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8449发布日期:2019-08-27 20:36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气脱硫脱硝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工业窑炉和工业锅炉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烟气,烟气中含有SO2和氮氧化物(NOX),含有SO2和NOX的粉尘随着烟气排出,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国家明确了各行各业中烟气排放中SO2和NOX的排放浓度指标,要求对SO2和NOX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

传统脱硫脱硝工艺采用石灰石—石膏法结合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进行烟气处理,但是由于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等问题,难于为企业所接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解决了现有脱硫脱硝系统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实现了脱硝剂的再利用,降低运行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进料仓、脱硝反应器、脱硫反应器;所述进料仓通过分隔板分为脱硝剂进料区和脱硫剂进料区,所述脱硝剂进料区与所述脱硝反应器连通,所述脱硫剂进料区通过进料管与所述脱硫反应器连通;所述脱硝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锥斗,所述锥斗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气孔;所述锥斗的底部出料口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上端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上下移动;所述脱硝反应器的顶部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脱硫反应器内设置有倒锥形导流板,所述倒锥形导流板设置于所述脱硫反应器的下端,所述倒锥形导流板的下端为开口端;所述倒锥形导流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脱硫反应器的侧壁连接,所述所述倒锥形导流板上均布有多个导流孔;所述脱硫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卸料口,所述倒锥形导流板的开口端与所述卸料口连通;所述脱硫反应器的侧壁上设置有烟气入口。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连接有驱动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含电机和滚珠丝杠,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滚珠丝杠连接,所述伸缩杆与滚珠丝杠的螺母连接。

优选的,所述脱硫反应器与脱硝反应器的横截面积相等。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脱硫反应器与脱硝反应器的高度比为5:2。

优选的,所述倒锥形导流板的锥角为60-90°。

优选的,所述进料仓的进料口处设有三通阀门。

优选的,所述脱硝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锥斗,每个锥斗分别对应设置有活塞和伸缩杆。

进一步优选的,多个锥斗的出料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脱硫反应器的侧壁上设置有常压人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设计,使脱硫反应与脱硝反应在同一竖直面上进行,实现了脱硫与脱硝过程的一体化,使脱硫反应与脱硝反应能够共用一套进料系统、卸料系统和支撑系统,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解决了现有脱硫脱硝系统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锥斗、伸缩杆和活塞的设置,使失去活性的脱硝剂能够进入脱硫反应器进行二次利用,实现脱硝剂的再利用,节省脱硫剂的用量,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放大图。

图4是多个锥斗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图中,1进料仓;101脱硝剂进料区;102脱硫剂进料区;103进料管;104分隔板;2脱硝反应器;201锥斗;202活塞;203伸缩杆;204电机;3脱硫反应器;301倒锥形导流板;302卸料口;303烟气入口;304常压人孔;4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包括:支架4,支架4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进料仓1、脱硝反应器2、脱硫反应器3;进料仓1通过分隔板104分为脱硝剂进料区101和脱硫剂进料区102,脱硝剂进料区101与脱硝反应器2连通,脱硫剂进料区102通过进料管103与脱硫反应器3连通;脱硝反应器2的底部设置有锥斗201,锥斗20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气孔;锥斗201的底部出料口设置有活塞202,活塞202的上端连接有伸缩杆203,伸缩杆203上下移动;脱硝反应器2的顶部设置有烟气出口;脱硫反应器3内设置有倒锥形导流板301,倒锥形导流板301设置于脱硫反应器3的下端,倒锥形导流板301的下端为开口端;倒锥形导流板30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脱硫反应器3的侧壁连接,倒锥形导流板301上均布有多个导流孔;脱硫反应器3的底部设置有卸料口302,倒锥形导流板301的开口端与卸料口302连通;脱硫反应器3的侧壁上设置有烟气入口303。

