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浓缩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3074发布日期:2020-08-05 02:05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浓缩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净水、污泥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浓缩池,尤其涉及一种上、下两层的高效浓缩池。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年增强,自来水厂的生产废水排放问题受到广泛重视。通常情况,自来水厂生产废水采用浓缩工艺使废水含固率达到污泥脱水设备进水要求。重力浓缩池由于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水量水质适应能力较强,是公认的稳定性最好的浓缩池池型,也是目前自来水厂主流的污泥浓缩工艺池型。

但是,重力浓缩池占地面积较大,减少浓缩池的用地十分必要。

针对重力浓缩池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有些工程中使用了斜管浓缩池。斜管沉淀池可以提高沉淀效率,减少了占地面积,但由于浓缩池内污泥浓度较高,运行过程中斜管较易堵塞,增加日常维护工作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研究一种高效浓缩池,以便解决高效浓缩、占地小同时避免管道堵塞,污泥板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浓缩池,通过设置上、下两层结构,实现各层出水、刮泥独立,而统一浓缩,提高了浓缩效率,避免底部污泥板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

优选的,上、下层分级池的顶部均设有出水区,出水区设有一圈沿着分级池顶部设置的上清液穿孔管,浓缩池的外侧部设有上清液排放管,上清液穿孔管的一侧通过连接管与上清液排放管相连通,上清液排放管的末端设有上清液水量调节阀。

进一步,刮泥区设置于上、下分级池的底部,刮泥区包括设在分级池底部的导流基层和与导流基层相配合的刮板,刮板与驱动杆相连接,刮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40度,下层分级池的刮板上设有与刮板形状相配合的栅条,导流基层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斜坡型结构,上、下层分级池的中心处均设有污泥导流孔,导流基层的最低点与污泥导流孔相接,下层污泥导流孔的下方设有集泥槽。

更进一步,集泥槽呈倒梯形结构,高度为1-2.5m,集泥槽的底部设有与之配套的排泥管,排泥管采用钢管制成,排泥管上设置有污泥浓度计和开启阀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除了整体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很多细节方面的改进,具体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改进方案,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实现了各层浓缩池独立出水,独立刮泥,统一浓缩,提高浓缩效率,节约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减少50%;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出水区设有一圈沿着分级池顶部设置的上清液穿孔管,采用淹没穿孔管出水,使各层穿孔管压差相同,确保了各层浓缩池的水量相同;

3、本实用新型还描述了这样的技术特点,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防止污泥板结,同时上层底泥进入下层浓缩池时,污泥含固率已经较高,因此更易沉降,提高了污泥整体浓缩率,底泥含固率大于3%;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和生产,便于推广和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清液穿孔管的截面图。

图中标注如下:

1驱动装置、2进水管、3上清液排放管、4上清液穿孔管、5排泥管、6整流罩、7刮泥装置、8集泥坑、9上清液水量调节阀、10浓缩刮泥装置、11顶部过水孔、12侧面过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实践本实用新型。尽管结合其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这些实施方案只是阐述,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浓缩池,其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

使用时,其中进水采用管道进水,可投加的pam等助凝剂提高污泥沉降效果,也可以采用搅拌桨机械混合工艺。上下两层分级池共用浓缩区,提高了浓缩效果,各层分别有浓缩刮泥机进行浓缩,最终汇聚到下层进行进一步的浓缩和底泥清运。出水区采用穿孔管出水,各层出水管合并后统一出水,保证了各层出水水量基本相同。这种完全独立的出水系统可以实现各层浓缩池的完全独立运行,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各层浓缩池出水采用穿孔管出水,通过出水管后设置统一出水管,使各层浓缩池穿孔管出水压力相同,从而实现各层浓缩池出水水量相同。这种高效浓缩池比普通浓缩池可节约一半的占地面积,同时共用的集泥区也提高了污泥浓缩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上层的污泥通过底部的污泥导流孔流入下层,进行集中集泥排泥处理,提高了污泥的浓缩效果。

具体来说,上、下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出水区,出水区设有一圈沿着分级池顶部侧壁设置的上清液穿孔管,这样绕着最大长度的排管尺寸,保证穿孔管的布局面积,这里的上清液穿孔管分级池的池顶之间留有0.3-0.8m的间隙,同时上清液穿孔管的管顶标高0.1-0.15m处设置液位检测装置,穿孔管的直径为dn200mmm-dn300mm。顶端开孔大小为12mm,两侧开孔大小为24mm。开孔采用等距布置,每段开孔间距为400mm。浓缩池的外侧部设有上清液排放管,上清液穿孔管的一侧通过连接管与上清液排放管相连通,上清液排放管的末端设有上清液水量调节阀。当浓缩池液位低于上层上清液穿孔管管顶+0.1m标高时,自动关闭该阀门,确保了各层高度不同的出水管出水压差相同,可实现各层浓缩池出水流量相同。

进一步,刮泥区设置于上、下分级池的底部,刮泥区包括设在分级池底部的导流基层和与导流基层相配合的刮板,这里的导流基层与刮板的斜度可以一致,刮板与驱动杆相连接,刮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40度,优选的角度为25度,下层分级池的刮板上设有与刮板形状相配合的栅条,各个栅条的顶部处在同一水平面,栅条的高度是根据刮板的斜度来设置的,各个栅条在刮板上排列时按照疏-紧-疏-紧这样的形式进行排列,每2-4根栅条为一组,疏散组的宽度为紧凑组宽度的1.5-2倍。

