀释风机相连通,所述混合器设置在臭氧分配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二接收装置设置在混合器的上方,所述第三喷淋装置设置在第二接收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三循环泵将第三喷淋装置和第三浆池连通。

具体的,所述第一浆池、第二浆池和第三浆池上都设置有补浆口和排浆口。

具体的,所述除尘区的第一浆池内注入有吸收介质,所述吸收介质为工艺水。

可选的,所述脱硫区的第二浆池内注入有吸收介质,所述吸收介质为碱性物质,选自NaOH、Na2CO3、Mg(OH)2或Ca(OH)2

可选的,所述脱硝区的第三浆池内注入有吸收介质,所述吸收介质为碱性物质,选自NaOH、Na2CO3、Mg(OH)2或Ca(OH)2

具体的,所述第三喷淋装置的上方还设置有除雾器,在除雾器的上方设置烟气出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一方面可实现除尘脱硫脱硝在一个装置内进行;另一方面烟尘、SO2、NOX分别脱除,可分别获得较纯的副产物,有利用副产物的回收利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将除尘、脱硫、脱硝三套系统功能用一套系统实现,解决占地面积大、系统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并且传统的组合设备三套总阻力至少需要4000Pa,而本实用新型装置在相同的处理能力规模上,只需1000Pa,达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10-除尘区,101-第一浆池,102-第一喷淋装置,103-第一循环泵,104-烟气入口,105-高效湍流装置,20-脱硫区,201-第一接收装置,202-第二喷淋装置,203-第二浆池,204-第二循环泵,30-脱硝区,301-臭氧发生装置,302-稀释风机,303-臭氧分配装置,304-混合器,305-第二接收装置,306-第三喷淋装置,307-第三浆池,308-第三循环泵,40-除雾器,50-烟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除尘区10、脱硫区20、脱硝区30。所述除尘区10包括第一浆池101、第一喷淋装置102、第一循环泵103,烟气入口104和高效湍流装置105,所述第一浆池101位于除尘区10底部,所述第一喷淋装置102设置在第一浆池101上方,所述第一循环泵103将第一喷淋装置102和第一浆池101连通,所述烟气入口104设置在第一喷淋装置102与第一浆池101之间,所述高效湍流装置105设置在第一喷淋装置102和烟气入口104之间;所述脱硫区20包括第一接收装置201、第二喷淋装置202、第二浆池203和第二循环泵204,所述第一接收装置201设置在第一喷淋装置102的上方、位于脱硫区20的底部,所述第二喷淋装置202设置在第一接收装置201的上方,所述第二循环泵204将第二喷淋装置202和第二浆池203连通;所述脱硝区30包括臭氧发生装置301、稀释风机302、臭氧分配装置303、混合器304、第二接收装置305,第三喷淋装置306、第三浆池307和第三循环泵308,所述臭氧分配装置303设置在所述第二喷淋装置202的上方、位于脱硝区30的底部,并且与臭氧发生装置301和稀释风机302相连通,所述混合器304设置在臭氧分配装置303的上方,所述第二接收装置305设置在混合器304的上方,所述第三喷淋装置306设置在第二接收装置305的上方,所述第三循环泵308将第三喷淋装置306和第三浆池307连通。本实用新型装置将除尘、脱硫、脱硝三套系统功能用一套系统实现,解决占地面积大、系统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的问题。传统的组合设备三套总阻力至少需要4000Pa,而本实用新型装置在相同的处理能力规模上,只需1000Pa,达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

其中,所述第一浆池101、第二浆池203和第三浆池307均设置有补浆口和排浆口,可以及时的将用过的浆料进行排除,并补充新的浆料以持续进行反应。

除尘脱硫脱硝时,原烟气经过烟气入口104进入到除尘区10,在第一循环泵103的作用下,位于第一浆池101内部除尘用的吸收介质工艺水,进入到位于第一浆池101上方的第一喷淋装置102中,气体和除尘用的工艺水在高效湍流装置105中进一步接触,达到进一步除尘的作用。除尘后的烟气进入到脱硫区20进行气体脱硫处理,脱硫区20的第二浆池203内存有脱硫用吸收介质,介质为碱性物质,选自NaOH、Na2CO3、Mg(OH)2或Ca(OH)2中的一种,碱性介质分散于分散介质中,经过第二循环泵204进入第二喷淋装置202中进行喷淋,吸收介质和气体接触后与气体中硫化物发生反应,进行脱硫,脱硫后形成的脱硫浆液通过位于脱硫区20底部的第一接收装置201流至第二浆池203中。

脱硫后的气体进入到脱硝区30。臭氧发生装置301中制备的臭氧,经过稀释风机302进行气体稀释后经过臭氧分配装置303进入吸收塔中,并与脱硫后烟气在混合器304中充分混合,在充分混合过程中将烟气中NOX中的NO充分氧化为NO2、N2O5。位于第三浆池307中的脱硝介质选自NaOH、Na2CO3、Mg(OH)2或Ca(OH)2中的一种,吸收介质在分散介质中分散后,通过第三循环泵308进入到第三喷淋装置306中喷淋,吸收介质与烟气接触后反应,进行脱硝,脱硝后的浆液经过第二接收装置305返回第三浆池307中。脱硝后的气体进入第三喷淋装置306上方的除雾器40中,进一步的除去气体中的水雾等杂质。

经上述除尘脱硫脱硝过程后的烟气转化为无尘无硫无硝气体,通过装置最上方的烟气出口50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