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4106发布日期:2018-11-02 21:40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仪器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



背景技术:

膜分离技术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其中微孔膜分离在生物、化学分析和制药领域应用最为引人注目。

针头式过滤器是膜过滤器的一种,其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能作为为实验室常规使用的快速、方便、可靠的小体积样品的过滤处理装置。

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针头式过滤器包括有过滤器外壳,在过滤器外壳内设置有过滤膜,在过滤器外壳的一侧开设有一个入口,在过滤器外壳的另一侧开设有一个出口,在入口位置连接注射器,在出口位置设置送液管路,这样,由注射器抽取液体后,通过推注的方式使得液体经过过滤器(在过滤器内利用过滤膜对液体进行过滤),得到过滤后的液体通过送液管路输出。在过滤器外壳上开设的入口,其开口面积相对于过滤膜的过滤面积非常小,因此,液体经过注射器推注到过滤器内部后,液体对于过滤膜的局部压力(过滤膜正对入口的位置)过大,容易造成过滤膜的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传统针头式过滤器存在的过滤膜容易破损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头式血液,其利用倒流板及多层膜设置使血液均匀地分布在过滤膜表面进行过滤,同时降低了液体对于过滤膜的局部压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过滤膜容易破损的问题。

本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用于实现实验室中实验过程中的血液的过滤。该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包括包括过滤器外壳,其上端设有入液口,下端设有出液口,尤其是:

所述过滤器外壳的上壳体具有多个导流板;

所述过滤器外壳的下壳体具有过滤组件;以及

由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扣合连接后形成的过滤室。

其中,所述过滤组件包括:

多层横向设置,用于对血液进行拦截并过滤的过滤膜;以及

设置在过滤膜底部的支撑网;

其中,全部的所述过滤膜自所述入液口朝向所述出液口的方向上其过滤孔的孔径依次减小。

其中,所述过滤膜为褶皱膜结构,从而扩大过滤面积,增大过滤效果。

其中,所述支撑网的结构与所述过滤膜结构相适配。

尤其是,所述过滤膜与支撑网之间还可以设置吸附膜,用于吸附血浆纤维蛋白原。

特别是,所述多个导流板以所述上壳体的形心为圆心呈环形等间隔设置、形成多个扇形单元,血液沿着导流板表面均匀地分布到过滤组件表面进行过滤。

优选的,所述多个导流板内设有导流通孔,血液通过入液口直接进入导流板,再经由导流板均匀地分布到过滤组件表面进行过滤。

其中,所述上壳体为漏斗形结构,所述导流板的上端边缘与所述上壳体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全部的所述导流板的下端边缘同平面设置。

其中,所述过滤组件横向设置于所述下盖内,所述过滤组件可与所述导流板的下端边缘相抵。

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加固板。

特别是,所述导流板与所述上盖呈一体式结构。

特别是,所述加固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导流板成一体式结构。

其中,所述入液口设有采血组件;

其中,所述采血组件为采血针头或输血软管;

其中,所述输血软管一端设有采血针头。

其中,所述出液口与负压组件连接;

其中,所述出液口与负压组件通过输血针头或输血软管连接。

特别是,所述流速控制阀可以设置在出液口与输血软管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负压组件与输血软管之间。

具体的,所述流速控制阀结构采用技术中的一种,例如闸阀、球阀或蝶阀等。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过滤器在上壳体设置导流板,利用导流板将进入过滤室的血液流向分割成为多个独立的过滤室单元,从而使得流体在过滤室内较为均匀地分布,由于过滤室单元的容积较小,并且加之导流板的导流作用,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小过滤膜局部所承受的液体压力,从而实现解决传统针头式过滤器存在的过滤膜容易破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过滤膜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和4中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至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膜过滤器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膜过滤器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中A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针头式血液过滤器,用于实现实验室实验过程中的血液过滤,具有过滤器外壳,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2扣合连接后形成的过滤室3。

其中,上壳体1采用漏斗型结构,在上壳体1的外缘设置有第一连接边,在第一连接边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内螺纹,上壳体1采用医用塑料一体成型。

