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丙炔基溴异丁酸酯和炔基钯引发剂合成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8685发布日期:2020-06-02 20:33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丙炔基溴异丁酸酯和炔基钯引发剂合成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丙炔基溴异丁酸酯和炔基钯引发剂合成的反应釜。



背景技术:

引发剂又称自由基引发剂,指一类容易受热分解成自由基的化合物,可用于引发烯类、双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和共聚合反应,也可用于不饱和聚酯的交联固化和高分子交联反应,引发剂在胶黏剂和密封剂的研究和生产中作用很大,丙烯酸酯溶剂聚合制备压敏胶,醋酸乙烯溶剂聚合制造建筑胶和建筑密封胶,合成苯丙乳液、乙丙乳液、vae乳液、丁苯胶乳、氯丁胶乳、白乳胶等,接枝氯丁胶黏剂,sbs接枝胶黏剂,不饱和聚酯树脂交联固化,厌氧胶固化,快固丙烯酸酯结构胶黏剂固化等,都必须利用引发剂,化工中引发剂的合成需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釜作为集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为一体的设备,在引发剂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化合反应中,多重材料混合在一起,使得反应釜内部粘连药品较多,仅仅依靠搅拌和药水清洗的方式难以将内部黏连的药品去除干净,若打开釜盖进行清洗,现有的釜盖与搅拌结构一般采用一体式的连接,整体较重,不便于打开搬动,多采用升降机辅助拆卸,且其搅拌方式为单纯的径向搅拌或轴线搅拌,而难以做到同时搅拌,影响搅拌效率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丙炔基溴异丁酸酯和炔基钯引发剂合成的反应釜,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丙炔基溴异丁酸酯和炔基钯引发剂合成的反应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底端连接有支承,所述釜体底端与釜盖连接,所述釜盖中部与传动轴转动连接,所述釜盖上位于传动轴外侧设有电机座,所述传动轴顶端穿过电机座顶端中心并与电机座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底端穿过釜盖与搅拌机构顶端卡接,所述釜体内部设有夹套,通过传动轴连接电机与搅拌装置,传动轴与釜盖转动连接,使搅拌机构与釜盖分离,便于分别取出釜盖与搅拌机构,较为省力。

优选的,所述传动轴底端与连接盘中心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盘底端与扇形卡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盘与卡盘卡接,所述卡盘中心与搅拌机构固定连接,传动轴底端连接的连接盘与搅拌轴顶端连接的卡盘相互卡接,使连接盘与卡盘之间径向固定,实现传动轴到搅拌轴之间的传动。

优选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部与搅拌架中心固定连接,所述搅拌架下方与搅拌叶顶端转动连接,所述搅拌叶底端与连杆顶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底端与齿轮上端固定的连接柱转动连接,所述齿轮与齿架转动连接,所述齿架中心与搅拌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齿轮与外侧的齿环啮合,搅拌机构在传动轴的带动下可在釜体内部转动,搅拌叶在釜体内部随搅拌架转动,同时可在齿轮带动下做往复运动,能够使搅拌叶在釜体内部全方位无规则搅拌,搅拌效率更高,搅拌效果更佳。

优选的,所述搅拌架包括与搅拌轴固定连接的轴套,所述轴套外侧通过连接杆与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与连接杆连接处设有竖杆,所述竖杆与搅拌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搅拌架用于连接搅拌叶顶端,通过连接杆连接轴套与固定环,保证搅拌架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减轻了搅拌机构整体的重量。

优选的,所述搅拌叶为矩形,所述搅拌叶底端连接有杆套,所述杆套与转杆轴向转动连接,所述转杆另一端与连杆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底端通过转轴与齿轮上的连接柱转动连接,矩形的搅拌叶两端分别与搅拌架、齿轮连接,可作用于更大的搅拌面积,从而能够提高搅拌效率。

