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气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9464发布日期:2019-03-30 09:3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气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化工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废气的高效尾气吸收塔。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过大量化石能源的应用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其中,二氧化硫、酸雾素有大气污染元凶的称谓,对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巨大,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废气治理采用的方法和设备不能同时兼顾处理二氧化硫和酸雾。废气先经过吸收塔吸收二氧化硫,然后去除二氧化硫后的废气在经过传统的一台或两台湿式电除雾器后去除酸雾。这样经过多台设备分别处理,不仅处理效率低还占地大,投资大,还不方便操作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由于传统的废气治理方法不能同时处理二氧化硫和酸雾,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现状,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处理废气的高效尾气吸收塔,适宜对含有二氧化硫、酸雾和酸性杂质的废气的进行吸收处理。使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酸雾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后排入大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尾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尾气吸收塔包括进气口、逆喷管、气液分离槽、电除雾气室、气封绝缘箱、捕沫层、沉淀阳极管、排气筒、热空气鼓入设备;所述逆喷管与进气口相连,逆喷管与气液分离槽侧面相连,气液分离槽顶部设有捕沫层并与电除雾气室相连,电除雾气室的内部设有沉淀阳极管,顶部设有气封绝缘箱,排气筒与电除雾气室的顶部出气口相连。

一般地,所述尾气吸收塔为立式结构。

所述逆喷管为整体玻璃钢结构。

所述逆喷管的长度≥8米。

所述进气口采用偏心异径三通接口。

所述捕沫层为抽屉式捕沫层。

所述捕沫层的厚度在0.2米至0.5米之间。

所述抽屉式捕沫层内装填料或丝网。

所述电除雾气室内根据气量大小不同设置蜂窝状的沉淀阳极管。

所述排气筒的高度设置满足废气排放高度距离地面大于20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台设备处理废气使二氧化硫和酸雾达标,占地小,适用于老厂的尾气处理改造没有占地的情况。投资节省,方便操作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高效尾气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其作用只为结合上述的文字来说明来高效尾气吸收塔的结构,而不是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中,1-逆喷管;2-气液分离槽;3-电除雾气室;4-气封绝缘箱;5-进气口;6-捕沫层;7-沉淀阳极管;8-热空气鼓入设备;9-排气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详细描述。

实施例

尾气吸收塔参考附图1,主要包括进气口5、逆喷管1、气液分离槽2、电除雾气室3、气封绝缘箱4、捕沫层6、沉淀阳极管7、排气筒9和热空气鼓入设备8;逆喷管1与进气口5相连,逆喷管1与气液分离槽2侧面相连,气液分离槽2顶部设有捕沫层6并与电除雾气室3相连,电除雾气室3的内部设有沉淀阳极管7,顶部设有气封绝缘箱4。排气筒9与电除雾气室3的顶部出气口相连。

实施例的最大的特点在于高效、占地小和安全可靠。高效尾气吸收塔气体从逆喷管1顶部的侧面进入,进气口5的接口采用异径偏心三通,防止吸收液在进气口处形成积液区。气体经过逆喷管1与氢氧化钠吸收液充分接触,8-10米的的反应混合区保证了二氧化硫的吸收率≥99%。

进入汽液分离槽2的气体流速降低,低气速是为了更好的汽液分离。为保证电除雾气室3的除雾效率,在汽液分离槽2的顶部设置一层抽屉式的捕沫层6。捕沫层的厚度在200毫米至500毫米之间。捕沫层根据不同废气选用丝网或者填料。抽屉式的结构设计便于检修更换丝网或者填料。

通过捕沫层6进入电除雾气室3的气体经过沉淀阳极管7,在高压电场放电的作用下去除酸雾,气体经过有效沉淀阳极管的气速控制在0.6m/s以下。除去二氧化硫和酸雾的废气经过顶部的排气筒9外排进去大气。排气筒9的高度设置一般为10米,使废气距离地面大于20米的高度外排。根据不同工况的要求排气筒高度可以进行调整,以满足环保要求。

电除雾气室3中有高压电场,气体是正压,为了使高压电场与设备绝缘,采用气封绝缘箱4。将空气经过热空气鼓入设备8电加热管加热到120℃以上经过鼓风机鼓入绝缘箱形成气体密封层,已使电除雾气室内的酸雾不进入气封绝缘箱4内部,保护设备。

应用例

某工厂废气的气量5500Nm3/h,65℃,8KPa进入高效尾气吸收塔,从进气口进入,经过逆喷管与pH为8的氢氧化钠吸收液充分接触,进入逆喷管的吸收液压力大于0.1MPa,高速气流在10米的逆喷管内被洗涤后进入汽液分离槽,汽液分离槽内气体流速降低,进行汽液分离,经过抽屉填料捕沫层的作用,气体尽量少带液进入电除雾气室。通过高压电场放电,沉淀阳极管内去除酸雾,废气达标从排气筒外排。原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1000mg/Nm3,酸雾浓度,150mg/Nm3,经过高效尾气吸收塔后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10mg/Nm3,酸雾浓度≤7mg/Nm3。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作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还可以做出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