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气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5654发布日期:2020-05-26 16:2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净化气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案关于一种净化气体装置,尤指一种薄型、可携式、可进行气体监测的净化气体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人对于生活周遭的气体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重视,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voc)、pm2.5、一氧化氮、一氧化硫等等气体,甚至于气体中含有的微粒,都会在环境中暴露影响人体健康,严重的甚至危害到生命。因此环境气体品质的好坏纷纷引起各国重视,如何监测环境气体品质以利于及时远离对人体有害的环境,亦是当前重视的课题。

如何确认气体品质的好坏,利用一种气体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气体是可行的。若又能即时提供监测信息,警示处在有害环境中的人,使其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其因暴露于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中而造成健康的影响及伤害,利用气体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可说是非常好的应用。而净化气体装置为现代人防止吸入有害气体的空污解决方案,因此将净化气体装置与气体监测器结合,以利于随时随地即时监测空气品质,并提供净化空气品质的效益,是本案所研发的主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净化气体装置,可结合气体监测机,利用其气体检测模块、微粒监测模块随时监测使用者周围环境空气品质,达到可随时、随地、随身携带并进行检测的目的,更具备快速准确的监测效果,以即时得到信息并警示、告知处在环境中的人,使其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其因暴露于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中而造成健康的影响及伤害,更可进一步利用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净化机提供净化空气品质的效益。

本案的一广义实施态样为一种净化气体装置,包含:一气体净化机,包含有一净化机本体、一滤网、一导风机及一驱动控制模块,供以净化气体,其中该净化机本体外部设有一嵌置槽;一气体监测机,可供组装于该气体净化机的该嵌置槽以定位使用,或自该嵌置槽中拆卸以分离独立使用,且包含:一气体检测模块,包含一气体传感器及一气体致动器,该气体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气体检测模块内部,并经过该气体传感器进行监测;以及一微粒监测模块,包含一微粒致动器及一微粒传感器,该微粒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微粒监测模块内部,该微粒传感器检测气体中所含悬浮微粒的粒径及浓度;一监测驱动控制模块,控制该气体检测模块、该微粒监测模块的启动,以及将该气体检测模块及该微粒监测模块的监测信息转换为监测数据信息输出。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b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监测机拆组示意图。

图2a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净化流向剖面示意图。

图2b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净化流向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监测机立体示意图。

图3b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监测机正面示意图。

图3c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监测机右侧示意图。

图3d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监测机左侧示意图。

图3e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监测机剖面示意图。

图4a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检测模块相关构件正面外观示意图。

图4b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检测模块相关构件背面外观示意图。

图4c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检测模块相关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4d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检测模块气体流动方向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e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气体检测模块气体流动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微粒监测模块及监测驱动控制模块外观示意图。

图6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微粒监测模块剖面示意图。

图7a为本案气体检测模块的微型泵分解示意图。

图7b为本案气体检测模块的微型泵另一角度视得分解示意图。

图8a为本案气体检测模块的微型泵剖面示意图。

图8b为本案另一实施例的气体检测模块的微型泵剖面示意图。

图8c至图8e为本案气体检测模块的微型泵作动示意图。

图9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鼓风箱微型泵相关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为本案鼓风箱微型泵作动示意图。

