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净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60011发布日期:2019-12-20 20:33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气净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气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高分子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废气,且废气中含有固体颗粒和有毒的气体,因此需要对废气进行净化,从而避免废气中的有毒气体污染环境,且废气在进行净化时需要使用到废气净化处理系统,现有的废气净化处理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1、过滤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导致过滤网上的网孔被固体颗粒堵塞,从而影响废气净化处理系统净化的效率,需要将过滤网从废气净化处理系统取出进行清理,从而对废气净化处理系统清理带来了麻烦;

2、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不能够与药液充分接触,从而导致排出的废气中仍然含有有毒气体,进而对环境会造成污染。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废气净化处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净化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现有的废气净化处理系统,不便于对过滤网上的网孔进行清理,同时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不能够与药液充分接触,从而导致排出的废气中仍然含有有毒气体,进而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气净化处理系统,包括第一过滤器、过滤网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边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且第一过滤器的底部设置有出尘口,并且出尘口上安装有手动阀门,所述过滤网设置于第一过滤器的内部,且过滤网位于推板的下方,并且推板的底部设置有毛刷,所述推板的顶部固定有竖杆的下端,且竖杆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并且凹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转轴的下端,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端贯穿于第一过滤器的顶部与第一齿轮的中部相互连接,且第一齿轮的边侧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于第二转轴的外壁,且第二转轴的下端连接有伺服电机,并且伺服电机安装于第一过滤器的顶部,所述第二过滤器位于第一过滤器的外侧,且第一过滤器边侧的底部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一过滤器边侧的顶部相互连接,所述第二过滤器的顶部安装有抽风机,且抽风机的底部连接有第三管道,并且第三管道位于第一过滤器的内部,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内侧固定有第四管道,且第四管道的边侧连接有喷洒嘴,并且第四管道之间通过第五管道相互连接,所述第五管道通过第六管道与储液箱相互连接,且第六管道上安装有水泵,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且出水口的下端连接有储液箱。

优选的,所述推板设置有2个,且推板设计为矩形结构,并且推板的边侧与第一过滤器的内壁相互贴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设置有2个,且2个第一转轴的外壁均设计为螺纹状结构,并且2个第一转轴的外壁螺纹状方向相反,同时第一转轴通过凹槽与竖杆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设置有2个,且2个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均为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管道设计为“山”字型结构,且第三管道的开口向上设计。

优选的,所述喷洒嘴在第四管道的内侧等间距分布,且第四管道设计为中空矩形结构,并且第四管道在第二过滤器的内侧从上到下等间距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废气净化处理系统,能够将废气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同时能够保证药液与有毒气体充分反应,并且能够在不影响第一过滤器工作时对过滤网上的网孔进行清理;

1、通过过滤网能够将固体滞留在第一过滤器的内部,从而避免了固体进入到第二过滤器的内部,由于喷洒嘴在第四管道的内侧等间距分布,且第四管道设计为中空矩形结构,并且第四管道在第二过滤器的内侧从上到下等间距分布,从而保证了从喷洒嘴处喷出的药液与废气中的有毒气体能够充分接触,进而保证了从抽风机处排出的废气能够达标;

2、在竖杆、凹槽、第一转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转轴和伺服电机的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使得2个推板能够交替的上下运动,从而能够使得推板底部的毛刷能够对过滤网上的网孔进行清理,由于2个推板能够交替的上下运动,从而保证了废气能够通过2个推板进入到第一过滤器的顶部,进而不会影响该装置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洒嘴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推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齿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过滤器;2、第一管道;3、出尘口;4、手动阀门;5、过滤网;6、毛刷;7、推板;8、竖杆;9、凹槽;10、第一转轴;11、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3、第二转轴;14、伺服电机;15、第二管道;16、第二过滤器;17、抽风机;18、第三管道;19、第四管道;20、喷洒嘴;21、第五管道;22、第六管道;23、储液箱;24、水泵;25、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废气净化处理系统,包括第一过滤器1、第一管道2、出尘口3、手动阀门4、过滤网5、毛刷6、推板7、竖杆8、凹槽9、第一转轴10、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2、第二转轴13、伺服电机14、第二管道15、第二过滤器16、抽风机17、第三管道18、第四管道19、喷洒嘴20、第五管道21、第六管道22、储液箱23、水泵24和出水口25,第一过滤器1边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2,且第一过滤器1的底部设置有出尘口3,并且出尘口3上安装有手动阀门4,过滤网5设置于第一过滤器1的内部,且过滤网5位于推板7的下方,并且推板7的底部设置有毛刷6,推板7的顶部固定有竖杆8的下端,且竖杆8的内部开设有凹槽9,并且凹槽9的内部安装有第一转轴10的下端,第一转轴10的上端贯穿于第一过滤器1的顶部与第一齿轮11的中部相互连接,且第一齿轮11的边侧设置有第二齿轮12,第二齿轮12固定于第二转轴13的外壁,且第二转轴13的下端连接有伺服电机14,并且伺服电机14安装于第一过滤器1的顶部,第二过滤器16位于第一过滤器1的外侧,且第一过滤器1边侧的底部通过第二管道15与第一过滤器1边侧的顶部相互连接,第二过滤器16的顶部安装有抽风机17,且抽风机17的底部连接有第三管道18,并且第三管道18位于第一过滤器1的内部,第一过滤器1的内侧固定有第四管道19,且第四管道19的边侧连接有喷洒嘴20,并且第四管道19之间通过第五管道21相互连接,第五管道21通过第六管道22与储液箱23相互连接,且第六管道22上安装有水泵24,第二过滤器16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25,且出水口25的下端连接有储液箱23;