优选的,所述齿架中部与搅拌架形状相同,位于齿架上的固定环上设有与齿轮底端的连接轴转动连接的轴孔,齿架用于连接齿轮,使齿轮与釜体内的齿环啮合实现传动。

优选的,所述齿环通过立柱与釜体内部底端固定连接,位于釜体内部中心设有轴槽,所述轴槽与搅拌轴底端插接,齿环固定在釜体内底部可使随齿架转动的齿轮以搅拌轴为中心转动的同时以齿轮的轴线为中心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传动齿轮与釜盖转动连接,将釜体内的搅拌机构与传动轴之间设计为插接方式,便于在拆卸清洗时能够将在不依赖升降机的情况下逐步拆卸,便于移动,在清洗时可逐个部件进行清洗,更加省力;将传统单一方向的搅拌机构设计为全方位、大范围、无规律的搅拌方式,作用范围更广,搅拌效率更高;将搅拌叶设计为矩形板,搅拌叶两端分别与搅拌架、齿架连接,使其在搅拌过程中相对于搅拌轴的角度固定,较为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釜体、釜盖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搅拌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齿轮、齿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齿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釜体内底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搅拌叶两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釜体;2、釜盖;3、电机座;4、支承;5、传动轴;6、连接盘;7、搅拌机构;8、搅拌架;9、搅拌叶;10、搅拌轴;11、齿环;12、齿轮;13、连杆;14、连接杆;15、轴套;16、卡块;17、卡盘;18、立柱;19、轴槽;20、轴孔;21、转杆;22、连接柱;23、齿架;24、杆套;25、转轴;26、竖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7所示,一种用于丙炔基溴异丁酸酯和炔基钯引发剂合成的反应釜,包括釜体1,釜体1底端连接有支承4,釜体1底端与釜盖2连接,釜盖2中部与传动轴5转动连接,釜盖2上位于传动轴5外侧设有电机座3,传动轴5顶端穿过电机座3顶端中心并与电机座3转动连接,传动轴5底端穿过釜盖2与搅拌结构顶端卡接,釜体1内部设有夹套,传动轴5底端与连接盘6中心固定连接,连接盘6底端与扇形卡块16固定连接,连接盘6与卡盘17卡接,卡盘17中心与搅拌机构固定连接。

在打开釜盖2后,将釜盖2向上抽离,此时连接盘6底端的卡块16由卡盘17中抽离,可使传动轴5与搅拌机构7分离,之后将搅拌机构7由釜体1中抽出,可将搅拌机构7与釜盖2分离单独清洗,将釜盖2与搅拌机构7分离,减轻个体的重量,更加省力。

实施例二

如图1-7所示,一种用于丙炔基溴异丁酸酯和炔基钯引发剂合成的反应釜,包括釜体1,釜体1底端连接有支承4,釜体1底端与釜盖2连接,釜盖2中部与传动轴5转动连接,釜盖2上位于传动轴5外侧设有电机座3,传动轴5顶端穿过电机座3顶端中心并与电机座3转动连接,传动轴5底端穿过釜盖2与搅拌结构顶端卡接,釜体1内部设有夹套,搅拌机构7包括搅拌轴10,搅拌轴10上部与搅拌架8中心固定连接,搅拌架8下方与搅拌叶9顶端转动连接,搅拌叶9底端与连杆13顶端转动连接,连杆13底端与齿轮12上端固定的连接柱22转动连接,齿轮12与齿架23转动连接,齿架23中心与搅拌轴10底部固定连接,齿轮12与外侧的齿环11啮合,搅拌架8包括与搅拌轴10固定连接的轴套15,轴套15外侧通过连接杆14与固定环固定连接,固定环与连接杆14连接处设有竖杆26,竖杆26与搅拌叶9通过转轴25转动连接,搅拌叶9为矩形,搅拌叶9底端连接有杆套24,杆套24与转杆21轴向转动连接,转杆21另一端与连杆13顶端固定连接,连杆13底端通过转轴25与齿轮12上的连接柱22转动连接,齿架23中部与搅拌架8形状相同,位于齿架23上的固定环上设有与齿轮12底端的连接轴转动连接的轴孔20,齿环11通过立柱18与釜体1内部底端固定连接,位于釜体1内部中心设有轴槽19,轴槽19与搅拌轴10底端插接。

在搅拌过程中,传动轴5在电机带动下转动,传动轴5底端同一连接盘6与卡盘17径向固定连接,使搅拌机构7中的搅拌轴10与传动轴5同轴转动,搅拌轴10底端位于轴槽19内转动,使搅拌轴10处于垂直状态,搅拌轴10上固定连接的搅拌架8随搅拌轴10转动,搅拌架8上的搅拌叶9在釜体1内部以搅拌轴10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同时齿架23上连接的齿轮12与随搅拌轴10转动,带动齿轮12以搅拌轴10的轴心为中心“公转”,齿轮12与釜体1内固定的齿环11啮合,从而能够使齿轮12以轴孔20的轴线为中心“自转”,齿轮12转动使其上连接的连杆13随齿轮12转动,连杆13带动其顶端连接的搅拌叶9相对于齿轮12径向移动,从而实现搅拌叶9的无规则全方位搅拌。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搅拌机构7插入釜体1内,使搅拌轴10底端插入轴槽19内,此时齿轮12与齿环11相啮合,将釜盖2连接于釜体1顶端,保证釜体1与釜盖2密封连接,此时连接盘6底端的卡块16与卡盘17相卡接,将传动轴5顶端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将电机固定在电机座3上,开启电机带动传动轴5转动,传动轴5带动搅拌轴10转,使搅拌叶9在釜体1内做圆周运动,同时齿架23上的齿轮12在与齿环11啮合的情况下,齿轮12在齿环11内侧滚动,带动连杆13在齿轮12上做圆周运动,连杆13顶端连接的搅拌叶9做往复运动,从而能够使搅拌叶9在釜体1内部无规则运动,搅拌更彻底,搅拌效率更高,更加均匀,在反应完成后的拆卸清洗时,可将釜盖2、搅拌机构7、釜体1内部单独清洗,清洗更彻底,更加省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