图11为本案净化气体装置的通信传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气体净化机

11:净化机本体

111:进气口

112:出气口

113:导气流道

114:嵌置槽

115:连接端口

12:滤网

13:导风机

14:驱动控制模块

141:供电电池

142:通信元件

143:微处理器

2:气体监测机

21:监测机本体

211:腔室

212:第一进气口

213:第二进气口

214:监测出气口

22:气体检测模块

221:隔腔本体

221a:隔片

221b:气体第一隔室

221c:气体第二隔室

221d:缺口

221e:开口

221f:出气孔

221g:容置槽

222:载板

222a:通气口

222b:连接器

223:气体传感器

224:气体致动器

23:微粒监测模块

231:通气入口

232:通气出口

233:微粒监测基座

233a:承置槽

233b:监测通道

233c:光束通道

233d:容置室

234:承载隔板

234a:连通口

234b:外露部分

234c:连接端子

235:激光发射器

236:微粒致动器

237:微粒传感器

238:微粒第一隔室

239:微粒第二隔室

24:监测供电电池

25:监测驱动控制模块

251:监测微处理器

252:物联网通信元件

253:数据通信元件

254:全球定位系统元件

30:微型泵

301:进流板

301a:进流孔

301b:汇流排孔

301c:汇流腔室

302:共振片

302a:中空孔

302b:可动部

302c:固定部

303:压电致动器

303a:悬浮板

303b:外框

303c:支架

303d:压电元件

303e:间隙

303f:凸部

304:第一绝缘片

305:导电片

306:第二绝缘片

307:腔室空间

40:鼓风箱微型泵

401:喷气孔片

401a:连接件

401b:悬浮片

401c:中空孔洞

402:腔体框架

403:致动体

403a:压电载板

403b:调整共振板

403c:压电板

404:绝缘框架

405:导电框架

406:共振腔室

407:气流腔室

50:外部连结装置

60:连网中继站

70:云端数据处理装置

a:气流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请参阅图1a至图2b,本案提供一种净化气体装置,包含一气体净化机1及一气体监测机2。其中气体净化机1包含有一净化机本体11、一滤网12、一导风机13及一驱动控制模块14。净化机本体11外部设有至少一进气口111及一出气口112,内部设有一导气流道113,连通于进气口111与出气口112之间。而滤网12组设于进气口111与导气流道113之间,使待净化的气体穿过并进入导气流道113中。导风机13组设于出气口112与导气流道113之间,供以导送导气流道113内的气体由出气口112排出。借此,当导风机13被驱动时,导风机13可抽送导气流道113内的气体,使外部气体由进气口111进入、穿透过滤网12而被净化,并随后进入导气流道113内,再由出气口112排出,供使用者呼吸洁净的气体。又,净化机本体11外部设有一嵌置槽114,供气体监测机2组装于其中以定位使用,或者自嵌置槽114拆卸以分离独立使用。驱动控制模块14设置于净化机本体11内部,且嵌置槽114内设有一连接端口115,供以与驱动控制模块14电性连接。气体监测机2组装定位于嵌置槽114中,得以透过与连接端口115电性连接而与驱动控制模块14电性连接,提供电源使用。于本实施例中,滤网12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请参阅图2a至图2b及图11,上述的驱动控制模块14包含一供电电池141、一通信元件142及一微处理器143。其中供电电池141可连接电源以储存电能,以输出电能至微处理器143及导风机13。供电电池141连接电源的方式可以是用有线传输或无线传输来充电储存电能。通信元件142透过无线通信传输接收该气体监测机2的监测数据信息,或接收外部连结装置50的传输信号,再发送给微处理器143转换成控制信号,以控制导风机13的启动,使气体净化机1净化气体。

请参阅图3a至图6,气体监测机2包含一监测机本体21、一气体检测模块22、一微粒监测模块23、一监测供电电池24及一监测驱动控制模块25。其中监测机本体21内部具有一腔室211,外部设有第一进气口212及一第二进气口213及一监测出气口214,分别与腔室211连通。