推板7设置有2个,且推板7设计为矩形结构,并且推板7的边侧与第一过滤器1的内壁相互贴合,第一转轴10设置有2个,且2个第一转轴10的外壁均设计为螺纹状结构,并且2个第一转轴10的外壁螺纹状方向相反,同时第一转轴10通过凹槽9与竖杆8为螺纹连接,第一齿轮11设置有2个,且2个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均为啮合连接,保证了伺服电机14通过第二转轴13带动第二齿轮12进行循环的正转和反转时,2个推板7能够进行循环的上下运动,从而使得毛刷6能够将过滤网5上堵塞的网孔清理掉,进而保证了第一过滤器1能够持续进行过滤;

第三管道18设计为“山”字型结构,且第三管道18的开口向上设计,避免了从喷洒嘴20处喷出的药液进入到第三管道18的内部,从而避免了药液从抽风机17处喷出,进而避免了药液的浪费;

喷洒嘴20在第四管道19的内侧等间距分布,且第四管道19设计为中空矩形结构,并且第四管道19在第二过滤器16的内侧从上到下等间距分布,保证了从喷洒嘴20处喷出的药液与废气中的有毒气体能够充分接触,进而避免了没有反应的有毒气体排出。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废气净化处理系统时,根据图1-2,首先将第一管道2接通废气源,接着将抽风机17接通外部电源,再接着抽风机17将第二过滤器16和第一过滤器1内部的空气排出,使得第二过滤器16和第一过滤器1的内部形成负压空间,使得废气通过第一管道2进入到第一过滤器1的内部,然后废气中的固体被过滤网5滞留在第一过滤器1的底部,然后废气中的有毒气体通过第二管道15进入到第二过滤器16的内部,同时水泵24将储液箱23内部的药液通过第六管道22抽到第四管道19的内部,然后通过第五管道21进入到其它的第四管道19的内部,接着第四管道19内部的药液即可通过喷洒嘴20喷出,由于第四管道19在第二过滤器16的内侧从上到下等间距分布,从而使得药液能够与有毒气体充分反应,然后经过净化的废气通过第三管道18和抽风机17处排出,同时没有反应的药液通过出水口25进入到储液箱23的内部;

根据图1和图3-4,接着启动伺服电机14,接着伺服电机14通过第二转轴13带动第二齿轮12进行正转,然后第二齿轮12带动其两侧的2个第一齿轮11进行反转,接着2个第一齿轮11分别带动2个第一转轴10进行反转,由于2个第一转轴10的外壁螺纹状方向相反,且第一转轴10通过凹槽9与竖杆8为螺纹连接,从而使得左侧的推板7向下运动,同时右侧的推板7向上运动,此时左侧的推板7底部的毛刷6能够插到过滤网5的内部,使得过滤网5内部堵塞的网孔能够被清理,当伺服电机14反转时,同上述原理左侧的推板7向上运动,同时右侧的推板7向下运动,使得右侧的推板7底部的毛刷6能够插到过滤网5的内部,使得过滤网5内部堵塞的网孔能够被清理,从而无需将过滤网5从第一过滤器1的内部取出进行清理,进而方便了过滤网5的清理。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