其中,下壳体2采用平底结构,在下壳体2的外缘设置有第二连接边,在第二连接边上设置有外螺纹,下壳体2采用医用塑料一体成型。下壳体2通过第一连接边以及第二连接边的配合与下壳体2螺纹配合连接并形成有碟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以及下壳体2还可以采用医用玻璃制成。

具体的,上壳体1上端设有入液口11,其具有多个导流板12,下壳体设有出液口21,其具有过滤组件22;血液通过入液口进入过滤室,经过过滤组件过滤后,滤液经由出液口导出过滤器。

上壳体1和下壳体2对接扣合后,在过滤器外壳内形成有一个具有过滤功能的过滤室,过滤组件22在过滤室内横向设置,用于对流体进行拦截并可对流体进行过滤。

具体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多层横向设置,用于对血液进行拦截并过滤的过滤膜221;以及设置在过滤膜底部的保护网;其中,全部的所述过滤膜自所述入液口朝向所述出液口的方向上其过滤孔的孔径依次减小。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了第一个重要的结构优化设计:于过滤室内设置有导流板12,导流板12设置有多个,全部的导流板12以过滤器的形心为圆心成环形等间隔设置、并将过滤室分隔成为多个扇形的过滤室单元a;于过滤器外壳的一侧面设置有与过滤室单元a连通的入液口11,于过滤器外的另一侧面设置有与过滤室单元a连通的出液口21。

在过滤室内设置导流板12,利用导流板12将过滤室分割成为多个独立的过滤室单元a,利用导流板12对进入到过滤室内的流体进行导流,从而使得流体在过滤室内较为均匀地分布,由于过滤室单元a的容积较小,并且加之导流板12的导流作用,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小过滤膜221局部所承受的液体压力,从而实现解决传统针头式过滤器存在的过滤膜221容易破损的问题。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了第二个重要的结构优化设计:在过滤室内设置的过滤膜221设置有多层,全部的过滤膜221自入液口11朝向出液口21 的方向上依次罗列设置。并且,全部的过滤膜221自入液口11朝向出液口21的方向上其过滤孔的孔径依次减小。

血液在进入到过滤室并充分充盈在过滤室单元a中,然后血液会与过滤膜221 接触并经过过滤膜221实现过滤,由于过滤膜221设置有多个,并且过滤孔的孔径逐渐减小,可以使得过滤组件对于血液的过滤更为精细,过滤效果更佳。

具体地,上壳体1为漏斗型结构,导流板12的上端边缘与上壳体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全部的导流板2的下端边缘同平面设置,过滤膜221横向设置于下壳体2,过滤膜221可与导流板12的下端边缘相抵。

为了提高导流板12在上壳体1上设置的稳固程度,本实用新型在相邻的两个导流板2上设置有加固板121。具体地,导流板12设置于上壳体1内、并与上壳体1成一体式结构;加固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导流板2固定连接、并与导流板2成一体式结构。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的过滤膜局部放大示意图,除过滤膜221采用褶皱膜结构设计,支撑网222通过挤压成型制成褶皱状结构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

为了提高过滤膜221的过滤效率,本实施例中过滤膜221采用褶皱膜结构设计;支撑网222采用耐腐蚀金属材料制成,其通过挤压成型制成褶皱状结构,这样支撑网222与过滤膜221之间的接触点增加,可以提高支撑网222对过滤膜221 的支撑作用。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除在入液口11设有采血组件3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或2相同。

具体的,所述采血组件为采血针头31或输血软管32;

其中,所述输血软管一端设有采血针头31。

实施例4

如图5和6所示,除出液口12与负压组件4通过输血针头31(如图5所示)或输血软管32(如图6所示)连接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或2或3相同。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除在所述出液口与负压组件之间还设有流速控制阀5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或2或3或4相同。

具体的,所述可以设置在出液口与输血软管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负压组件与输血软管之间(图中未示出)。

具体的,所述流速控制阀结构采用技术中的一种,例如闸阀、球阀或蝶阀等。

其中,输血软管也可以由输血针头替代。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