再请参阅图3e、图4a至图4e所示,前述的气体检测模块22包含一隔腔本体221、一载板222、一气体传感器223及一气体致动器224。其中隔腔本体221设置于监测机本体21的第一进气口212下方,并由一隔片221a区分内部形成一气体第一隔室221b及气体第二隔室221c。隔片221a具有一缺口221d,供气体第一隔室221b及气体第二隔室221c相互连通。又,气体第一隔室221b具有一开口221e,气体第二隔室221c具有一出气孔221f,以及隔腔本体221底部设有一容置槽221g。容置槽221g供载板222穿伸置入其中定位,以封闭隔腔本体221的底部。而载板222上设有一通气口222a,且载板222上封装且电性连接一气体传感器223,如此当载板222组设于隔腔本体221下方时,通气口222a将对应于气体第二隔室221c的出气孔221f,且气体传感器223将穿伸入气体第一隔室221b的开口221e而设置于气体第一隔室221b内,以检测气体第一隔室221b内的气体。气体致动器224则设置于气体第二隔室221c中,与设置于气体第一隔室221b内的气体传感器223隔绝,使得气体致动器224于作动时所产生的热能够受隔片221a阻隔,不去影响气体传感器223的检测结果。且,气体致动器224封闭气体第二隔室221c的底部,并受控致动产生一导送气流,使该导送气流由气体第二隔室221c的出气孔221f排出于隔腔本体221外,再经过载板222的通气口222a排出于气体检测模块22外。上述的载板222可为一电路板,且其上具有一连接器222b,连接器222b供一电路软板(未图示)穿伸入连接,俾使监测驱动控制模块25(如图5所示)与载板222得以电性连接及信号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4a、图4d及图4e,其中,为方便说明气体检测模块22中的气体流动方向,特此将监测机本体21在图例中予以透明化处理。当气体检测模块22设于监测机本体21的腔室211内时,监测机本体21的第一进气口212对应于隔腔本体221的气体第一隔室221b。于本实施例中,监测机本体21的第一进气口212与位于气体第一隔室221b内的气体传感器223两者不直接对应,亦即第一进气口212不直接位于气体传感器223的上方,两者相互错位。如此透过气体致动器224的控制作动,让气体第二隔室221c内开始形成负压,开始汲取监测机本体21外的外部气体,并导入气体第一隔室221b内,使得气体第一隔室221b内的气体传感器223开始对流过其表面的气体进行监测,以检测监测机本体21外的气体品质。而当气体致动器224持续地作动时,监测完的气体将通过隔片221a上的缺口221d而导入气体第二隔室221c,最后由出气孔221f及载板222的通气口222a排出于隔腔本体221之外,以构成一单向气体导送监测(如图4e标示所指气流路径a方向)。

上述的气体传感器223可为一氧气传感器、一一氧化碳传感器、一二氧化碳传感器、一温度传感器、一臭氧传感器及一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的至少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或,上述的气体传感器223可为细菌传感器、病毒传感器或微生物传感器的至少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又请参阅图7a至图7b所示,上述的气体致动器224为一微型泵30,微型泵30由一进流板301、一共振片302、一压电致动器303、一第一绝缘片304、一导电片305及一第二绝缘片306依序堆叠组成。其中进流板301具有至少一进流孔301a、至少一汇流排槽301b及一汇流腔室301c。进流孔301a供以导入气体,进流孔301a对应贯通汇流排槽301b,且汇流排槽301b汇流到汇流腔室301c,使进流孔301a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汇流腔室301c中。于本实施例中,进流孔301a与汇流排槽301b的数量相同,进流孔301a与汇流排槽301b的数量分别为4个,但并不以此为限。4个进流孔301a分别贯通4个汇流排槽301b,且4个汇流排槽301b汇流到汇流腔室301c。

请参阅图7a、图7b及图8a所示,上述的共振片302透过贴合方式组接于进流板301上,且共振片302上具有一中空孔302a、一可动部302b及一固定部302c。中空孔302a位于共振片302的中心处,并与进流板301的汇流腔室301c对应,而可动部302b设置于中空孔302a的周围且与汇流腔室301c相对的区域,而固定部302c设置于共振片302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进流板301上。