导流基层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斜坡型结构,上、下层分级池的中心处均设有污泥导流孔,导流基层的最低点与污泥导流孔相接,帮助把污泥导流至污泥导流孔内,下层污泥导流孔的正下方设有集泥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这个浓缩区域设置于下层,与刮泥区一起形成浓缩刮泥区,实现了各层浓缩池独立出水,独立刮泥,统一浓缩,提高浓缩效率,节约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减少50%,同时可以避免污泥板结。因为相比于传统单层重力浓缩池,本实用新型池型上层底泥进入下层浓缩池时,污泥含固率已经较高,因此更易沉降,提高了污泥整体浓缩率,底泥含固率大于3%。

进一步说明,刮泥区设置于上、下分级池的底部,刮泥区包括设在分级池底部的导流基层和与导流基层相配合的刮板,刮板与驱动杆相连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刮板可以将污泥慢慢刮至污泥导流孔处,刮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40度,下层分级池的刮板上设有与刮板形状相配合的栅条,导流基层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斜坡型结构,上、下层分级池的中心处均设有污泥导流孔,导流基层的最低点与污泥导流孔相接,下层污泥导流孔的下方设有集泥槽。

集泥槽呈倒梯形结构,高度为1-2.5m,优选的高度为2m,集泥槽的底部设有与之配套的排泥管,排泥管采用钢管制成,排泥管上设置有污泥浓度计和开启阀门,可以根据污泥浓度计显示浓度来设定排泥管的开启和闭合。

在三个实施例中,设置上下两层独立分级池,分别设有各自独立的出水区,使上下双层污泥独立沉降,并通过各层中央集泥区统一浓缩集泥。上层分级池主要利用表层混合液污泥沉降速度快的特点,设计水深较小,因此仅需要设置刮泥机,不需要浓缩。下层分级池由于污泥浓度高,需设置浓缩刮泥机,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底部污泥的浓度,另一方面避免浓缩池池底污泥板结。由于浓缩系统采取完全隔离的方式,避免各浓缩区相互影响。而出水系统主要为穿孔管,可控制双层浓缩池的水量均匀性。

进一步来说,上、下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出水区,出水区设有一圈沿着分级池顶部设置的上清液穿孔管,浓缩池的外侧部设有上清液排放管,上清液穿孔管的一侧通过连接管与上清液排放管相连通,上清液排放管的末端设有上清液水量调节阀。

上清液穿孔管顶端和两侧分别均匀布设有开孔,顶部开孔的直径为侧部开孔直径的1/2,相邻的开孔之间的间隔为200-500mm。

进水管的下方设有整流罩,整流罩由圆柱筒体和与圆柱筒体相连的喇叭罩连接而成,喇叭罩的底边设有导流孔,整流罩的高度为分级池直径的1/8-1/6,驱动杆的顶端也套设于整流罩内部,驱动杆的上半部套设有护套。

驱动装置为电机减速机,电机减速机的输出轴与驱动杆的一端相连,驱动杆的另一端贯穿整个上、下层分级池后固定于集泥坑底部,驱动杆上设有与集泥坑形状相配合的一组刮泥片,刮泥片呈直角梯形,倒置设置于集泥坑内,刮泥片的上端宽度大于下端宽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进水管2主要目的是向浓缩池中输入含有污泥的污废水,进水管2上通常设置手动或电动阀门。上清液排放管3采用统一的管道排放上清液,可使上清液出水压力稳定,水量基本一致。上清液穿孔管4采用穿孔管出水,采用顶端和两侧开孔方式,穿孔管直径为dn200至dn300,顶端开孔10大小为10mm,两侧开孔11大小为20mm。开孔采用等距布置,每段开孔间距为200mm至500mm。

排泥管5采用dn150~dn300的钢管,设置手动和电动阀门,以及污泥浓度计,可根据污泥浓度自动开启或关闭电动阀门。驱动装置1主要为电机减速机,一座高效浓缩池使用一套。整流罩6为可避免进水对污泥浓缩的扰动,整流罩高低尺寸为浓缩池直径的1/8和1/6。

刮泥装置7,只设置刮板,高度15cm至20cm。刮板可将浓缩池中间层积泥刮至底部集泥坑8中。底部集泥坑8为收集各层底泥的区域,该区域高度为1m至2.5m,上部直径1.5m至2m,下部直径0.5m至1m。

上清液水量调节阀9为安装在上清液排放管3上的电动调节阀门,可根据浓缩池水位自动调节上清液出水水量。上层上清液穿孔管4管顶标高+0.1m处设置液位监测装置,一旦浓缩池液位低于此标高,上清液水量调节阀9自动关闭。缩刮泥装置10,底部设置刮板,上部设置栅条,通过刮泥机的旋转,提高底部污泥的浓缩效率。

顶部过水孔11为上清液穿孔管4顶部开孔,开孔直径为10cm,为出水管次出水孔,顶部开孔可避免管顶死水区,首次启动时也可避免顶部积气。为避免出水时产生旋涡,顶部过水孔7直径为侧面过水孔11的50%。侧面过水孔12为上清液穿孔管4两侧开孔,开孔直径为20cm,为出水管主出水孔,进水流态水平可减小对上清液穿孔管4下方流态的影响。

综合来说,污泥沉降比例是随着时间增长逐渐降低的。利用这一特点,上层分级池利用污泥沉降时间短的特点,快速实现泥水分离;下层分级池由于污泥浓度较高,通过浓缩刮泥机可进一步实现泥水分离。本实用新型的独立出水可避免各层浓缩水池水流相互干扰,影响浓缩效果;统一排泥可利用中央区域高浓度污泥提高浓缩效果。利用上清液水量调节阀可实现上清液进出水压差一致,确保各层浓缩池流量相同。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实用新型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总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