以上实施例中,支架4用于支撑整个装置,保证结构稳定性,进料仓1设有脱硝剂进料区101和脱硫剂进料区102,使进料仓1既可以供给脱硝剂也可以供给脱硫剂;支架4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进料仓1、脱硝反应器2、脱硫反应器3,使原烟气从脱硫反应器3下端的烟气入口303进入脱硫反应器3侧壁与倒锥形导流板301形成的腔体内,通过倒锥形导流板301上均布的导流孔,使原烟气在脱硫反应器3下端实现均布后进入脱硫反应器3,与脱硫反应器3内的脱硫剂相互反应,实现SO2的脱除,导流孔的设置可提高脱硫效率;脱除SO2的烟气通过锥斗201上的气孔进入脱硝反应器2,与脱硝反应器2内的脱硝剂相互反应,脱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经过脱硫脱硝处理的烟气从脱硝反应器2顶部的烟气出口排出;脱硝反应器2的底部设置有锥斗201,锥斗20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气孔;锥斗201的底部出料口设置有活塞202,活塞202的上端连接有伸缩杆203,伸缩杆203上下移动带动活塞向下移动,这样就使脱硝反应器2与脱硫反应器3连通,当脱硝反应器2内的脱硝剂失活后,向下移动伸缩杆203,活塞202也向下移动,脱硝反应器2与脱硫反应器3之间的通道打开,使脱硝剂进入脱硫反应器3内作为脱硫剂使用,实现了脱硝剂的二次利用,降低脱硫的成本。卸料口302与倒锥形导流板301的开口端连通,用于排出脱硝反应器2与脱硫反应器3内的失活的脱硝剂、脱硫剂或脱硫、脱硝的反应产物。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使脱硫反应与脱硝反应在同一竖直面上进行,实现了脱硫与脱硝过程的一体化,使脱硫反应与脱硝反应能够共用一套进料系统、卸料系统和支撑系统,解决了现有脱硫脱硝系统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同时,通过伸缩杆203带动活塞202的上下移动,使失去活性的脱硝剂能够进入脱硫反应器3进行二次利用,实现脱硝剂的再利用,节省脱硫剂的用量,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

参考图2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伸缩杆203连接有驱动装置;

参考图2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驱动装置包含电机204和滚珠丝杠,电机204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滚珠丝杠连接,伸缩杆203与滚珠丝杠的螺母连接。

以上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伸缩杆203上下移动。具体地,是电机204通过联轴器带动滚珠丝杠转动,伸缩杆203与滚珠丝杠的螺母连接,使滚珠丝杠的圆周运动变成伸缩杆203的直线运动,实现了伸缩杆203的上下移动。当需要将脱硝反应器2中的脱硝剂进行再利用时,只需开启电机204,使伸缩杆203向下运动,带动活塞202开启,锥斗201的底部出料口打开,使脱硝剂进入脱硫反应器3,实现脱硝剂的再次利用。待脱硝剂全部落入脱硫反应器3后,电机204带动伸缩杆203向上运动,使活塞202堵住锥斗201底部的出料口,使脱硝反应器2与脱硫反应器3隔离。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脱硫反应器3与脱硝反应器2的横截面积相等。

以上实施例中,脱硫反应器3与脱硝反应器2的横截面积相等,便于烟气气流的平稳通过,避免局部烟气气流太大或太小引起的脱硫或脱硝效果不均匀的现象。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脱硫反应器3与脱硝反应器2的高度比为5:2。

以上实施例中,脱硫反应器3与脱硝反应器2的高度比为5:2,可使装置的脱硫效率与脱硝效率相匹配。

参考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倒锥形导流板301的锥角为60-90°。

以上实施例中,倒锥形导流板301的锥角为60-90°,使原烟气能够平稳的进入脱硫反应器3内,同时,使原烟气具有一定的流速,从而保证了最终的脱硫效果。

参考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料仓1的进料口处设有三通阀门。

以上实施例中,三通阀门可使装置共用同一上料系统,实现在不同时段同一上料系统对脱硫剂和脱硝剂的进料,减少上料系统设置,降低投资成本。

参考图2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脱硝反应器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锥斗201,每个锥斗201分别对应设置有活塞202和伸缩杆203。

以上实施例中,脱硝反应器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锥斗201,每个锥斗201分别对应设置有活塞202和伸缩杆203,使每个锥斗201都能够实现上下移动,进而使脱硝剂通过多个锥斗201均匀的散布于脱硫反应器3内,保证脱硫反应器3内各处脱硫效率的均匀性。

参考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个锥斗201的出料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以上实施例中,多个锥斗201的出料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避免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烟气的流速流量产生较大变化,进而影响同一横截面上各处脱硝效果差异较大,不易控制和测量。

参考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脱硫反应器3的侧壁上设置有常压人孔304。

以上实施例中,脱硫反应器3的侧壁上设置有常压人孔304,用于装置维修时维修人员的进入,便于装置的维修和检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