请继续参阅图7a、图7b及图8a所示,上述的压电致动器303包含有一悬浮板303a、一外框303b、至少一支架303c、一压电元件303d、至少一间隙303e及一凸部303f。其中,悬浮板303a为一正方形型态,悬浮板303a之所以采用正方形,乃相较于圆形悬浮板的设计,正方形悬浮板303a的结构明显具有省电的优势,因在共振频率下操作的电容性负载,其消耗功率会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边长正方形悬浮板303a的共振频率明显较圆形悬浮板低,故其相对的消耗功率亦明显较低,亦即本案所采用正方形设计的悬浮板303a,具有省电优势的效益;外框303b环绕设置于悬浮板303a之外侧;至少一支架303c连接于悬浮板303a与外框303b之间,以提供弹性支撑悬浮板303a的支撑力;以及一压电元件303d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悬浮板303a的一边长,且压电元件303d贴附于悬浮板303a的一表面上,用以被施加电压以驱动悬浮板303a弯曲振动;而悬浮板303a、外框303b与支架303c之间构成至少一间隙303e,用以供气体通过;凸部303f为设置于悬浮板303a贴附压电元件30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凸部303f于本实施例中,可为透过于悬浮板303a实施一蚀刻制程所制出的一体成形突出于贴附压电元件30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的一凸状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7a、图7b及图8a所示,上述的进流板301、共振片302、压电致动器303、第一绝缘片304、导电片305及第二绝缘片306依序堆叠组合,其中悬浮板303a与共振片302之间需形成一腔室空间307。腔室空间307可利用于共振片302及压电致动器303之外框303b之间填充一材质形成,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共振片302与悬浮板303a之间可维持一定深度形成腔室空间307,进而可导引气体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303a与共振片302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产生可被降低。当然,于实施例中,亦可借由加高压电致动器303之外框303b高度来减少共振片302及压电致动器303之外框303b之间所填充导电胶的厚度,如此一来,可避免导电胶随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热胀冷缩而影响到成型后腔室空间307的实际间距,减少导电胶的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对微型泵30整体结构组装的间接影响,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腔室空间307将会影响微型泵30的传输效果,故维持一固定的腔室空间307对于微型泵30提供稳定的传输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如图8b所示,于另一些压电致动器303实施例中,悬浮板303a可以采以冲压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离,其向外延伸距离可由成形于悬浮板303a与外框303b之间的至少一支架303c所调整,使在悬浮板303a上的凸部303f的表面与外框303b的表面两者形成非共平面,利用于外框303b的组配表面上涂布少量填充材质,例如:导电胶,以热压方式使压电致动器303贴合于共振片302的固定部302c,进而使得压电致动器303得以与共振片302组配结合,如此直接透过将上述压电致动器303的悬浮板303a采以冲压成形构成一腔室空间307的结构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间307得以透过调整压电致动器303的悬浮板303a冲压成形距离来完成,有效地简化了调整腔室空间307的结构设计,同时也达成简化制程,缩短制程时间等优点。此外,第一绝缘片304、导电片305及第二绝缘片306皆为框型的薄型片体,依序堆叠于压电致动器303上即组构成微型泵30整体结构。

为了了解上述微型泵30提供气体传输的输出作动方式,请继续参阅第8c图至图8e所示。请先参阅图8c,压电致动器303的压电元件303d被施加驱动电压后产生形变带动悬浮板303a向下位移,此时腔室空间307的容积提升,于腔室空间307内形成了负压,便汲取汇流腔室30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307内,同时共振片30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响而同步向下位移,连带增加了汇流腔室301c的容积,且因汇流腔室30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307的关系,造成汇流腔室301c内同样为负压状态,进而通过进流孔301a及汇流排槽301b来吸取气体进入汇流腔室301c内;请再参阅图8d,压电元件303d带动悬浮板303a向上位移,压缩腔室空间307,同样的,共振片302因与悬浮板303a共振而向上位移,迫使同步推挤腔室空间307内的气体往下通过间隙303e向下传输,以达到传输气体的效果;最后请参阅图8e,当悬浮板303a回复原位时,共振片302仍因惯性而向下位移,此时的共振片302将使压缩腔室空间307内的气体向间隙303e移动,并且提升汇流腔室301c内的容积,让气体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流孔301a及汇流排槽301b来汇聚于汇流腔室301c内。透过不断地重复上述图8c至图8e所示的微型泵30提供气体传输的作动步骤,使微型泵30能够使气体连续自进流孔301a进入进流板301及共振片302所构成流道并产生压力梯度,再由间隙303e向下传输,使气体高速流动,达到微型泵30传输气体输出的作动操作。

请继续参阅图8a,微型泵30的进流板301、共振片302、压电致动器303、第一绝缘片304、导电片305及第二绝缘片306皆可透过微机电的面型微加工技术制程,使微型泵30的体积缩小,以构成一微机电系统的微型泵。

