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用高效澄清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6156发布日期:2020-05-29 12:32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处理用高效澄清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处理用高效澄清沉淀池。



背景技术:

高密度沉淀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国内,该系统经国内设计人员进行了池格优化,主要包含混合区、絮凝反应区、导流墙配水区、异向流斜管沉淀区、收水区、污泥区,需包含机械混合搅拌机、机械絮凝提升搅拌机、刮吸泥机、污泥回流泵。其特点是集“混合凝聚、絮凝反应、沉淀分离”于一体,分离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出水浊度低。但是,其设计所需要的机械絮凝提升搅拌机需要具备较好絮凝功能,且同时具有提升大水量的功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故障。为此申请号201821313122.6的专利公开了高密度沉淀池,它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混合区、反应区和沉淀区,在所述混合区一端设有进水管,在所述沉淀区一端设有出水管,在所述反应区和沉淀区外部之间设有回流泵,所述回流泵的进泥管与沉淀区相连,出泥管与反应区相连,在所述混合区内设有混合搅拌机,所述混合区下部和反应区采用连通管相连接,所述反应区下部和沉淀区连通,在所述反应区内设有反应搅拌机和导流筒,所述导流筒套设在反应搅拌机外部,所述导流筒底部与连通管相连,在所述沉淀区前端设有翻流挡板,在所述沉淀区内设有刮泥机,在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泥斗,在所述沉淀区内上部设有填料支架,在所述填料支架上设有斜管填料,在所述沉淀区顶端设有溢流装置,所述溢流装置通过出水槽连接至出水管。该专利混合反应效果好,便于施工,节省占地面积。但是其沉淀区的结构和进水配水方式有待改善,沉淀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水处理用高效澄清沉淀池,在不增加池体容积的前提下,对进水配水区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沉淀面积,并且采用传统机械实现高效沉淀,沉淀效果更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处理用高效澄清沉淀池,包括进水管、混合反应区、絮凝反应区、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收水区、出水管、排泥管、刮吸泥设备和污泥回流设备,还包括水平配水区、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平流澄清沉淀区、污泥区和加药管,所述进水管、加药管和污泥回流设备的出口与所述混合反应区连通,所述混合反应区、絮凝反应区、水平配水区、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平流澄清沉淀区、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和收水区依次连通,所述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位于所述水平配水区下方,其内设置有垂直斜管,所述平流澄清沉淀区位于所述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旁边,其上方为所述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所述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内设置有斜管填料,所述收水区位于所述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上方,并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平流澄清沉淀区下部连通,所述刮吸泥设备位于所述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平流澄清沉淀区下方,所述排泥管的进口位于所述刮吸泥设备下方,出口位于所述污泥区内,所述污泥回流设备的进口位于所述污泥区内。

工作原理为:进水管与污泥回流设备提升后的污泥,加药管投加的药剂,在混合反应区进行充分反应、接触,进入絮凝反应区形成大的矾花絮体;通过水平配水区进行水平配水,进入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经过该区域设置的垂直斜管,水流与污泥絮体均向下流动,进行第一次澄清沉淀;未沉淀完成的泥水混合物水平流动,通过平流澄清沉淀区进行第二次澄清沉淀;还有部分未完全分离的泥水混合物向上进入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该区域设置斜管填料,水向上流,污泥絮体向下流动,进行第三次澄清沉淀;经过三次沉淀后,泥水完全分离,出水经过池顶设置的集水槽形式的收水区,统一收集,通过出水管排出系统。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平流澄清沉淀区和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沉淀下来的污泥,利用中心传动的刮吸泥设备刮至池体中心,通过排泥管重力排至污泥区,含未完全反应药剂的污泥按照30%的回流比,利用污泥回流设备提升至混合反应区,继续与进水、药剂进行反应。剩余的污泥利用污泥回流设备排至系统之外。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反应区、絮凝反应区内设置上下、左右对称的过流孔,水流成上下折流式反应路线;所述絮凝反应区的末端出水口为上出水。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反应区、絮凝反应区内均设置有搅拌器,所述絮凝反应区的末端出水口为上出水。

作为优选,所述污泥回流设备采用潜污泵,所述污泥回流设备的出泥管、回流污泥管和外排泥管连接处设置有电动阀门。电动阀门可对泥量进行精准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水平配水区,采用水平方式配水,优化了配水区域;

2.本实用新型采用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平流澄清沉淀区和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改善了沉淀区的结构,增加了沉淀面积,提高沉淀效果,增加产水量;

3.本实用新型仅使用了刮吸泥设备,采用传统机械即可实现高效沉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中1-进水管,2-混合反应区,3-絮凝反应区,4-水平配水区,5-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6-平流澄清沉淀区,7-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8-收水区,9-污泥区,10-出水管,11-排泥管,12-加药管,13-刮吸泥设备,14-污泥回流设备,15-电动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水处理用高效澄清沉淀池,如图所示,包括进水管1、混合反应区2、絮凝反应区3、水平配水区4、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5、平流澄清沉淀区6、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7、收水区8、污泥区9、出水管10、排泥管11、加药管12、刮吸泥设备13和污泥回流设备14,所述进水管1、加药管12和污泥回流设备14的出口与所述混合反应区2连通,所述混合反应区2、絮凝反应区3、水平配水区4、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5、平流澄清沉淀区6、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7和收水区8依次连通,所述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5位于所述水平配水区4下方,其内设置有垂直斜管,所述平流澄清沉淀区6位于所述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5两旁,其上方为所述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7,所述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7内设置有斜管填料,所述收水区8位于所述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7上方,并与所述出水管10连通,所述刮吸泥设备13位于所述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5、平流澄清沉淀区6下方,所述排泥管11的进口位于所述刮吸泥设备13下方,出口位于所述污泥区9内,所述污泥回流设备14的进口位于所述污泥区9内。所述混合反应区2、絮凝反应区3内设置上下、左右对称的过流孔,水流成上下折流式反应路线;所述絮凝反应区3的末端出水口为上出水。所述污泥回流设备14采用潜污泵,所述污泥回流设备14的出泥管、回流污泥管和外排泥管连接处设置有电动阀门15。

本沉淀池的使用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水管1与污泥回流设备14提升后的回流污泥及其中未反应完全的药剂,加药管12投加的药剂,在混合反应区2进行充分反应,进入絮凝反应区3形成大的矾花絮体;泥水混合物通过上下折流式反应路线,依次流入各反应区,最后自絮凝反应区3末端上出水口,进入池顶的水平配水区4;

步骤二、泥水混合物通过水平配水区4进行水平配水,垂直进入设置垂直斜管的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5,该区域水流与污泥絮体均向下流动,进行第一次澄清沉淀,泥水分离;

步骤三、未沉淀完成的泥水混合物水平流动,通过平流澄清沉淀区6进行第二次澄清沉淀,泥水分离;

步骤四、未完全分离的泥水混合物继续向上进入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7,该区域设置60°斜管,水向上流,污泥絮体向下流动,进行第三次澄清沉淀,泥水完全分离;

步骤五、经过三次沉淀后,泥水完全分离,出水经过池顶设置的集水槽形式的收水区8,统一收集,通过出水管10排出系统;

同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5、平流澄清沉淀区6、异向流斜管澄清沉淀区7沉淀下来的污泥,利用中心传动的刮吸泥设备13刮至池体中心,通过排泥管11重力排至污泥区9,含未完全反应药剂的污泥按照30%的回流比,利用污泥回流设备14提升至混合反应区2,继续与进水、药剂进行反应。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凡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或者对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