当然,本案气体致动器224除了可为上述的微型泵30结构外,其也可为一鼓风箱微型泵40的结构及作动方式来实施气体传输。请参阅图9、图10a至图10c,鼓风箱微型泵40包含有依序堆叠的喷气孔片401、腔体框架402、致动体403、绝缘框架404及导电框架405。喷气孔片401包含了多个连接件401a、一悬浮片401b及一中空孔洞401c,悬浮片401b可弯曲振动,多个连接件401a邻接于悬浮片401b的周缘。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01a其数量为4个,分别邻接于悬浮片401b的4个角落,但不此以为限。中空孔洞401c形成于悬浮片401b的中心位置。腔体框架402承载叠置于悬浮片401b上。致动体403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402上,并包含了一压电载板403a、一调整共振板403b、一压电板403c,其中,压电载板403a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402上,调整共振板403b承载叠置于压电载板403a上,压电板403c承载叠置于调整共振板403b上,供以在被施加电压后发生形变,以带动压电载板403a及调整共振板403b进行往复式弯曲振动。绝缘框架404则是承载叠置于致动体403的压电载板403a上,导电框架405承载叠置于绝缘框架404上,其中,致动体403、腔体框架402及悬浮片401b之间形成一共振腔室406。

再请参阅图10a至图10c,其为本案的鼓风箱微型泵40作动示意图。请先参阅图9及图10a,鼓风箱微型泵40透过多个连接件401a固定设置,喷气孔片401底部形成一气流腔室407;请再参阅图10b,当施加电压于致动体403的压电板403c时,压电板403c因压电效应开始产生形变并同步带动调整共振板403b与压电载板403a,此时,喷气孔片401会因亥姆霍兹共振(helmholtzresonance)原理一起被带动,使得致动体403向上移动。由于致动体403向上位移,使得喷气孔片401底面的气流腔室407的容积增加,其内部气压形成负压,于鼓风箱微型泵40外的气体将因为压力梯度,由喷气孔片401的连接件401a的空隙进入气流腔室407并进行集压;最后请参阅图10c,气体不断地进入气流腔室407内,使气流腔室407内的气压形成正压,此时,致动体403受电压驱动向下移动,将压缩气流腔室407的容积,并且推挤气流腔室407内气体,使进入鼓风箱微型泵40的气体被推挤排出,实现气体的传输流动。

当然本案的鼓风箱微型泵40也可为透过微机电制程的方式所制出的微机电系统气体泵,其中,喷气孔片401、腔体框架402、致动体403、绝缘框架404及导电框架405皆可透过面型微加工技术制成,以缩小鼓风箱微型泵40的体积。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案所提供的净化气体装置,气体监测机2可拆卸于净化机监测机本体21的嵌置槽114之外部,分离独立使用,如此一来,气体监测机2的气体检测模块22可随时监测使用者周围环境空气品质,且借由气体致动器224的设置,得以快速、稳定地将气体导入气体检测模块22内,不仅提升气体传感器223的监测效率,又透过隔腔本体221的气体第一隔室221b与气体第二隔室221c的设计,将气体致动器224与气体传感器223相互隔开,使气体传感器223监测时能够阻隔并降低气体致动器224的热源影响,借此达到避免影响气体传感器223的监测准确性,此外,也能够使气体传感器223不被装置内的其他元件影响,达到气体监测机2可随时、随地检测的目的,又能具备快速准确的监测效果。

再请参阅图3c至图3e、图5及图6,本案所提供的气体监测机2包含有用以监测气体中悬浮微粒的微粒监测模块23,微粒监测模块23设置于监测机本体21的腔室211内,包含一通气入口231、一通气出口232、一微粒监测基座233、一承载隔板234、一激光发射器235、一微粒致动器236及一微粒传感器237。其中通气入口231对应监测机本体21的第二进气口213,通气出口232对应监测机本体21的监测出气口214,使气体得由通气入口231进入微粒监测模块23内部,而由通气出口232排出。又,微粒监测基座233及承载隔板234设置于微粒监测模块23内部,使得微粒监测模块23内部空间借由承载隔板234定义出一微粒第一隔室238与微粒第二隔室239,且承载隔板234具有一连通口234a,以连通微粒第一隔室238与微粒第二隔室239,其中微粒第二隔室239与通气出口232连通。又,微粒监测基座233邻设于承载隔板234,并容置于微粒第一隔室238中,且微粒监测基座233具有一承置槽233a、一监测通道233b、一光束通道233c及一容置室233d。其中承置槽233a直接垂直对应到通气入口231,监测通道233b连通于承置槽233a与承载隔板234的连通口234a之间,而容置室233d设置于监测通道233b一侧,且光束通道233c连通于容置室233d及监测通道233b之间,并直接垂直横跨监测通道233b。如此微粒监测模块23内部由通气入口231、承置槽233a、监测通道233b、连通口234a、通气出口232构成一单向导送气体的气体通道,即如图6箭头所指方向的路径。

上述的激光发射器235设置于容置室233d内,微粒致动器236架构于承置槽233a中,微粒传感器237封装并电性连接于承载隔板234上,且位于监测通道233b的一端,如此激光发射器235所发射的激光光束可射入光束通道233c中,并沿光束通道233c照射至监测通道233b中,以照射监测通道233b内的气体中所含有的悬浮微粒。悬浮微粒受光束照射后将产生多个光点,投射于微粒传感器237表面并被其接收,使微粒传感器237得以感测出悬浮微粒的粒径及浓度。本实施例的微粒传感器为pm2.5传感器。

由上述可知,微粒监测模块23的监测通道233b直接垂直对应到通气入口231,使监测通道233b得以直接导气而不影响气流导入,且微粒致动器236架构于承置槽233a中,可吸入并导送通气入口231外的气体,因此得以加快气体进入监测通道233b内,供微粒传感器237进行监测,俾提升微粒传感器237的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6,前述的承载隔板234具有一外露部分234b穿透延伸出微粒监测模块23外部,外露部分234b上具有一连接端子234c,连接端子234c供以与电路软板连接,以提供承载隔板234的电性连接及信号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承载隔板234可为一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

了解上述的微粒监测模块23的特点说明,而微粒致动器23也为一微型泵30,微型泵30的结构及作动方式如同上述的说明,当然本案微粒致动器23也可为一鼓风箱微型泵40的结构及作动方式来实施,如同上述的说明,在此就不予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3e、图6及图11,上述的监测供电电池24可连接电源以储存电能,并输出电能给气体检测模块22、微粒监测模块23、监测驱动控制模块25作为驱动电源。监测供电电池24连接电源的方式可以用有线传输或无线传输来充电储存电能;又,监测供电电池24可透过气体净化机1的连接端口115(如图2a所示)连接,进而与驱动控制模块14的供电电池141电性连接,提供电源使用。

再请参阅图11所示,上述的监测驱动控制模块25包含一监测微处理器251、一物联网通信元件252、一数据通信元件253及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254。其中气体检测模块22及微粒监测模块23透过监测微处理器251控制启动,并获得监测信息。监测微处理器251将监测信息转换为监测数据信息并将该监测数据信息输出至物联网通信元件252,以将监测数据信息传输发送至一连网中继站60,再透过无线通信传输转送至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70予以储存、纪录。其中,物联网通信元件252可为以窄频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发送信号的窄带物联网装置。或者,监测微处理器251将监测数据信息输出至数据通信元件253,以进一步将监测数据信息传输发送至外部连结装置50予以储存、纪录或显示。数据通信元件253可以透过有线通信传输或无线通信传输发送监测数据信息,而此有线通信传输的介面为一usb、一mini-usb、一micro-usb的至少其中之一,无线通信传输的介面为一wi-fi模块、一蓝牙模块、一无线射频辨识模块及一近场通信模块的至少其中之一。外部连结装置50可为行动电话装置、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的至少其中之一。又,外部连结装置50接收监测数据信息后,能再发送该监测数据信息至连网中继站60,再透过无线通信传输转送至云端数据处理装置70予以储存、纪录。

综上所述,本案所提供的净化气体装置,可结合气体监测机,利用其气体检测模块、微粒监测模块随时监测使用者周围环境空气品质,达到可随时、随地、随身携带检测的目的,又能具备快速准确的监测效果,以即时得到信息并警示告知处在环境中的人,使其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其因暴露于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中而造成健康的影响及伤害,且更利用气体净化机达到净化空气品质的效益,极具产业利用性。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